Books of History / Asia / Southeast Asia

  • Diem's Final Failure: Prelude to America's War in Vietnam
    By Philip E. Catton

    Often portrayed as an inept and stubborn tyrant, South Vietnamese president Ngo Dinh Diem has long been the subject of much derision but little understanding. Philip Catton's penetrating study provides...

  • 家園何處是
    By 王賡武

    海外華人史學大家王賡武在年近九旬之際寫下自己「長年半遊牧生涯」的故事。他的人生以殖民時代的東南亞為起點,歷經殖民、戰爭、動亂、革命,大半生在三大洲間遷徙,構成二十世紀的歷史洪流之中一部豐富而獨特的流浪史。回憶錄共兩卷。上卷《家園何處是》回望王賡武充滿不確定性和轉折的少年經歷,這段歲月對他影響至深,成為他治學和人生的底色。王賡武1930 年在南洋出生,自小接受古典中文教育和正統英文教育。因日軍入侵東南亞,他不得不輟學,數年間在街頭遊蕩,以少年人本真的好奇心學會廣東話、馬來語、客家話、閩南語,並對殖民地錯綜複雜的「華人性」有了最初的領會。憑藉奇跡般的機緣,他在日本戰敗前夕重拾學業、考入國立中央大學,卻親身見證父母諄諄教導的那個故園中國終歸於幻滅。然而,青年王賡武對「家園何處是」的困惑與不安在此際漸漸撫平。站在兒時經歷為他塑造的「多重世界」交匯處,他「開始感到沒有東西能擋在我認識萬物的道路上」。下卷《心安即是家》由王賡武與太太林娉婷合著,繼續述說他們在情感和知性上的探索旅程。~~~~~~~「王賡武是一位在馬來西亞、中國、英國、澳洲和新加坡廣受讚譽的偉大的中國歷史學家。本書是他的自傳,講述了他的童年和在中國內外輾轉求學的生涯,動人、親切而又謙遜。」—傅高義(Ezra Vogel,哈佛大學Henry Ford II社會科學榮休講座教授) 「作為中國研究和東南亞華人研究的老前輩,王賡武以最親切的方式書寫了他在英屬馬來亞和中國的早年回憶。這種生命的起點有可能讓他過漂泊不定的混亂生活,但他卻航向了更恢宏的世界。」—杜贊奇(Prasenjit Duara,杜克大學Oscar Tang講座教授)

  • 悲情大地
    By 姚蜀平

     《悲情大地》是姚蜀平老师花费40年时间创作的以文化大革命为题材的长篇小说。这个由波士顿美亚出版社2016年出版的电子版是经过姚蜀平老师亲自修订过后最完整的版本。就像描写法国大革命的《悲惨世界》一样,描写文化大革命的《悲情大地》也将成为经受得住历史考验的不朽力作。王桂兰(美国教育学博士,从事国际教育交流工作) 《悲情大地》不仅是一部描述中国十年动乱的史记,它更是为文革的当事人及后人对文革的反思提供了众多个案例,是一部很好的历史和人文的教材。一位90后的读后感我已读完整本小说了。谢谢你写了这么好的一本小说。让我真真切切的经历了一遍那荒唐的岁月带给无数个人、千万家庭乃至整个国家的苦难。这不仅使我看清当年的当权者翻云覆雨的手段,也让我感受了无数小人物对于自身命运的无奈和挣扎。我震惊在我的故土上竟发生过如此的浩劫,同时也在担忧与我同时代的青年人对历史的无知和对当下生活的不加珍惜。

  • Facing My Lai: Moving Beyond the Massacre
    By David L. Anderson

    The My Lai massacre of March 16, 1968 and the court martial of Lt. William Calley a year and a half later are among the bleakest episodes in American history...

  • Selective Judicial Competence: The Cirebon-Priangan Legal Administration, 1680-1792
    By Mason C. Hoadley

    A major contribution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Indonesian legal history. Hoadley shows how European colonialism skewed local legal institutions to serve colonial ends, and he discusses a fascinating series of...

  • Chinese Leadership and Power in Colonial Singapore
    By Ching Fatt Yong

    Comprising a collection of papers written over two decades, this book studies the different aspects of power struggle in colonial Singapore. Topics include Chinese political and community leadership in pre-war...

