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教授專著《後現代語境中的村上春樹》(2009)有聲於時,作為《國際魯迅研究》的總編輯,楊教授的話讓我想起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張夢陽教授的統計:張教授說國內魯迅研究,「一百篇文章中有一篇能道出真見就謝天謝地了。」(韓石山〈可悲可羞的魯研界〉 1 )村上 ...
(6) (日)作者未详,周启明、申非译:《平家物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520页。(7) (日)石田一良:《日本文化史》,东京:东海大学出版会1994 年版,第119—120页。(8) (日)加藤周一:《日本文学史序説》,东京:筑摩书房1981年 版,第210页。
日本著名文学批评史家久松潜一谈道,文论史治学方法有四,一是以先后为序,梳理评论各文章学说;二是着力于文论家及其代表作之梳理评论;三是以文学形态分门别类梳理评论;四是以文化史为背景,对各文学思潮、文学形态、文论家及文论著作综合梳理评论。[1]本著以上述第二种方法为主,以其余三种方法为次。时间限定在1945—2000年。内容按时间先后分门别类,着力于各类代表性文论家及文论著作的梳理和评价。
本书是以日本动画和漫画为核心的综合性动漫研究书籍。本书主要从解读动画、漫画作品,介绍动画创作人员,解析动漫产业发展趋势等方向进行介绍。
《世界儿童文学研究丛书·日本儿童文学导论》为中国海洋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朱自强所著。该书分为三个部分:首先该书对日本儿童文学的发展脉络、时代特征进行了总的梳理;然后,分别对大正、明治、昭和等时期的儿童文学的特点,以及该时期儿童文学作家及其作品进行讲述与分析;后通过与中国儿童文学的比较研究,展示日本儿童文学与中国儿童文学的渊源以及它的特质。本书既有理论的探讨,又有经典作品的鉴赏,还有创作现象的研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内容丰富、深入浅出,可以为理论研究以及阅读推广提供很好的参考与借鉴。
本著以比较文学的视角,通过对池田大作各种类型的文学作品进行整理和归纳,详细地阐述了池田大作在多种场合都提到过的“新文艺复兴”思想,对池田大作文学创作中的生命、自然、童年、母亲等主题也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分析,同时对池田大作的文学批评活动的特点也做出了简洁而深刻的总结和揭示。
本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朴趾源文学中渗透的中国因素,第二部分朴趾源文学与中国文学的个案比较。两大部分共包含六章:第一章朴趾源文学的哲学根柢,第二章朴趾源文学观的创新与变革,第三章朴趾源文学的艺术体裁,第四章《热河日记》与18世纪中国文学,第五章朴趾源对中国文学理论的接受与发展,第六章朴趾源文学艺术手法的应用与体现。
The dominant force in twentieth-century British politics, the Conservative Party has nevertheless been seriously neglected and misunderstood. Conservative Century systematically surveys the history of the Party from the "Khaki" election...
日本「短篇小說之王」芥川龍之介短篇代表作精選集 與莫泊桑、契訶夫、愛倫坡齊名 日本文壇最令人驚嘆的「鬼才」 他的崛起與殞落 成就了最動人的傳說 芥川龍之介在他短暫的一生中,寫了超過一百五十篇小說。他的短篇小說篇幅極短,取材新穎,情節新奇甚至詭異。作品關注社會的醜惡現象,卻很少直接評論,僅以冷峻的文字和簡潔有力的語言來陳述,讓讀者深感人性之醜惡,具有極高度的藝術性,同時也成為當時社會的縮影。本書依發表年代,收錄芥川龍之介最受歡迎的五個短篇代表作,包括: ‧〈羅生門〉──生死關頭的善惡終極抉擇 ‧〈鼻子〉──深受夏目漱石讚賞的傑作 ‧〈蜘蛛之絲〉──天堂與地獄只在一念之間 ‧〈地獄變〉──藝術至上主義的極致書寫 ‧〈竹林中〉──黑澤明經典電影《羅生門》原著小說 此外,本書特別收錄芥川龍之介晚年的兩部作品可以看到芥川龍之介在創作瓶頸時力求突破的新嘗試: ‧〈侏儒的話〉──格言集形式,解讀芥川人生觀、藝術觀、戀愛觀的關鍵作品 ‧〈某個傻子的一生〉──自傳式中篇小說,於芥川龍之介自殺後發表,是芥川最後一部作品,更是他留給世人的公開遺書 獨家芥川龍之介〔創作與人生特輯〕,從文學與人生的角度 全方位介紹「短篇小說之王」的文學與人 【創作篇】 ‧日本文壇鬼才,短篇小說之王 ‧從〈羅生門〉原典與芥川版比較,看芥川的創作手法 ‧芥川龍之介名作電影改編 ‧芥川龍之介與當代文壇 【人生篇】...
