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s of Religion / Buddhism / General

  • 當下了然智慧:無分別智禪修指南
    By 確吉.尼瑪仁波切

    禪修的關鍵及捷徑在對治沉迷於庸庸碌碌、追東逐西、二元概念的分別心。本書讓你一刻不遲,真正活在覺醒的當下。 人生如夢,常常遭受遷流萬變的境界所牽引,眾生往往牽制於心念的幻化,而經歷無數酸甜苦辣的生命里程。人說「心」,是世間一切的主宰者,它的造作,能展演一切六道有情眾生所經歷的喜悅與哀傷;但它的空明,也同時能引領受苦的有情脫離輪涅之海。因此,迷惑與清醒之別,總在方寸一念之間! 本書是西藏禪修大師確吉.尼瑪仁波切(Chokyi Nyima Rinpoche)於一九九七~一九九八年間,在幾場重要的開示裡,所整理出的心性引導精要。佛,是心的本質,心能了知快樂與痛苦;這份了知的本質或特性,就是覺醒的力量,心能覺知的本性,使得它周遍無礙。仁波切曾慈悲開示:「我們應當了解如何區別本具智慧與二元分別心。若我們腦中滿是凡俗念頭,卻自以為安住本然心性,則終將枉然。我們必須認出何為真實、可靠的——這相當重要。需要認出何者是畢竟空、究竟赤裸、周遍無礙、了了分明,且無有執著。」 仁波切數次的講授課程內容極富音韻,信手拈來常譜成優美的詩詞。為了捕捉其語言的韻律節奏和抑揚頓挫,並強調這些教導之深奧,本書不時會以偈頌的方式呈現開示內容。畢竟心性的引導,往往需要在理性的脈絡下,穿梭著知性的覺受,以步步引領讀者的心緒,這是禪師教化的方便與智慧。祈願本書的問世能使珍寶上師確吉.尼瑪仁波切壽命堅固,並令無量眾生迅速覺醒而修習當下了然智慧。  出版社 橡樹林文化 (城邦)

  • Wisdom Nectar: Dudjom Rinpoche's Heart Advice
    By Bdud-ʼjoms ʼJigs-bral-ye-śes-rdo-rje

    Dudjom Rinpoche was one of the seminal figures in Tibetan Buddhism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yet very few of his religious writings have been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This volume contains...

  • 佛教詮釋學
    By 賴賢宗

    本書分為三個部份1.重省佛教詮釋學之意義2.探討天台、禪、與淨土的思想基盤3.討論佛教詮釋學的應用。作者以本體詮釋為主體來分析佛教哲學。

  •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2010年夏之卷
    By 釋德𠆩

    本期內容簡介 端午萬粽飄香,人間菩薩情長, 大陸八個地點包粽義賣三十五萬七千多顆; 傳承精神法脈,志業落地生根, 海地本土志工、智利新發意菩薩承擔後續賑濟; 地廣人稀力薄,克難堅志行善, 瓜地馬拉、薩爾瓦多、宏都拉斯志工賑濟艾加沙風災。 六院一家,同心協力,歡慶新店慈院五周年; 義診啟善因,跨海解苦困, 菲律賓連體女嬰「玫瑰姊妹」於花蓮慈院成功分割。 整齊亮麗形象,溫文謙恭感恩, 泰國清邁慈濟學校敬師循古禮,教育志業體畢業典禮現典範。 六次東渡傳戒,臨危遇險不移, 大愛臺製作「鑑真大和尚」動畫電影全臺上映; 感應覺有情,天地現祥瑞, 喜迎慈濟四十四周年,精舍新大殿上梁典禮簡樸虔誠; 蓮華妙法顯,菩提大道直, 佛誕節、母親節、全球慈濟日三節合一, 三十二國家地區慈濟道場傳揚佛誕人間。 懷抱想師之情,渴盼親聆法教, 全球四合一幹部精進研習會,三十個國家地區千餘志工返臺取經; 敦示「合和互協」,四法四門齊心並進, 起信立願勤行,福從人群中修,慧從人群中得, 環保回收「清淨在源頭」,力求精質化, 簡化分類手續,維護衛生、節省水資源。

