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s of Performing Arts / Film / Genres / Historical

  • Reel History: In Defense of Hollywood
    By Robert Brent Toplin

    History has been fodder for cinema from the silent era to the blockbuster present, a fact that has seldom pleased historians themselves. As pundits increasingly ponder "how Hollywood fails history,"...

  • America on Film: Hollywood and American History
    By Kenneth M. Cameron

    The challenge of making the great American historical film has attracted some of our finest talents: D. W. Griffith, John Ford, Robert Altman, Francis Ford Coppola, Martin Scorsese, Oliver Stone,...

  • With Fire and Sword: Italian Spectacles on American Screens, 1958-1968
    By Patrick Lucanio

    With Fire and Sword is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English-dubbed Italian spectacles produced in the 1960s which are often described as beefcake and sword'n'sandal epics. Termed respectably peplum by...

  • The Making of Schindler's List: Behind the Scenes of an Epic Film
    By Franciszek Palowski

    When the film Schindler's List was first released in 1993, it was acclaimed as both a motion picture masterpiece and a reaffirmation of the human spirit. It won awards for...

  • Oskar Schindler and His List: The Man, the Book, the Film, the Holocaust and Its Survivors
    By Thomas Fensch

    Thirty years before Thomas Keneally wrote the book Schindler's List, journalist Herbert Steinhouse interviewed Oskar Schindler. That 1949 account, plus a recent interview with Steinhouse, opens this collection of essays,...

  • 光影羅曼史:台港電影的藝術與歷史
    By 沈曉茵

      沈曉茵終於出書了!!!  沈曉茵是國內少數專門研究電影的學者。她在美國康乃爾大學以侯孝賢電影研究論文取得博士學位,回國後在台灣大學外文系任教,啟發無數學子對電影的興趣。我們曾一起主編侯孝賢電影兩本研究論文集《戲戀人生:侯孝賢電影研究》與《戲夢時光:侯孝賢電影中的城市、歷史、美學》。  沈曉茵也曾是國家電影資料館發行的《電影欣賞學刊》的編輯委員。她在各期刊與專書發表過的中英文研究論文,列出來有一長串,早就可以結集出版。可是多年來她寧可繼續研究撰文,不願意將時間花在整理編輯自己的論述上。  這次中央大學出版社能夠說動她,將十篇關於60與70年代台灣電影、侯孝賢電影與近二十年台港電影的研究論文,收錄在《光影羅曼史:台港電影的藝術與歷史》這本書裡,為國內氣弱體虛的台港電影研究注入了一股不小的續命真氣。  書名「光影羅曼史」十分迷人。光影是電影,羅曼史是愛。侯孝賢電影無疑是沈曉茵的最愛。她對侯孝賢的電影提出「本來就應該多看兩遍」的說法,說得天經地義。從《悲情城市》與《戲夢人生》的景觀鏡頭到景深長,到《南國再見,南國》新風格的氣味,再到《最好的時光》的「點燈」與「過橋」,書中三篇論及侯孝賢三十年來電影幾部代表作的論文,如數家珍地點出她所謂「侯式美學」的範式與轉變。  「光影」也是對台灣電影史較為幽微處的探照。書中三篇關於台灣早期電影的論文,剖析台語片悲情通俗劇裡的無能男與苦命女角色,審視三部不太健康寫實的國語文藝片內涵,也指出瓊瑤電影裡有母女情、宗族情與家國情,不是只有三廳式的浪漫愛情。  另外有四篇論文聚焦性別與身份認同議題。一篇從「性別羅曼史」的角度去強調楊凡多性別主題電影的藝術性,另一篇從楊惠珊、張毅與蕭颯這三位電影人糾葛不清的愛恨關係,分析80年代台灣的女性處境與文化現象。還有兩篇檢視許鞍華、羅卓瑤與賴聲川的電影中對於台灣與香港身份認同既尋覓又欲逃離的複雜呈現。  《光影羅曼史:台港電影的藝術與歷史》拋開花枝招展的電影理論,透過親切平實的文字,引領讀者踏上一段五十年來台港電影的漫遊,深入淺出地導覽電影迷人的藝術。這是久違了的評論電影的方式,一種有人的溫度的電影研究書寫,像是《南國再見,南國》裡的火車與《遊園驚夢》裡的崑曲,是一種浪漫。