  • The Power of Prophecy: Prince Dipanagara and the End of an Old Order in Java, 1785-1855
    By P. B. R. Carey

    National hero, Javanese mystic, pious Muslim, and leader of the "holy war" against the Dutch between 1825 and 1830, the Yogyakarta prince Dipanagara is pre-eminent in the pantheon of modern...

  • กระดานทองสองแผ่นดิน
    By ปรีดี พิศภูมิวิถี

    โปรตุเกสมหาอำนาจทางทะเลในอดีต ชาติตะวันตกชาติแรกที่เข้ามาเจริญสัมพันธไมตรีกับอยุธยาและมีบทบาทมากมายในกรุงศรีอยุธยา มีหลักฐานที่เป็นเอกสารโปรตุเกสหลายฉบับที่กล่าวถึงอยุธยาอย่างน่าสนใจ บางฉบับเป็นเอกสารใหม่ทรงคุณค่า บางฉบับมีผู้ค้นคว้าไปแล้วแต่ผู้เขียนนำมาวิเคราะห์ใหม่อันเป็นประโยชน์ในการศึกษาประวัติศาสตร์อยุธยาต่อไป

  • A Checklist of the Vietnamese Holdings of the Wason Collection, Cornell University Libraries, as of June 1971
    By Cornell University. Libraries

    A Checklist of the Vietnamese Holdings of the Wason Collection, Cornell University Libraries, as of June 1971

  • The Sky Would Fall: Operation Vulture : the U.S. Bombing Mission in Indochina, 1954
    By John Prados

    The Sky Would Fall: Operation Vulture : the U.S. Bombing Mission in Indochina, 1954

  • 砥砺前行:新加坡作家协会的发展之路
    By 张森林

    2018年,新加坡作家协会获颁第二届新加坡华族文化贡献奖(团体组)。作协的得奖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考察,一是作协所组织的活动与外部的社会脉络的相互联系,例如配合新加坡的双文化国策、对建国文学号召的响应、致力于亚细安协作活动、新加坡与中国建交所带来的机遇等等;一是作协内部的创会宗旨、协会结构、理事会成员与活动方向。 作者将成立于1970年的作协过去50年来的发展之路分为四个时期:草创期(1970年至1975年)、奠基期(1976年至1986年)、发展期(1987年至2015年)、转型期(2016年至2020年)。从上述内外两个层面出发,结合作协的发展之路,梳理作协对新加坡华族文化所做的贡献,探讨其半个世纪以来砥砺前行的因素。 本书由八方文化创作室与新跃社科大学(SUSS)新跃中华学术中心联合出版,是"华商华社研究"系列丛书的第二册。

  • Vietnam and the United States: Origins and Legacy of War
    By Gary R. Hess

    Discusses the origins and legacy of the Vietnam War and its impact on the United States.

  • Breaking New Ground in Lao History: Essays on the Seventh to Twentieth Centuries
    By Mayurī Ngaosīvat, Kennon Breazeale

    The essays in this volume form a rich collage of the central Mekong basin spanning nearly 1,400 years of history. Gathered from an international group of scholars, each with a...

