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s of History / Asia / Southeast Asia

  • Dust Off
    By John L. Cook

    Berry presents the story of the heliborne First Air Cavalry, pioneers of air mobility, that was first sent to Vietnam in 1965. The 1st Cav fought in all tactical zones...

  •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Vietnam
    By William J. Duiker, Bruce McFarland Lockhart

    Vietnam became part of French Indochina in 1887 and did not regain its independence again until after the Vietnam War. However, despite a relatively peaceful two decades the country experienced...

  • Countering Others' Insurgencies: Understanding U. S. Small-Footprint Interventions in Local Context
    By Stephen Baldwin Watts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counterinsurgency strategies and practices adopted by threatened regimes and 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U.S. "small-footprint" partnerships are likely to help these governments succeed. The report's findings...

  • Land for the People: The State and Agrarian Conflict in Indonesia
    By Anton Lucas, Carol Warren

    Half of Indonesia’s massive population still lives on farms, and for these tens of millions of people the revolutionary promise of land reform remains largely unfulfilled. The Basic Agrarian Law,...

  • Vietnam
    By Eddie Adams, Hal Buell

    "After the whole history of Vietnam is written, it'll just be our photos." --Eddie Adams to Nick Ut (author of the 1973 Pulitzer Prize-winning photo of the napalmed girl running)...

  • Vietnam, an American Ordeal
    By George Moss

    Vietnam, an American Ordeal

  • Siam: The Land of the White Elephant, as it was and is
    By George Blagden Bacon

    Siam: The Land of the White Elephant, as it was and is

  • 啟蒙與反叛: 臺灣哲學的百年浪潮
    By 蔡士瑋, 陳瑞麟, 苑舉正

    從存在問題、價值哲學與新舊典範衝突,詮釋臺灣住民的精神史!臺灣哲學的歷史已逾百年,但在時代巨變下其發展究竟具何種面貌?為了替過去的臺灣哲學完成首次思想盤點,本書不但從存在問題、價值哲學、知識論上的新舊典範衝突來重現被忽略的臺灣住民精神史,更期待替當前臺灣哲學的理論找到未來出路。書名《啟蒙與反叛》點出過去哲學發展中循環再現的歷史特徵:臺灣當代哲學始於日本統治下的現代化啟蒙,卻在反抗日本殖民中成長茁壯;戰後來自中國的知識分子帶來自由主義與實用主義的洗禮,卻同樣成為批判黨國威權與推動民主化的動力。本書十六篇專章,共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探討臺灣哲學理論概念。第二部分檢視探究日治時期哲學家的論點主張,包含林茂生、洪耀勳、廖文奎、林秋梧與陳紹馨。第三部分進一步探討戰後的哲學發展,包括分析哲學、邏輯實證與存在主義等思潮的引進,以及黃金穗、殷海光、洪耀勳、林素琴與黃彰輝等人的哲學思想。【名家推薦】綜合言之,《啟蒙與反叛》一書作為臺灣哲學百年史的新探索,除了接續戰後斷裂的本土哲學傳統,更致力為當代的思想困境尋找未來出路。 ──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副所長 張隆志本書聚焦近一百年來具有代表性的學術研究者,透過生命史的書寫,讀者可以深刻感受到這些學者的人生軌跡……這樣跨越時空的知識旅程,豐富又精彩,填補了我們對於臺灣知識史理解的空白。 ──臺大社會學系教授 陳東升本書替臺灣百年來的哲學發展進行思想盤點,不但回溯「臺灣的哲學」,更著眼於「臺灣哲學」,十幾篇文章篇篇精彩,給予筆者許多啟發。 ──臺大法律學院教授 顏厥安

  • Cambodian Dance: Celebration of the Gods
    By Denise Heywood

    'Cambodian Dance' shows the links between the exquisite stone carvings of the 13th century Angkor temples and the living dance tradition. It includes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dancers who survived the...