  • 潮浪群雄2: 那些做電影的人 Local Heroes: Taiwan New Wave Cinema 2
    By 小莊 Sean Chuang

    2023小莊最新創作《潮浪群雄2》記錄1980年代,台灣新電影浪潮40年致 那些拍電影的人明驥、吳念真、小野、楊德昌、侯孝賢、朱天文、陳坤厚、張艾嘉……陸續登場1983年《小畢的故事》、《兒子的大玩偶》、《海灘的一天》…… 1980年代的台灣,威權體制式微,民風逐漸開放。由黨國掌控的電影龍頭—「中央電影公司」也開始面臨巨大挑戰,從市場對「政治正確」的歷史鉅片反應疲軟,到電影內容在威權與民主間,那個拉扯而模糊的審查界線不知如何拿捏。時任「中央電影公司」總經理的政戰少將明驥,大膽聘用兩位非電影專業的「文青」:在地文青吳念真、海歸文青小野,進行改革,在少將的鼓勵與兩位文青的熱忱下,屢次衝撞體制並與諸多當時的新銳導演合作。這段期間,不僅台灣電影圈逐漸形成一股風潮,更多次於國際上獲獎,翻轉台灣電影人的視野,更成為台灣電影新浪潮的推手。  電影新浪潮與台灣文學的碰撞 一批年輕作家如吳念真、小野、朱天文、朱天心、廖輝英等人,紛紛投入編劇的工作,新生代導演向台灣文學取經,碰撞出新火花,走向社會寫實題材,開啟了台灣電影與作家之間相互輝映的創作時期。 台灣新電影從《光陰的故事》(1982)開始,《小畢的故事》、《兒子的大玩偶》、《海灘的一天》、《風櫃來的人》、《油麻菜籽》、《冬冬的假期》、《青梅竹馬》、《童年往事》、《戀戀風塵》、《恐怖份子》、《尼羅河女兒》、《悲情城市》等,這股浪潮開啟了另一種電影美學與影像的世界觀,為台灣電影創造歷史定位。尤其在1989年侯孝賢執導的《悲情城市》榮獲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後,更奠定了台灣新電影創作者的歷史地位。   【內容介紹】1983年的西門町,漢中街116號,中影6樓辦公室,浪潮正悄悄成形……《光陰的故事》與《小畢的故事》接力為台灣電影注入了一股活力。 第二集講述台灣新電影突破困境,即將起飛,當時距離解嚴還有四年,社會上有股渴望改變的氛圍,電影彷彿提前解放了。 由陳坤厚導演與侯孝賢編劇合作《小畢的故事》開始,為了籌拍本片,面臨資金不足的窘境,侯孝賢賣掉永和的房子,從三樓搬到四樓用租的;陳坤厚也拿房子去銀行抵押,兩人合出了兩百萬。 《小畢的故事》上映後在藝術與票房紛受好評,榮獲1983年金馬獎,最佳導演、最佳影片、最佳編劇等三項大獎。 小野跟吳念真提議把目標放在改編本土文學作品……選了作家黃春明,他寫了很多台灣人在地生活的故事!決定以〈兒子的大玩偶〉、〈小琪的那頂帽子〉、〈蘋果的滋味〉三篇上呈。片名就叫《兒子的大玩偶》。然後他們兩個就親自開車到宜蘭拜訪作家黃春明,為取得他的同意。並找了曾壯祥、萬仁、侯孝賢三位擔任導演。 侯導找了大家在明星咖啡館二樓談劇本《光陰的故事》導演們也都來了……這群新導演開始交流,相互影響,形成一股嶄新的創作能量。 這樣的變化即將形成台灣電影的新浪潮…… 那時在濟南路二段69號,楊德昌的家,當時許多文化、戲劇、音樂人士的聚會場所,新導演們時常聚集在此聽故事、講故事,許多電影的想法與內容由此而生…… 1983年4月18日,由於楊德昌堅持要在《海灘的一天》中用外聘新攝影杜可風、藝術指導,引發與中影的衝突……最後,由張艾嘉引進介紹與香港電影公司合作。 當時電影審查制度仍然保守,要求修剪,導致《兒子的大玩偶》上映前,引發輿論「削蘋果事件」,聯合報記者楊士琪寫了「兒子險些失去玩偶」、「中影削好蘋果再送審」兩篇專題。 媒體人為了對抗審查制度紛紛揭竿而起,讓長期被威權體制壓迫的創作空間,有了鬆動的契機,樹立了台灣新電影的反叛性格。 齊聲推薦 廖慶松(電影剪接師,包括《兒子的大玩偶》《海灘的一天》)陳懷恩(電影攝影及導演,《練習曲》《逍遙遊》《如歌的行板》)褚明仁(資深電影記者,《少年吔,安啦!》《悲情城市》《油麻菜籽》數位修復發行統籌、現任年代國際(香港)公司 執行長)鄭秉泓(影評人、《台灣電影變幻時:尋找台灣魂》作者)王祖鵬(粉專「地下電影」經營者)孫松榮(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電影創作學系合聘教授) 新電影的「新」就是勇敢踏出一大步,要成為世界第一!――楊德昌 小莊透過人物的誇張表情和情境的描繪設計,加上迷人的光影和色彩,真實重現了那個發生在四十年前的故事。雖然我都知道後面的故事,但仍然迫不及待想看下一集。――小野 身為電影工作者,這本書帶給我繼續走下去的莫大動力!――蔡珮玲 如果《光陰的故事》是興中會,《兒子的大玩偶》就是同盟會,革命就發生在一個最不可能發生的地方。――詹宏志 《潮浪群雄》的故事場景主要就在那間辨公室裡,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仙走了,龍隱了,時代就消失了。小莊的畫作讓我的思緒又重回那間辦公室:那時我們都還年輕,還有好多好多歌想唱,如今歌聲雖已喑啞,卻還是慶幸日子曾經那樣閃亮過。――藍祖蔚

  • Night and Fog: A Film in History
    By Sylvie Lindeperg

    Fran ois Truffaut called Night and Fog "the greatest film ever made." But when Alain Resnais finished his documentary, with its depiction of Nazi atrocities, the resistance of the French...