  •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2010年秋之卷
    By 釋德𠆩

    本期內容簡介 莫拉克風災周年,臺南、屏東受災鄉親歡喜入住大愛園區;秋颱凡那比豪雨成災,高屏志工發放膚慰、法親互助清掃;連續暴雨,大陸多省大水、土石流,閩粵慈濟人動員勘災;菩薩大愛庇蔭受苦同胞,南非逾一萬二千戶貧人安度寒冬;慈濟賑災食品通過伊斯蘭教驗證,即將賑濟巴基斯坦洪患。 醫療磐石守雲嘉、護花東,大林慈院感恩歡慶十周年、花蓮慈院二十四周年院慶路跑;海嘯賑災義診續緣,星馬人醫團隊再赴斯里蘭卡聯合義診;菩薩護航穩度風雨,二十三國家地區人醫會成員返臺參與國際慈濟人醫會年會。 雅加達大愛村慈濟中小學樹典範,印尼教育界參訪學習;清邁慈濟學校展現人文禮儀,泰國中小學督學負責人研習慈濟教育。 承擔無疆界的天下重任,聯合國經濟暨社會理事會宣布「佛教慈濟基金會」取得「非政府組織特殊諮詢地位」;為善堅持,大陸賑災十九年,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於大陸蘇州靜思書院掛牌;破迷執、啟正信,農曆七月吉祥月,九百五十五場感恩愛灑祈福會深入社區。 守護大地,感恩環保二十年── 全臺四千五百多個環保點、六萬多位環保志工,期勉「資源變黃金」環保行動再進階,改變回收方式;讓「物歸源頭」還原物料再製新品,常保地球資源不匱乏。

  • 悉達多的花園──佛系熱帶植物誌:日常中的佛教典故、植物園與花草眾相
    By 胖胖樹 王瑞閔

    第一本從植物學視角深入賞析80種佛典與傳說裡的花草眾相 《看不見的雨林》、《舌尖上的東協》作者──胖胖樹最新生態與人文力作 佛教起源於印度半島,屬亞洲熱帶雨林區域,因此在佛經或佛教故事當中,常出現亞洲的熱帶花草、樹木。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名悉達多,據佛經記載,佛祖的出生、悟道、傳道、涅槃,都有樹木依傍身側。後來這些樹木也成為佛門聖樹,種於寺院旁,寓意佛法。 佛經中還記載諸多印度當地物產,反映當時風土民情,如胡椒、薑、薑黃、芝麻、芒果;更有眾多阿育吠陀藥用植物。除此之外,佛教的傳說、法器、祭祀中,也充滿了熱帶植物身影。 為了讓讀者便於理解佛教文化與佛系植物,胖胖樹將全書分為兩大部、十四章。第一部從生活中的電影、戲劇、小說、漫畫,挖掘其中所蘊藏的佛教典故與世界觀,第二部介紹栽種有這些佛系植物的植物園與院校,讓人得以親見佛典與傳說中的婆娑身影。每一章跟著主題收列80種佛教花草與聖樹。期許從生活中容易被忽略的佛教典故出發,透過照片與趣味的小故事,認識佛教植物的燦爛。 "在透過本書的植物介紹而「見花是花」之外,  更能層層昇華,從實相離岸至無我的宇宙觀。  猶如繁花落下,悟覺善美的彼岸意境。"──董景生博士 文化、佛教界真心推薦(依姓名與首字筆畫排序)心保和尚 佛光山住持  果暉法師 法鼓山方丈董景生 林業試驗所植物園組組長謝哲青 作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關於佛教、印度、熱帶植物的小故事】‧航海王、霹靂布袋戲、金庸小說……蘊含佛教世界觀?‧到天竺取經的玄奘法師竟是斜槓達人,身兼佛學家、翻譯家、地理學家、民族植物學家!‧日常生活中常聽到的瑜伽、阿育吠陀跟佛教有什麼關聯?‧台灣早期的植物分類學如何受到佛經的影響?而台灣研究佛教植物的先驅,竟是兩位篤信基督教的日籍學者?‧佛寺旁常栽種的佛祖涅槃之樹,不是佛經裡的娑羅樹本尊?‧在台灣「惡名昭彰」的黑板樹,竟是佛教傳說裡的聖樹?‧日本傳說通往冥界路旁的「彼岸花」,佛經裡其實並未記載?‧成語「曇花一現」主角──佛教與印度教的聖樹「優曇華」是無花果?‧同是外來植物,為什麼有的冠上「胡」字,如胡麻、胡荽?有的則冠以「番」字,如番茄、番石榴? 【本書特色】1. 從大眾熟悉的影視、典故、文學作品挖掘其蘊藏的佛教文化,介紹佛祖生平、佛教世界觀、印度物產、佛陀與高僧……帶出植物背後的寓意。2.收錄80種源自佛經與佛教傳說的花草與聖樹,輔以彩色照片,列舉佛經出處與植物學知識,並且簡要介紹阿育吠陀的藥用知識。3. 詳細考證每一種植物的梵文名稱,並透過對植物本身的觀察,與佛經裡所描述的植物形態比對查證。同時也指出一些被張冠李戴的聖樹,並推敲部分無法尋得出處的植物。4. 哪裡能欣賞這些佛教植物?台北植物園設置有佛教植物區,彰化植物園栽植三聖樹,此外還有竹山下坪熱帶植物園、美濃雙溪熱帶樹木園、台灣大學、中興大學,推薦讀者六個適合踏青、探尋佛緣的地方。  出版社 麥浩斯 (城邦)