  • 從臺車到巴士: 百年臺灣地方交通演進史
    By 陳家豪

    可否想像,在一百多年前的清末,牛車與轎子曾經是臺灣這塊島嶼最主要的人貨運輸工具?一百年多來,臺灣的地方交通一日千里,從有限的人力、四腳獸力、蒸氣力到無汙染的電力,陸上交通的演變就是一場革命。人力轎子、兩輪馬車、四輪汽車、多組路輪的火車、輕軌電車、高速鐵路……,不論是劉銘傳從中國引進蒸汽火車、日治時期縱橫臺灣南北的縱貫鐵路,或是今日風馳電掣的高速鐵路,在在改變了臺灣的地景,也牽動了臺灣人的交通習慣,而交通形式的改變更深深影響了臺灣社會的發展。 從人類交通文明史來看,可分為傳統型個人交通工具、半近代大眾交通工具、現代型大眾交通工具,有的幾乎在同一時間登場。 轎子是清代臺灣最主要的客運業,牛車便是最具代表性的貨運業。臺灣的轎子是漢人入臺時引進的,為了配合臺灣的地形地物而顯現出「輕巧簡易」的一面。牛車在臺灣又稱「板輪車」,據說在中國沒有臺灣牛車這種交通工具,盛傳是荷蘭時代由東南亞引進臺灣。臺灣牛車的形制是兩輪,由由三片木板拼成,相當於一個成人的高度。由於清代臺灣路況不佳,遇雨即泥濘不堪,如果不到這個高度,車輛勢必會被卡住。另外,臺灣西部平原河川、溪流眾多,當水位較低時,牛車可運用此一高度的優勢,直接渡河。 清末以後,臺灣引進了人力車、臺車等「半近代大眾交通工具」。人力車的發源地是日本。這項交通工具出現在明治維新時期,同樣與日本的近代化有關,但卻是典型的「和製新事物」,用來滿足日益增加的市鎮或都市人口的移動需求。在1888年,劉銘傳從中國引進人力車到臺灣。 從世界各主要先進國家的經驗來看,都市化的出現和都市人口暴增,為大眾交通工具出現需求的重要背景。第一代大眾交通工具大多為馬車、馬車鐵道等非機械動力者,第二代大眾交通工具則普遍以第一代為基礎改良而來,改良的重點是導入機械動力。以歐美而言,主要是從馬車鐵道轉型為蒸汽鐵道、電氣化鐵道與市區電車;以日本而言,則是馬車鐵道與人車鐵道,轉型為蒸汽鐵道、電氣化鐵道與市區電車。 十九世紀時,歐美各大城市盛行馬車鐵道,但臺灣未曾出現馬車鐵道,卻大量鋪設了馬車鐵道的孿生物――人力輕便鐵道。所謂人力輕便鐵道,是由人推行固定在軌道上運行的車輛,就像礦場的礦車。十九世紀末,日本的大眾運輸廣泛運用人力輕便鐵道,之後再引入殖民地──韓國與臺灣,其中以臺灣使用密度最高、存在時間最久,從而誕生了交通運輸業的百年企業。 「現代型大眾交通工具」是指進入機械動力領域後的交通工具,如鐵道、巴士、電車等。清代劉銘傳在臺灣進行鐵道建設,但這段鐵道無法達成貫通全島的初衷,僅完成基隆到新竹的「區間」,所以成為臺灣最初的「現代型地方交通工具」。日本殖民者在劉銘傳建設的基礎上繼續完成縱貫鐵道及其支線淡水線,再將臺北市區切割成三大部分,臺灣總督府鐵道部很努力地想要完成市區鐵道高架化的工程,不過總是無法取得足夠的經費,最終先完成了樺山貨車站,另外也興建了製糖鐵道,並成立臺北鐵道株式會社、彰南鐵道株式會社和臺中輕鐵株式會社。 地方交通,特別是都市交通,需要班次密集、機動力高的交通工具,於是人類開發出將機械動力裝設於車廂內部的軌道型交通工具,而市區電車可說是專門為了都市交通所產生的產物。在臺北捷運出現以前,臺灣幾乎沒出現過都市軌道交通系統。不過,早在二十世紀初期,臺灣社會已經開始思考建構軌道系統,以滿足快速成長的都市交通需求,後來演變為一波又一波的市區電車鋪設風潮;此一風潮並未因臺北捷運的興建而結束,反而在近期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以及各主要都市的「輕軌」獲得延續,橫跨百年以上時間。 臺灣汽車運輸的基礎擘劃於日治時期。不過,戰前日本帝國的陸運政策是鐵道為主,汽車運輸附屬於鐵道部門之下,這樣的情況在中華民國政府接收臺灣之後,徹底獲得翻轉。戰後臺灣在地方道路系統,相較於二次大戰以前,最重要的突破是「快速公路」的興建。經過約百年時間,臺灣交通建設如飛速發展,各級公路交織出完備道路系統、環島鐵道網、時速超過三百公里的高鐵、六大都會區的大眾軌道系統或鐵道地下化、前瞻基礎軌道建設、市區環狀鐵道等議題,都受到熱烈的討論。 下一個百年的臺灣交通將會呈現出嶄新樣貌?本書細說一百年來臺灣地方交通的演變歷史,交通工具的日新月異和萬千風貌,在本書中再現風華、展露無遺。   【紀臺灣】圖說臺灣史系列  《凝視時代:日治時期臺灣的寫真館》 《臺北歷史.空間.建築:新莊、艋舺、西門、大龍峒、圓山、劍潭》 《太陽旗下的制服學生》 《臺北城中故事:重慶南路街區歷史散步》 《從臺車到巴士:百年臺灣地方交通演進史》 《自然裡的臺灣史:人、山林與環境》 《留聲機時代:日治時期唱片工業發展史》   作者簡介 | 陳家豪 現任財團法人自由思想學術基金會副研究員,並任教於政大臺史所、淡大歷史系。曾赴日本東京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訪問研究一年、東京大學總合文化研究科交換半年。專攻交通史、企業史與經濟史,博士論文《近代臺灣人資本與企業經營:以交通業為探討中心(1895-1954)》由政大出版社出版,長期於《經營史學》、《經濟論文叢刊》、《臺灣史研究》、《臺灣文獻》、《臺灣學研究》等國內外指標性學術刊物、世界經濟史大會等國際重要學術會議發表論文。