無修飾的人性,你可敢直視?不善良的自己,你能否接受?善與惡的界線何在?短篇小說如何開展複雜多元的「羅生門」?從芥川龍之介解讀人性黑暗習題▍「日本文學名家十講」──用文學探究「日本是什麼」▍楊照帶你從10位經典作家通讀日本文學史、思想史 夏目漱石 谷崎潤一郎 芥川龍之介 川端康成 太宰治 三島由紀夫 遠藤周作 大江健三郎 宮本輝 村上春樹‧從明治到令和,橫跨三個世紀‧第一套以經典文人為軸,深度導覽百年日本的重量全書‧每冊皆附系列總序、前言、作家年表▍全新系列.樹立日本文學新史觀──各界名家一致推薦「石川カオリ的日本時事まとめ翻譯」版主一頁華爾滋Kristin戶田一康(作家、真理大學應用日語學系副教授)王盛弘(作家)江淑琳(文化大學新聞學系副教授)李靜宜(作家、東美文化總編輯)周慕姿(心理師、《作家的靈魂腳本》podcast主持人)林廷璋(私人圖書館「櫞椛文庫」館長|文藝誌《圈外》總編)林福益(城邦媒體集團業務總經理兼書虫公司總經理)洪維揚(「幕末.維新史」系列作者)馬欣(作家、影評人)張鐵志(《VERSE》創辦人暨社長)梅用知世(「就算知道了也對人生沒有幫助的日本小知識」版主)章蓓蕾(日本文化譯介者)葉美瑤(新經典文化總編輯)詹正德(有河書店店主、影評人)蔡瑞珊(青鳥書店創辦人)蔡詩萍(作家)蔡增家(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教授)蔣亞妮(作家)【按推薦人姓氏筆畫順序排列】▍為什麼讀芥川龍之介?芥川龍之介的現代性還表現在處理古老故事時的一份人性洞視,不是將重點放在事件上,而是凝視、探測人對於事件的反應。事件的人物、場景可以是古老的,帶有歷史性的傳奇味道,然而他要從《今昔物語》所提供的這個故事中去顯現事件觸動了人性中的哪一個面向,激發了什麼樣的衝動。如此被刺激出的「虛榮」於是不再是古老的,而具備普遍性,穿越時空對所有的現代人傳遞強烈的共同訊息。這是芥川龍之介最為擅長的。──楊照芥川龍之介二十歲踏入文壇,三十五歲自殺過世,極其短暫的創作歲月中,累積了上百篇短篇傑作,擅長透過精煉的敘事手法,探索複雜又矛盾的人性命題,究竟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善與惡的界線又在哪裡?透過文學,他將各種難解習題,永遠刻鏤在讀者心中。楊照以多元視角引領讀者進入芥川龍之介的短篇世界,解讀其作品更為深層、隱藏的訊息,為閱讀經典文學的帶來更多意想不到樂趣。──跨越善惡的邊界, 複雜人性的立體書寫藝術真正要成就的,是揭露人們壓抑深藏、逃避面對的詭譎人性,芥川龍之介的作品不僅止步於揭示「人性有多惡?」這種層次的命題,他反覆碰觸的是:「大部分的時候,我們根本無法承擔自己的真實的人性。」以此丟出各種令人不堪、更為複雜曖昧的善惡命題,刺激讀者打破二元對立的視界。〈鼻子〉逼著讀者反思歧視的本質,探究歧視心理是如何成形的?〈山藥粥〉裡用善意包裝的惡意,帶我們誠實面對原來一個人的生存基礎是如此脆弱不堪一擊。在〈架裟與盛遠〉中領略到人與人進退維谷之間,難以摸透、層層掩飾的多變思緒與算計,〈地獄變〉則讓我們見識一個人為了追求藝術會落入何等極端境地?迫使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什麼是惡?」以及你還有把握應該如何判斷善惡真偽嗎?──文學主張:短篇美學與詩的精神芥川龍之介短暫創作生涯所留下的作品,盡是短篇小說,對他來說,這是最明確的「現代」形式。他力排時下盛行的自然主義與私小說風,避免填塞過多現實中平凡庸俗的內容,他要寫的是「將人投入在非常狀態中,去檢驗人的反應」,也因此有著寧短毋長的追求。他另一個重要的小說美學主張,是反對「以情節為中心的小說」,他的寓言名作〈河童〉,自傳性作品〈呆瓜的一生〉重點都不在情節上。也因為這份追求,讓他與文壇前輩谷崎潤一郎掀起一場論戰。他認為小說好不好,關鍵在於有沒有「詩的精神」,小說所關切的不是「然後呢?」而是當下發生了這件事,人們如何反應,又如何交織成一片糾結的「意義之網」。於是他經常從傳統物語中取材,拿現成的故事改寫,證明即使不自己生產情節,也能創造出獨有的小說世界與意義空間,為讀者帶來閱讀的刺激與玩味。──從傳統物語取材,注入西方現代文學理念芥川龍之介最擅長的創作手法是將「傳統故事就轉型為現代小說」。他借鑑了西方現代文學的手法,對於敘事的擁有高度自覺——是誰在說故事?用什麼人稱、從什麼角度?可能因此無法看到、表現什麼?敘述要如何展開?時間要如何在敘事中順向、迴向或逆向進行?讓古老故事呈現截然不同的閱讀體驗。小說的現代性還表現在處理故事時的一份人性洞視,重點不在「事件」上,而是凝視「人」對於事件的反應。