  • 根本佛教解脫道論:木村泰賢新大乘運動思想觀
    By 木村泰賢

    木村泰賢逝世90年紀念 佛學專家江燦騰教授編選、專文導讀 近百年來最貼近木村泰賢思想之書 全方位詮釋根本佛教解脫道 以木村泰賢根本佛教解脫道論新體系詮釋觀點為基礎, 從歷史原則、教理研究、現代社會實踐三大脈絡選編, 重現「新大乘運動」解脫道行動綱領, 呈現木村泰賢畢生佛學精華。 根本佛教,意謂佛陀在世時期,以及這段期間的佛教。 木村泰賢提倡的「新大乘運動」即是回歸佛陀真意,並策應時代精神,方可拯救時代之弊。 本書亦以回歸木村泰賢治學原則為宗旨,主編江燦騰教授以木村之著作《大乘佛教思想論》、《邁向解脫之道》為依據,選錄出有關大乘佛教的歷史、在東亞的發酵與開展、解脫道的論述等內容,有系統地重新編為一書,精要且明確地呈現木村泰賢原創佛學觀點。 將木村泰賢畢生佛學精華重編,成為堪稱最接近他本人生前未能親自完成的一本書。 內容字有其本身的優越性與更具當代性佛教解脫思想的特色。 ——臺北城市科技大學榮譽教授 江燦騰 木村泰賢《根本佛教解脫道論:木村泰賢新大乘運動思想觀》江燦騰教授推薦 https://lihi1.com/NXP3R/EBOOK

  • 激盪即無礙:佛教與儒道思想的互動
    By 趙敬邦

    中國的文化內容豐富,儒家與道家是當中的主要元素;佛教雖為外來宗教,但來華既近二千年,早已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佛、儒、道三者在中國歷史上大致能和平共處,然而這和平不是一蹴即就,而是在經過長久對話後產生的結果。人類文明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是由不同文化的衝突開始,隨着各種文化的長時間溝通,其才逐漸走上並存的道路,換言之,「衝突」與「和諧」的關係實非常密切。佛教思想帶來的震撼,曾為其與儒、道的關係帶來緊張,是為「激盪」;但從歷史的眼光而言,這一種思想間的激盪最終卻使佛教和儒、道兩者得以並行不悖,即為「無礙」。思想間的激盪不是破壞和諧的壞事;反之,衝突的出現往往意味無礙的開始。但經過長年的共融,三教的分界漸漸變得模糊,到了近代,他們都以重新確立各自的特色和身份為首要任務;同時為了回應西方文化對中國傳統的挑戰,更儼然從競爭對手變成了命運共同體。佛、儒、道如何豐富和改善自身的立論,朝着一真正和諧的方向發展,並在世界思潮中繼續佔一席位,是三教人士今後須繼續努力的目標。

  • 東亞現代批判禪學思想四百年(第二卷)
    By 江燦騰

    本書剖析有關近四百年來,東亞現代批判禪學思想的形成史,包括各階段時代的歷史社會基礎,以及作為各階段時代的主要批判禪學知識學發展的類型,或其具有代表性知識社群及其具代表性個別人物。 本書主張,現代批判禪學思想本身的論述,其實是關於現代批判禪學思想的詮釋學、或現代批判禪學思想變革史的歷史社會知識學論述,而非東亞所有傳統或現代流行的禪修方法論介紹。 因此本書本質上,就具有批判的歷時性又兼具共時性兩者的──從傳統末期到當代臺灣本土──現代批判禪學思想形成史的新詮釋性質。   作者介紹 江燦騰 1946年11月3日生,桃園大溪人。現居新竹縣竹北市。 [學經歷] 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文學博士。 曾任教於臺大與清大。 臺北城市科技大學創校首位榮譽教授,現任該校通識教育中心退休兼任教授。 [學術專長] 臺灣佛教文化史、中國近代佛教思想史、東亞近代佛教史等。 [著作] 《現代中國佛教史新論》(1994年)、《臺灣佛教百年史之研究(1895–1995)》(1997年)、《臺灣當代佛教》(2000年)、《日據時期臺灣佛教文化發展史》(2001年)、《當代臺灣人間佛教思想家:以印順導師為中心的薪火相傳研究論文集》(2001年)、《臺灣近代佛教的變革與反思》(2003年)、《新視野下的臺灣近現代佛教史》(2006年)、《聖域踏尋:近代漢傳佛教史的考察》(2009年)、《臺灣佛教史》(2009年)、《戰後臺灣漢傳佛教史──從雙源匯流到逆中心互動傳播的開展歷程》以及《當代臺灣本土大眾文化(卷一) :雙源匯流與互動開展精選集》(合著)等。 [學術榮譽] (1)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紀念獎八次得主。 (2)第一屆宗教學術金典獎得主。 (3)第二屆臺灣文獻傑出工作獎的得主。 (4)2000年獲選斐陶斐榮譽學會會員。 電子郵寄地址:[email protected]