  • 漫畫之王陳福財的新加坡史
    By 劉敬賢

    漫畫藝術的顛峰之作用虛構追求真實、足以平衡主流史觀、你所不知的新加坡現代史◎榮獲美國漫畫界最高榮譽艾斯納「最佳作家/畫家」、「最佳出版設計」、「最佳美國版國際漫畫亚洲作品」等三大獎◎《經濟學人》《華盛頓郵報》《出版人週刊》年度好書◎本書由新加坡、美國、法國、瑞典、中國等多國翻譯出版◎採循原書設計,以特殊開本印刷,完整呈現漫畫風格與細節◎中文世界唯一未經刪節、完整翻譯出版 【大時代的小人物】漫畫家陳福財出生於1938年的新加坡,受手塚治虫影響,立志成為一名漫畫家。成長於新加坡政治社會動盪時期,打從少年時代起就將新加坡的建國故事畫進漫畫裡,並經常融入對時局的解讀。例如以動物為主角的漫畫《136小隊》,帶頭的猴子即是象徵日軍侵佔新加坡時率先逃跑的白人指揮官。他還創造出了《阿發超級鐵人》與《蟑螂俠》等腳色,他們是新加坡獨立建國和社會經濟改革過程中,幫助人民的超級英雄化身。陳福財是個如你我一般平凡的小人物,靠漫畫勉強維生,身邊親友一一離去,即使到國外參加漫畫展也備受冷落,但他從未喪失對漫畫的熱情,以及用漫畫傳達關懷與觀點的初衷。不過,在此向各位看倌聲明,這位漫畫家其實是本書作者劉敬賢筆下的虛構人物!【戲說新加坡史】本書作者劉敬賢也是一名新加坡漫畫家,曾在美國漫畫產業DC和漫威工作,為了畫自己想畫的漫畫,他返回漫畫產業不發達的新加坡,繪製屬於家鄉的故事。今日新加坡雖是世界金融中心,但長期一黨獨大,以威權體制與嚴刑峻罰聞名,往往讓人覺得經濟層面很先進,但政治社會還停留在過去。他認為有必要以不同視角去詮釋新加坡的過去與未來。劉敬賢以畫中畫的形式,創造了陳福財這個漫畫家及其漫畫作品。我們在《入侵》這篇漫畫裡看見李光耀早年與左派領導人林清祥合作以脫離英國獨立的故事。在虛構人物陳福財的補述中,也可一窺當年馬來亞與新加坡合併背後的政治盤算,以及林清祥與李光耀最終決裂且入獄的真貌。在這些層層疊疊的虛實交錯裡,對新加坡歷史有了多層次的不同解讀。可以說,今日新加坡是如何建國,今日的特殊體制是怎麼誕生的,以及2016年政治強人李光耀過世後,新加坡的路線又會開往哪個方向,都可以在這本漫畫中得到一些啟示與答案。【極為真實的虛構自傳】這是一本極具創造性的漫畫,劉敬賢以陳福財的晚年口述、生平經歷和繪製的漫畫作品等三條線,搭配照片、素描、畫中畫,以立體又細緻的方式,重新講述了新加坡建國的歷史。雖是虛構的傳記,卻塑造出非常真實的人物,而劉敬賢的批判敘事也與現實世界緊密貼合。此外,配合陳福財的人生閱歷,其畫中畫的多幅作品也展現出不同年齡時期的風格與技巧。也許正因為是漫畫,才能達成如此淺顯易懂卻極為深刻的表現形式。【出版即勝利,新加坡出版與言論自由的敲門磚】在新加坡,漫畫產業一直不被重視,但在2017年本書卻榮獲美國漫畫界的奧斯卡獎,而且一次領回了三大獎項。不過,因為作者在漫畫中賦予太多非官方的歷史解讀,引發官方緊張,讓本書的補助一度遭到撤銷,沒想到卻成為超級暢銷書。這個事件也印證了新加坡至今依舊緊張的政治氛圍。若要了解今日新加坡從何而來,了解新加坡的社會文化,這都不可錯過這本兼具藝術與歷史的精采大作。本書因為提到共產主題,在中國出版時,內容遭到刪改,彷彿呼應新加坡的言論審查與威權體制。本次貓頭鷹的繁體中文版將完整呈現原書內容。