人物、場景可以是古老、遙遠的,但透過事件觸動出的人性卻具備普遍性,也因為這份穿越時空的普遍性,讓芥川龍之介的作品歷久彌新,芥川龍之介一九二二年的小說〈竹藪中〉就是改編自古籍《今昔物語》,三十年後再由黑澤明改編電影《羅生門》,還能在西方世界造成震撼,即可證明芥川龍之介的作品如何遠遠超越了他的時代。▍日本文學名家十講──經典十人書單01 理想的藝術家生活:楊照談夏目漱石02 陰翳的日本美:楊照談谷崎潤一郎04 小說的人性羅生門:楊照談芥川龍之介05 楊照談川端康成(暫名)即將出版──[2022-2023]太宰治三島由紀夫遠藤周作大江健三郎宮本輝村上春樹日本在台殖民距今已落幕超過半世紀,為何至今這個國家仍宛若幽靈,潛伏於台灣的集體意識?面對這個孕育絕美文化,卻又曾發動殘酷戰爭的民族,今日的我們可以如何重思「日本是什麼」,並再次量度與其緊密而矛盾的關係?「日本文學名家十講」系列共分十冊,一冊讀一位經典日本作家,進而綜觀百年日本文化。作家楊照回歸年少原點,融貫逾四十年的學養思索與東西閱歷,剖析經典十人,以其作品為核心,找到作家畢生主體關懷,試圖瞭望日本難解的全貌,也映照今日的台灣文學風景。「從十五歲因閱讀《山之音》而有了認真學習日文、深入日本文學的動機開始,超過四十年時間浸淫其間,得此十冊套書,藉以作為台灣從殖民到後殖民,到超越殖民,多元建構自身文化的一段歷史見證。」──楊照
"Youthful, slangy, political, and allegorical, Murakami is a writer who seems to be aware of every current American novel and popular song. Yet . . . [A Wild Sheep Chase]...
本书梳理和论述了日本从古至今各个时期的伦理环境、伦理教育、伦理意识和伦理内涵及其整体上与文学产生、文学阅读的关系,阐明了对日本文学进行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学术和学理上的可能性;并从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入手,立足于具体的文本,在日本文学丰厚的先行研究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和发现日本文学新的特质以及思想艺术价值。
Geoffrey Bownas, widely known over the last half century for his writings, translations, broadcasts and commentaries relating to Japan, and an eminent Japanese Studies scholar who pioneered teaching in this...
京剧,有说,有唱,有故事。武打的绝妙之处在哪里?京剧的韵白是普通话吗?为什么每个角色的脸谱各不相同?生、旦、净、丑行当分明,有什么作用?清脆的锣鼓点又有哪些寓意?一方小小的舞台上,却能表演出千万种变化,这种独特的舞台艺术,到底有怎样的魅力呢?京剧文化里,藏着精妙绝伦的东方密码。跟随这本妙趣横生的京剧小百科,一起走进京剧的奇妙世界吧!
本书以明代戏剧唱词中的“白、黑、红、紫、绿、翠、黄、青”这八个常用颜色词为主要研究对象,描写它们的语义系统,计算它们的语义显著度和广义度,考察它们的语用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展现出常用颜色词在明代戏剧唱词中的独特价值。
This study i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major works of Natsume Soseki, which compares Japan's greatest novelist with his contemporaries, his works with influential English novels, his social milieu...
Patriots and Traitors helps define the nature of important intersections between culture and politics in postwar Japan. A new shift in consciousness during the 1950s and after can be observed...