  • Epic Films: Casts, Credits and Commentary on Over 350 Historical Spectacle Movies
    By Gary A. Smith

    "Epic" films, those concerned with monumental events and larger-than-life characters, cover the period from the Creation to the A.D. 1200s and have been churned out by Hollywood and overseas studios...

  • 潮浪群雄1: 那些做電影的人 Local Heroes: Taiwan New Wave Cinema 1
    By 小莊 Sean Chuang

    「這是電影界最黑暗的時代,也是最有可能的時代。」2022小莊最新創作《潮浪群雄》預計5冊記錄1980年代,台灣新電影浪潮40年致 那些拍電影的人明驥、吳念真、小野、楊德昌、柯一正、陶德辰、張毅、段鍾沂、侯孝賢、朱天文、陳坤厚……陸續登場 1980年代的台灣,威權體制式微,民風逐漸開放。由黨國掌控的電影龍頭—「中央電影公司」也開始面臨巨大挑戰,從市場對「政治正確」的歷史鉅片反應疲軟,到電影內容在威權與民主間,那個拉扯而模糊的審查界線不知如何拿捏。時任「中央電影公司」總經理的政戰少將明驥,大膽聘用兩位非電影專業的「文青」:在地文青吳念真、海歸文青小野,進行改革,在少將的鼓勵與兩位文青的熱忱下,屢次衝撞體制並與諸多當時的新銳導演合作。這段期間,不僅台灣電影圈逐漸形成一股風潮,更多次於國際上獲獎,翻轉台灣電影人的視野,更成為台灣電影新浪潮的推手。 電影新浪潮與台灣文學的碰撞 一批年輕作家如吳念真、小野、朱天文、朱天心、廖輝英等人,紛紛投入編劇的工作,新生代導演向台灣文學取經,碰撞出新火花,走向社會寫實題材,開啟了台灣電影與作家之間相互輝映的創作時期。 台灣新電影從《光陰的故事》(1982)開始,《小畢的故事》、《兒子的大玩偶》、《海灘的一天》、《風櫃來的人》、《油麻菜籽》、《冬冬的假期》、《青梅竹馬》、《童年往事》、《戀戀風塵》、《恐怖份子》、《尼羅河女兒》、《悲情城市》等,這股浪潮開啟了另一種電影美學與影像的世界觀,為台灣電影創造歷史定位。尤其在1989年侯孝賢執導的《悲情城市》榮獲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後,更奠定了台灣新電影創作者的歷史地位。  內容介紹 在那個國泰民安卻思想箝制的年代,一群充滿夢想的人們在這盤根錯節的困境中,面對挑戰與挫敗,期待著那段漫長黑暗後的那道曙光。 1980年的某天,在市立療養院工作的吳念真接到來自「明總」的電話。不久之後,28歲的吳念真進到了中影⋯⋯ 而1979年中斷學業回國一年的小野,因被拖欠稿費找上「債主」中影。不久之後,29歲的小野也進入中影,成為吳念真的同事…… 兩個對台灣、對電影充滿理想的文青,該如何在這個保守僵化的體系下,改變什麼呢?名人推薦 小野(劇作家) 藍祖蔚(國家影視廳中心董事長) 王耿瑜(《光陰的故事―台灣新電影》編劇) 蔡珮玲(金馬獎最佳造型設計獎得主) 王師(牽猴子行銷總監) 傅天余(《帶我去遠方》電影導演) ——齊聲推薦 新電影的「新」就是勇敢踏出一大步,要成為世界第一!――楊德昌 小莊透過人物的誇張表情和情境的描繪設計,加上迷人的光影和色彩,真實重現了那個發生在四十年前的故事。雖然我都知道後面的故事,但仍然迫不及待想看下一集。――小野 身為電影工作者,這本書帶給我繼續走下去的莫大動力!――蔡珮玲 如果《光陰的故事》是興中會,《兒子的大玩偶》就是同盟會,革命就發生在一個最不可能發生的地方。――詹宏志 《潮浪群雄》的故事場景主要就在那間辨公室裡,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仙走了,龍隱了,時代就消失了。小莊的畫作讓我的思緒又重回那間辦公室:那時我們都還年輕,還有好多好多歌想唱,如今歌聲雖已喑啞,卻還是慶幸日子曾經那樣閃亮過。――藍祖蔚 相較種種理論教科書,這個故事更直指電影創作的本質!——傅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