◎各方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吳平稑  《不要忘記我》譯者李取中  《大誌雜誌》《The Affairs 週刊編集》總編輯阮光民  漫畫家林韋地  季風帶文化創辦人翁稷安  暨南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張辰漁  世界柔軟影像文化-總監陳怡靜  大人的漫畫社創辦人黃珮珊  慢工文化總編輯◎各方讚譽圖像小說是新加坡英文社群盛行的創作形式,而劉敬賢是其中的佼佼者,這本《漫畫之王陳福財的新加坡史》英文原版出版後在新加坡引起巨大的轟動,內容非常有趣,對新加坡的官方史觀也有強力的批判和反思,非常樂見這本經典在台灣出版繁體中文版,讓台灣讀者可以看到這本好書。─林韋地/季風帶文化創辦人這本由架空漫畫裡的人物所構築出來的新加坡史比我們所認知的世界更為真實也更具啟示,同時也展現了透過漫畫的表現手法如何為原本陌生且隱晦的歷史脈絡描繪出一條更為清晰的路徑。─李取中/《大誌雜誌》《The Affairs 週刊編集》總編輯獨一無二……空前絕後的傑作。一本讀來開心、面貌多變的美麗書籍。不僅是對漫畫的謳歌,也是一堂技巧大師課、一場驚心動魄的旅程、一本深具啟蒙意義的小說,更是對戰後至現代的堅定回顧。我愛它,敬畏它。──麥克.凱里(Mike Carey)/《路西法》(Lucifer)、《未竟之謎》(Th­e Unwritten)作者一部足以匹敵辰巳嘉裕《劇畫漂流》的精彩作品……帶著《卡瓦利與克雷的神奇冒險》(The Amazing Adventures of Kavalier and Clay)的迷人風格。毫無疑問是一等一的漫畫傑作。──漫畫網站The Beat本書是圖像小說、是畫冊、也是敘事散文,讓我們看見截然不同的新加坡……充滿對新加坡今昔的諷刺評論,讓漫畫成為說故事的出色媒介。本書切合時事又懷舊雋永,無疑是多層次的敘事佳作。──The Malay Mail《馬來郵報》本書以一系列漫畫插曲記錄舊時代的暴動與抗議事件,篇篇都是向世上偉大漫畫家致敬的傑作,也是挑戰不可言說、為官方歷史無名氏平反的良心之作。──《紐約時報》作者探索新加坡的戰後祕辛與現實,對於將建立秩序置於個人意見之上的政策提出嚴厲批判。透過引人入勝的分鏡技巧,這本結合有力陳述和精湛畫工的作品讓人只想一頁接一頁讀下去。無限迷人,為圖像小說拓疆展界,高度推薦給喜歡政治諷刺漫畫或Chris Ware、Art Spiegelman作品的讀者。──Library Journal《圖書館學刊》本書不僅在民間野史和官方主流史觀之間取得巧妙平衡,更藉由說故事之口提出一則則關於新加坡去殖民化與後殖民時代的歷史叩問……作者穩穩地將個人經驗置於規模更宏大的國家集體敘事中,讓主人翁不再是歷史旁觀者,進而成為編織歷史的線軸。──菲力普浦荷頓(Philip Holden),《後殖民寫作雜誌》

  • The Gentle Tasaday: A Stone Age People in the Philippine Rain Forest
    By John Nance

    The Gentle Tasaday: A Stone Age People in the Philippine Rain Forest

  • War and the Ivory Tower: Algeria and Vietnam
    By David L. Schalk

    How do intellectuals respond to war and social upheaval? When do they remain cloistered in the ivory tower, and when do they engage themselves in political activism? In this forcefully...