  • 中华书局出品——20世纪中国唯识学史要
    By 袁宏禹著

    本书是海内外第一部对20世纪佛教唯识学思潮作出系统梳理的研究专著,以20世纪中国法相唯识学发展的历史脉络为研究目的,把唯识学复兴思潮放在整个近现代佛教运动的时代大背景下加以考察,以唯识学派和团体为分界,以主要人物思想为中心,整体上呈现出各个唯识学系、院派、团体、区域的研究特色和学术风貌,全面揭示这一百年上下半叶唯识学发展的线索。本书以1949年为分期,分为清末、民国时期(上编,1900—1949年)与新中国建立以后时期(下编,1949—1999年)的唯识学研究两编进行探讨。本研究课题续接了唐代唯识宗学和明末唯识学,也补充、丰富了20世纪中国佛学史的内容,对中国现当代佛学及未来唯识学的走向具有一定启示作用。本书通过勾勒前后五十年的佛教唯识学发展的关联性和区别,不仅概括和提炼出20世纪上半叶唯识三系等思想特色,而且对20世纪下半叶唯识学的发展情况作出系统的梳理,尤其是对香港和台湾的唯识学传承和特色作出分析,以此描绘出百年来中国唯识学精彩纷呈、兴衰起落的历史画卷。

  • 巨贊法師研究
    By 釋信融

    本書的內容主要分為三部份,巨贊法師的佛教改革理念、佛學思想以及他成為中共的開國元勳之後在中共統治下的調適與作為。讓讀者透過此書,來了解巨贊法師如何從一個受過新式高等教育的新青年到出家而成為義學僧侶。

  • Sacred Ground: Jamgon Kongtrul On Pilgrimage And Sacred Geography
    By Ngawang Zangpo

    Sacred Ground describes two journeys: a journey outward to specific pilgrimage places in eastern Tibet, and a journey inward to the sacred world of tantra, accessible through contemplation and meditation....

  • 辛丑夏秋大疫大教育
    By 釋證嚴

    二○二一年五月,臺灣新冠肺炎本土確診案例增加,社區感染情況嚴峻,上人日日關注疫情,鼓舞第一線醫護人員,並叮嚀人人戒慎虔誠,謹守生活規則,做好防疫措施。本書由隨師師父輯錄五月十六日至八月三十一日,一百零八天、一百零八篇開示,警醒人人正視此一前所未有的全球性瘟疫,領受「大哉教育」,收攝心欲,齋戒茹素,發揮完整的愛,消減眾生共業的業力,早日平息疾疫災劫。