  • 近代台灣女性史: 日治時期新女性的誕生
    By 洪郁如

    解纏足、新式教育、高等女學校…… 從新女性的誕生,追溯台灣社會近代化的變動過程 所謂「新女性」,是出現於1920年前後,日本統治下的台灣女性們所被賦予的稱謂。她們是脫離纏足的舊慣,接受日本新式教育的一群,主要是高等女校畢業生構成的集團。 本書乃透過女性角色的變化,企圖重新啟問日本對台灣統治的社會史意義。同時以「新女性」世代的誕生過程及其社會定位為對象,具體進行分析;並透過1895至1945年日治時期新女性的形成,考察台灣社會變遷的過程。依此,本書將避免單以台灣女性為對象的通史性敘述,而是以新女性為主體所開展的殖民社會結構變動為直接研究對象。 作者並著重殖民地的台灣新女性,如何在帝國政府的統治權力,與台灣社會的家族倫理複雜交錯中生長,且透過文獻資料勾勒出殖民地台灣的社會斷面。 【共同推薦】 黃長玲(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游鑑明(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楊 翠(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副教授) (按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洪郁如教授的這本「近代台灣女性史」,對台灣史或台灣的性別研究而言,都是重要的作品。全書呈現所謂的「新女性」的形成,以及她們與當時的性別體制及台灣的社會政治的關係。作者透過這群受日本新式教育的台灣女性,不但呈現了殖民現代性與女性的關係,也指出了在這些可以流利使用日本語的新女性之外,還有廣大的其他台灣女性的歷史等待被挖掘。本書值得肯定與推薦,而本書之後,期待有更多台灣女性史的作品出現。 ──黃長玲(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本書既是目前已有的台灣女性史研究的歸納、統整、辯證,同時也是新觀點的發散,以及新取徑的延展。本書的最大特點,是女性主體出發,扣緊殖民地社會結構變動,開展新的研究視域,並從具體生活現場,而非既有的、特定的「女性解放」概念,重新定義「新女性」。全書分成兩大部分,首先從「新女性」的主體出發,敘寫她們的誕生與形成;其次,扣緊殖民地家族與政治的歷史場域,速寫新女性的生活形態與生命實踐,並由此為「新女性」重新定位。簡單來說,本書並非以固定意義的「新女性」概念,來為台灣女性史構圖;恰恰相反,作者是通過具體的女性生活、思想、行動,來定義「新女性」,從而賦予「台灣新女性」複數多元的有機主體性。   ──楊翠(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副教授) 

  • 翻譯偵探事務所
    By 賴慈芸

    解讀荒謬時代, 每一本書都是一個線索 戒嚴歷時38年,因為身陷「匪區」, 許多譯者的名字被移花接木、張冠李戴…… 該是還他們正義的時候了。 轉型正譯!現在開始! 揭開台灣翻譯史上荒謬時代的面紗 台灣受到二次大戰後政治因素與戒嚴時期的影響,「投匪」或「陷匪」的譯者之作不能在光天化日下出現,加上語言與文化政策造成的青黃不接,有能力從事中文翻譯的人才不多,出版社或基於文化使命、文學喜好,或在商言商、有利可圖,於是將舊譯易容改裝、借殼上市。此舉雖不免風險,但畢竟相對較小,並可省卻找人重譯成本高昂、曠日廢時且品質沒有把握的情況,以致仿冒者眾,流風所及,出版界習以為常,除了少數明眼人之外,絕大多數讀者都遭矇騙而不自知。 這種翻譯界的怪現象固然為當時台灣的文化荒漠注入一些活水,後遺症則是使得台灣翻譯史成了一筆糊塗帳,埋名隱姓、化名出版、冒名頂替、「謀殺譯者」的情況比比皆是,時間一久就沉寃莫白了。本書追根究柢,針對一例例個案加以處理,根據一塊塊碎片逐漸拼湊出大時代下的台灣翻譯史拼圖。 全書收錄翻譯事務所歷年來精彩案例,洋洋灑灑五十則,除紀錄了翻譯偵探破案的軌跡,也帶領我們見證那個譯者「被隱身」的時代,以及台灣的譯事與軼事。 〈獨裁秘辛之卷〉呈現戒嚴時代翻譯與政治、權力、禁忌的關係:揭露反共年代短命的編譯機構「台灣省編譯館」;遭逢白色恐怖的春明書店與啟明書局;官方禁書政策下,民間出版社的作為/作「偽」;美新處為了保護「投匪」或「陷匪」譯者而成為偽造譯者的始作俑者;台灣如何為了反共而偽譯或炮製不同的譯本;如何透過翻譯來看統治者蔣介石或中國大陸;以及戒嚴時期的禁書於解嚴後出現了一書兩譯的中文譯本與台語譯本。 〈偷天換日之卷〉從已發現的一千四百多種抄襲的譯本中,精選案例說明如何移花接木,張冠李戴:像是大名鼎鼎的林語堂、以翻譯俄國文學享有盛譽的耿濟之、譯作《茶花女》風行台灣的生物學家夏康農、譯作《魯濱遜飄流記》成為台灣主流譯本的吳鶴聲。以及同書異譯、一書多譯、抽樑換柱、魚目混珠的現象,如三本《紅與黑》、十本《茵夢湖》……。 〈高手雲集之卷〉由個案凸顯大時代的滄桑與個別譯者的命運,讀來令人不勝噓唏:因國共對抗、兩岸分隔而不得相見的父子(英千里與英若誠)與怨偶(沈櫻與梁宗岱);以創辦《文學雜誌》、培養出白先勇等作家聞名的文學教育者與反共譯者夏濟安;自由主義先驅、夾譯夾論的殷海光;父未竟譯作由子續完的郁達夫與郁飛;多產譯者卻因血案入獄的馮作民;以及眾多白色恐怖下的受害譯者……。 〈追憶再啟之卷〉從個人經驗出發,記錄與形塑我們這一世代的翻譯記憶:從原本無語到中譯有話的美國漫畫《小亨利》;歷三十多年不衰的日本漫畫《千面女郎》;同一年出現七個中譯本的《天地一沙鷗》;美國名將麥克阿瑟的〈為子祈禱文〉;三毛譯自西班牙文的漫畫集《娃娃看天下》;甚至自德文翻譯的〈搖籃曲〉,自英文翻譯的驪歌,自英文、日文翻譯的流行歌曲……。 最末〈娛韻繞樑之卷〉則是分享辦案過程中發現的一些有趣現象,以博讀者一粲:如台日對照、做為學習台語之用、台灣最早的《伊索寓言》,台灣最早的莎士比亞故事〈丹麥太子〉,最早的安徒生童話中譯其實是台灣出版的〈某候好衣〉,把名盜亞森羅蘋的犯案現場移到高雄的《黃金假面》,《拾穗》出版的香艷大膽蕾絲邊譯作《女營韻事》,以及荷蘭漢學家高羅佩由譯者成為作者而撰寫的充滿東方(主義)遐思的神探狄仁傑……。 本書特色 ★    同名部落格榮獲2016台灣部落格大賽「文化與藝術類」佳作 ...