这本书,大体以长篇、短篇和随笔三大类别,按时间顺序一书一评。从处女作《且听风吟》到最新访谈录《猫头鹰在黄昏起飞》,共评书四十九部。不仅品评每本书、每篇作品所体现或蕴含的艺术特征、心灵信息和精神趋向,还连续提取了作家较为典型的生活细节和创作思想的变化轨迹。纵向读之,不妨视为作家传略和创作谱系;横向读之,又是相对独立的文本解读或作品各论。
本书从西北民间小戏传承传播主体构成、古老“社庙”文化传统等维度切入,揭示西北民间小戏历史发展、展演功能、艺术特征及其与民俗、方言等的关系,进一步深化对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戏剧形态多样性、复杂性特点的认识。本书旨在拓展民间小戏学术研究空间,为学界进一步认识不同地域民间小戏审美文化提供新的视角。
一場探尋東亞、日本與日本文學的辯證之旅 ▪何以「日本文學」會成為問題? 如果遇到一個外表與日本人完全相同且不會講日語的人,你會怎樣想?如果覺得吃驚或難為情的話,不用說,在你背後就有這樣一種固定觀念:如果長得像日本人,就應該會講日語。 毋庸置疑,與「日本語」和「日本文化」有著最直接關聯的領域是「日本文學」。尤其在近代日本,透過「日本文學」,「日本」──「日本人」──「日本語」──「日本文化」這一結合的再生產在不斷地上演。 那麼,一直在產生均質性幻想的「日本近代文學」究竟為何物? ▪日本文學與東方主義 「日本近代文學」乃是透過在那裡置放歐美近代文學家這面鏡子才被發現的。接受它並受其「影響」這一事被證明之後,「日本近代文學」才得以真實地存在。 透過這樣的手續,多達數十個詞條的歐美近代文學家的專有名詞被建立起來。藉此,那些生產出「日本近代文學」的代表性詩人和小說家的專有名詞被網羅殆盡。與此同時,「日本近代文學」就和英國文學、法國文學、德國文學、俄羅斯文學、美國文學等一道,成為構成世界「近代文學」的一翼。 帝國主義國家·日本·「日本語」 甲午戰爭後,以清朝為中心的漢字文化圈已完全崩潰,因此以與漢文世界做出切割的方式來創造「國語」就成了目標。因此對使用「方言」的日本地方出身者,進行徹底的作為標準語的「國語」教育是當務之急。 以新殖民地的臺灣為首,以及在今後很快就會成為殖民地的朝鮮、中國,如何對那些使用「外語」的人教授作為「國語」的「日本語」,並讓他們使用這種語言也就成了緊要的政治課題。 夏目漱石對此提出了一個奇妙的問題:你們要我去「研修英語」,難道我不能研究「英國文學」嗎? ▪為何夏目漱石的作品,能風靡至一百多年的現在? 為什麼「一百年」前的小說在「一百年」後的今天還依然擁有眾多的讀者呢?其原因就在於漱石小說的文體和主題都與現役作家沒有太大的區別。 在「一百年」前的日本,只有漱石一個人覺察,並為之煩惱不已的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和威脅,在資本主義體系的崩潰業已明朗的21世紀的今天,或許絕大多數人已經體會到了。21世紀的日語使用者全都活在漱石的世界裡。 同時,漱石把21世紀人類普遍存在的問題作為一個整體來加以理解。所以,漱石的小說無論被譯成何種語言,一直都廣為流傳。 ▪1970年代末的「言文一致」 如果用小說的話語來說,1979年初登文壇的村上春樹的新翻譯文體,到了1987年則成了那本暢銷書《挪威的森林》;在這一年,女作家吉本芭娜娜憑藉《廚房》走紅,製造出了八十年代末的春樹·芭娜娜現象。 在短歌世界中,嶄新的「口語化」運動迅速開展。準備並支撐了在這多種體裁中「新口語」的湧現的,乃是以在1970年代末穩步獲得讀者的椎名誠、嵐山光太郎為中心的「超級小品文」式「昭和輕薄體」和橋本治的「桃尻語」。當然,在這裡還必須加上赤川次郎作品中的女子用語、新井素子的少女科幻、冰室冴子的表達等。 這一系列「新言文一致」文體的登場,起初被看作是非常個別性的、朋友之間的特殊方言(之類的表達)。儘管是作為小圈子社交式的親密程度的表徵發揮作用,卻以飛躍式迅速大眾化的形式出現。 【本書特色】 本書是一本選集,主要選自《作為結構的敘事》和《作為文體的敘述》等奠定了小森先生不朽學術地位的著述,這既是博大精深的小森文學思想的精華,也是公認的最難理解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