  • 雪山下的火焰: 一个西藏犯人的证词
    By Palden Gyatso

    雪山下的火焰: 一个西藏犯人的证词

  • 法華經的宇宙文明:不可思議的佛國星際之旅
    By 呂尚

    生命真相即是宇宙實相 宇宙文明的實相離不開我們的心體 外在的大宇宙與自己生命的小宇宙 依正二報本是一體無有差別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 《法華經》是一部成佛之經,所謂成佛開悟即是要人類「成為徹底了解宇宙實相(諸法實相)與生命真相的人」,《法華經》講的是宇宙文明的實相,讀者於其中能通達了解宇宙文明的存在,以及宇宙文明的核心思想。本書融入現代宇宙科學與生命學的種種理論,希望能夠在二十一世紀呈現新貌,充分突顯釋迦牟尼佛宣說宇宙大道的現代價值。 憨山大師說:「不讀法華,不知如來救世之苦心。」《法華經》是「諸經之王」,是在談宇宙外星文明的智慧,只要了解「唯一的真相(一乘)」,就能了解整個宇宙與整個外星文明,而能得到宇宙高等智慧的結果(佛果)。世尊於此經中心心念念要眾生開佛之見,使得清淨之心,以行菩提之路;用盡不同的方便與譬喻,唯令眾生生起本自具有的善種子而得以開花結果;也願眾生能開啟「人人皆可成佛」的信心,在道上時時用自己的一念善心來與整個宇宙共振共舞,而成為宇宙高智慧的生命體。這正是法華經的核心思想所在。 《法華經》正是教化一切宇宙眾生、顯示宇宙各種實相的無上教材。其核心思想大概如下: 一、告訴眾生三乘歸一的原意: 佛陀為了教導宇宙眾生,曾用三種方便教法,就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來解說,這些都是方便教法,因材施教的方便方法,佛陀最終其實只在講解「一佛乘」,目的是要讓眾生成佛。 二、開示宇宙實相與生命真相: 所有宇宙高等智慧生命體(佛)的智慧,就是已經了解「宇宙所有現象的實相(諸法實相)」的道理,法華經中以十個如是來說明,就是「如是性、如是相、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詮釋各種(星球)佛國的境界。 三、所有智慧生命體在久遠以前早就存在: 本經一再強調,佛陀成佛以前的無量無邊劫時間,經常以種種方便法門因材施教。釋迦牟尼雖然在地球上八十一年,這只是祂在地球上的應化身,其實佛陀的法身是長遠無限的。所有諸佛、眾生都是如此。 四、人人都能成佛: 經中告訴我們「人人都能成佛」的思想,指出宇宙間所有生命體都是平等的,無論是二乘人、女人,甚至是惡人,各種不同型態的生命,只要自覺到宇宙真理與自己的使命,為其它眾生的幸福而努力弘法,就可以得到成佛的授記,都有能力成為一個圓滿覺悟的生命體。 五、相信就能成佛: 佛陀開示了各種方便法門,如果眾生能夠誠心相信理解,就可很快成就佛道。也就是要達到徹底了解宇宙實相與生命真相的境界,只要「相信、理解」,全然的相信、全然的理解,就能成佛。

  • 图解西藏生死书——认识生命轮回与解脱之道
    By 莲花生大师原著, 达赫释著

    本书将告诉你,这是一本亡灵的“自助游”。 “生为何事来?死往何处去?”生死的课题自古以来便一直困扰着人类。关于生死学的研究在古老的西藏可谓源远流长。这部《西藏生死书》便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死亡旅程的指引地图,堪称生死学研究的巨著。这是一本契合时代需要的临终关怀指南。每个人迟早需要面对死亡。本书深入讨论了我们如何认识生命的真义,如何接受死亡,以及如何帮助临终者和亡者及他(她)们忧心守护在旁的家属们。通过上师或协助者诵读的方式使临终者宁静地走完生命的最后一刻,最后安然度过肉体崩解的恐怖境相。 这是一册通往解脱之道的实用秘籍。通过本书我们所要达到的最佳状态是让亡者或临终者因为得到了提示而得以见到明光,超越生死轮回,把握死亡所提供的永恒契机,进入涅解脱的圆满境相。

  • 活在此时此刻
    By 一行禅师

    这本回忆录讲述了一行禅师的一生。每一个故事都是他真实的生活经历。他向我们展示全神贯注活在此时此刻的意义。如果你身处繁重的工作,感到焦虑或内心迷惘,无法获得平静与归宿。这本书将使你思绪清晰,安住当下,获得生命的平静和此刻的丰盛。

  • 花间一枝禅
    By 释然

    全书分为五篇,包括“清净自然”、“放下随缘”、“明心见性”、“天心月圆”、“风清云淡”,通过禅宗故事阐明人生哲理。

  • 禅宗美学
    By 张节末著

    本书对中国美学史上从庄、玄到禅的历史转换做了别人没做过的研究,从比较美学的角度考察了印度佛教被中国玄学所接纳的过程,并试图在与西方现象学的比较语境中揭示禅宗审美经验的特质。

  • 當代臺灣心靈的透視: 從雙源匯流到逆中心互動傳播
    By 江燦騰

    以當代新臺灣文化視野,提出全新的詮釋理論及各類本土文化意識的多元創新主題。本書針對臺灣本土宗教以及從戒嚴時期到解嚴後的新佛教文化、新臺灣人意識與新客家人族群認同意識、武士道文化等主題,深入反思與探索,書末並收錄作者的佛教史治學歷程,以供讀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