  • Out East in the Malay Peninsula
    By Gerwyn Elidor David Lewis

    G. E. D. Lewis was lured away from Wales to become a teacher in Malaya by the letters he received from his brothers on colonial service. Concentrating on the daily...

  • 成為臺灣人: 殖民城市基隆下的民族形成(1880s-1950s)
    By 戴維理(Evan Dawley)

    從「成為臺灣人」到「身為臺灣人」,在殖民城市基隆喚醒被隱埋的在地認同與民族意識。臺灣接連受到清朝、日本和中國政府統治,每一個政權都對這座島嶼和居民的現代化、文明開化有各自的規劃藍圖,也根本上影響1880年代到1950年代臺灣人意識的形成。從清治末期到戰後初期,基隆城一直有著無限可能,作為實體和想像邊境的一部分,在帝國和民族國家的交界處占有重要位置。作者從在地認同、社會團體、宗教文化、福利領域等面向,以可謂首當其衝站在臺灣現代變遷最前線的港都基隆為中心,檢視一段臺灣人民族起源的歷史。「成為臺灣人」的過程中,基隆居民扮演先鋒角色,菁英士紳、組織機構、國家行為者在此地都有過協商與努力,最後得以獲得預期之外的成果和意義。因此如果要完全理解現代臺灣人的認同,仔細探討他們的經驗和活動至關重要,本書所討論的正是如何經由這些複雜多變的關係而「身為臺灣人」。

  • Wild Borneo: The Wildlife and Scenery of Sabah, Sarawak, Brunei and Kalimantan

    A celebration of Borneo's natural wonders, from its rainforest-covered lowland areas to its mountain ranges, highland areas, and winding rivers, with over 200 stunning color photographs. The island of...

  •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Vietnam War
    By Don Lawson

    Explains the political, social, economic, and military aspects of the Vietnam War, the longest in American history.

  • The Vietnam War in History, Literature and Film
    By Mark Taylor, Mark J. Taylor

    In this introduction to the representations of the Vietnam War in American history, literature and film, Mark Taylor offers a concise,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this most popular but complex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