  • The Philippine War, 1899-1902
    By Brian McAllister Linn, Director Military Studies Institute Brian McAllister Linn

    This year begins the centennial of the Philippine War, one of the most controversial and poorly understood events in American history. The war thrust the U.S. into the center of...

  • 胡雪巖就是比你會做生意
    By 東野君

    內容簡介 本書特色 胡雪巖,字光墉,晚清時期「富比陶白」,名動天下的商界大亨,中國近代史上最大的官商,與曾國藩為同期人物。曾為官,胡從商,二人猶如晚清末期的兩條巨龍,在官商兩道各自取得令人目眩的成就。清朝諺語︰「做官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巖。」可以說對此二人的功業偉績做了最好的注腳。 「古有先秦陶朱公,近有晚清胡雪巖。」說的是中華民族泱泱五千年文明史中,此二人乃中國古近代商業領域的傑出典範。另外,這條評語還說出了胡雪巖在中國商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陶朱公」,即戰國時期的越國大夫范蠡,曾經幫助越王勾踐興越滅吳。天下大定時卻激流勇退,攜愛侶西施隱居戰國時的陶朱之地,藉經商而成為富賽三侯的大商人,被後人尊為「財神爺」。 表面上看,將胡雪巖與陶朱公相提並論,把胡雪巖抬到了很高的地位,但筆者認為,從胡雪巖一生的傳奇經歷和他所取得的輝煌成就來看,卻似乎又嫌不夠。因為他不僅具有陶朱公的致富技巧,更兼具白圭的經營之術和呂不韋的政商之道。因此,胡雪巖可以說是范蠡、白圭和呂不韋的綜合體。 白圭,與陶朱公並列,以擅長經商而名滿天下。他提出了一套經商致富的原則,即「治生之術」,主張採取「人棄我取,人取我與」的經營之術,認為經商必須掌握時機,運用智謀,猶如孫吳用兵、商鞅行法一樣,因而被後世商人尊為「商人祖師」,並設立神牌供奉。如今,「富比陶白」已成為大多數商人的願望和追求的目標。 呂不韋跨越政商兩道,以財買國,更被稱為難得的政治商人。 胡雪巖集范、白、呂三種才華於一身。他白手起家,有陶朱公致富的本事,同樣懂得多種經營,累積了極為龐大的財富;他善用謀略,有白圭所具備的「權變之智」、「決斷之勇、取予之仁、有所守之強」的優異條件,發展出大規模的企業集團;他游刃官商之間,步步為營,節節上升:先藉官府紅人王有齡之力,開錢莊、運漕米、販生絲、辦藥店,興洋務;又以清末疆臣左宗棠為靠山,在江湖勢力遙相呼應下,周旋於官場、商場和洋場,左右逢源,層層托靠,終於鑄就輝煌之偉業,居然以商人的身分,獲慈禧太后詔見,被清廷賜予「二品頂戴,賞穿黃馬褂,准紫禁城騎馬」的殊榮,史稱「紅頂商人」,實猶如當年呂不韋的尊榮。

  • 戰途: 民國38年前後軍事地圖檔案專題選輯
    By 王俊昌,陳亮州撰文

    內容簡介 本地圖專題選輯編纂主旨在於以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典藏的軍事地圖為焦點,經整理、挑選、分析、撰稿、出版等過程,由地圖特定的時空背景,敘述出背後的史事。以地圖為編纂之主角,以圖文配合的方式編輯,希冀由一張張的地圖,帶領讀者進入每一小段戰史;累積多張地圖,串連起一場重要戰役的原委,再由多場戰役,呈現出民國38年前後的國共戰爭。

  • 淡新檔案: 第一編,行政(第十一冊)
    By 淡新檔案校註出版編輯委員會編輯, 吳密察主編

    第11册,軍事類:軍政、兵餉

  • 淡新檔案: 軍事類 - v. 33-36. 刑事類
    By 淡新檔案校註出版編輯委員會編輯, 吳密察主編

    淡新檔案: 軍事類 - v. 33-36. 刑事類

  • Other Pasts: Women, Gender and History in Early Modern Southeast Asia
    By Barbara Watson Andaya

    The historical study of women and gender in Southeast Asia has received relatively little attention, despite the fact that "female autonomy" is often cited as a distinguishing feature of the...

  • Fire in the Lake: The Vietnamese and the Americans in Vietnam
    By Frances FitzGerald

    Frances FitzGerald's landmark history of Vietnam and the Vietnam War, "A compassionate and penetrating account of the collision of two societies that remain untranslatable to one another." (New York 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