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s of Social Science / Disease & Health Issues

  • Depression and Suicide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Prevention, Intervention, and Postvention
    By Philip G. Patros, Tonia K. Shamoo

    Depression and Suicide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Prevention, Intervention, and Postvention

  • The Disabled Body in Contemporary Art
    By Ann Millett-Gallant

    This volume analyzes the representation of disabled and disfigured bodies in contemporary art and its various contexts, from art history to photography to medical displays to the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century...

  • Future Issues in Health Care: Social Policy and the Rationing of Medical Services
    By David Mechanic

    This book considers the people and the policies involved in the health arena in such a way that our full range of social and poli- tical options becomes clear. Aware...

  • Dancing on Drugs: Risk, Health and Hedonism in the British Club Scene
    By Fiona Measham, Judith Aldridge, Howard Parker

    This interdisciplinary examination of dance-related drug use in Britain considers numerous aspects of drug activity, including the socio-cultural context in which it occurs, health effects, attitudes of the participants, and...

  • Healing Logics: Culture and Medicine in Modern Health Belief Systems
    By Erika Brady

    Scholars in folklore and anthropology are more directly involved in various aspects of medicine—such as medical education, clinical pastoral care, and negotiation of transcultural issues—than ever before. Old models of...

  • Nursing's Social Policy Statement
    By American Nurses Association

    Nursing's Social Policy Statement

  • 挺在疫浪的前線: 臺北慈濟醫院守護生命守護愛
    By 趙有誠, 葉知秋

    在世紀大疫下 不放棄任何一個病人 以愛承擔搶救生命的希望工程 善的循環,讓愛延續愛生命在病毒面前變得脆弱,人類在疫情底下顯得渺小,我們不禁要問,病毒如何形成?疫情如何致此?人類又應如何向大自然學習與萬物和諧共存?答案都值得我們捫心自問,深刻反省,惕勵戒慎。 ──釋證嚴 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創辦人在新冠疫情的大哉教育中,不知世人學到了多少教訓?又啟發了多少智慧?在我腦海中留下永遠的記憶,並不是抗疫期間我們投入了多少人力與物資,而是全院同仁及慈濟志工,用生命守護生命的當下,大家投入了多少真誠的「愛」! ──趙有誠 臺北慈濟醫院院長用生命搶救生命,臺北慈濟醫院用愛守護二○二一年五月中旬本土疫情大爆發,臺灣經歷一場史無前例的硬仗。臺北慈濟醫院傾全院之力挺在疫浪最前線,穿透隔離給予病人愛和關懷,膚慰無法與至親告別的哀慟,也在大疫下迎接新生命,用愛守護每一個病人。除了在院內照顧確診病患,臺北慈濟醫院還肩扛守護社區安全之責:承接加強版集中檢疫所,照護輕症確診病患;開立社區篩檢站,攔截病毒,為社區築起防火牆;更在證嚴法師指示下以新北五處靜思堂辦理新冠疫苗接種作業,為個別民眾穿上一層保護衣。二○二二年四月初夏,臺灣新一波疫情海嘯又起。二○二一年與病毒是快速激烈的短兵相接,二○二二年則是每天幾萬人確診,猶如打消耗戰、持久戰,但臺北慈濟醫院仍一往直前,再度勇赴前線,展現無畏大愛。疫情有如延燒不止的森林大火,我們像是把翅膀沾濕去救火的小鳥,力量薄弱,但有心就有力。當你覺得這是你可以盡的社會責任,沒有任何事情是做不到的。 ────趙有誠 ▍臺北慈濟醫院,潤漬眾生的道場▍*二○二一年五月至八月收治確診病患九百零六人,全國第一*落實感控措施,締造連兩年院內零感染的可貴防疫成績*衛福部COVID-19「關鍵『疫』戰,感謝有您」獲頒「貢獻卓越獎」,名列第一*開設專責加護病房三十三床,比衛福部規定多十三床*竭盡所能收治病患,沒有拒絕任何一個病人就醫,收治後也不曾轉出任何病患到其他醫院*開立社區篩檢站、新北五處靜思堂做為社區疫苗施打站,為社區、民眾築起防火牆*臺北慈濟醫院人員捐出防疫獎金或薪水,募得新臺幣七千多萬元,支持慈濟基金會購買五百萬劑BNT疫苗*全國唯一全素食集檢所,為身心注滿抗疫能量*證嚴法師指示慈濟醫療體系研發防疫中藥「淨斯本草飲」,證實有助於確診病人之病毒量與發炎指數下降,研究成果受國際重視*慈濟基金會、無私奉獻的志工,是臺北慈濟醫院最強後盾作者簡介趙有誠/作者國防醫學院畢業,美國南加州大學進修,曾任三軍總醫院健康檢查室主任、胃腸科主任、內科部主任、教學副院長兼國防醫學院醫學系主任。二○○四年任醫療副院長執行官,二○○六年一月晉升軍醫少將,二○○七年十月調任國防部軍醫局醫管處處長。二○○八年三月一日接任臺北慈濟醫院院長,次年皈依證嚴法師成為慈濟師兄,對「行醫」有不一樣的體悟,全心投入慈濟醫療志業,帶領臺北慈濟醫院全體同仁為實踐「全人醫療」努力不懈。 葉知秋/採訪整理科班出身的新聞人,多年在第一線採寫磨出寫故事的筆,現為自由撰稿人。

  • Clinical Social Work in Health Settings: A Guide to Professional Practice with Exemplars
    By Thomas Owen Carlton

    Clinical Social Work in Health Settings: A Guide to Professional Practice with Exemplars

  •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s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inking Skills
    By Deanna Kuhn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s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inking Skills

  • Community Counseling
    By Michael D. Lewis, Judith A. Lewis

    * Guidelines for planning and implementing effective community counseling programs..* Examines 4 vital facets of community services: direct and in-direct community services and client services..* Includes many examples of outreach...

  • Sociology and Health Care: An Introduction for Nurses and Other Health Care Professionals
    By John Bond, Senga Bond

    Sociology and Health Care: An Introduction for Nurses and Other Health Care Professionals

  • 疫症病案一百例
    By 高耀潔

    書中敍述了成千上百萬遭受愛滋病、性病蹂躪的人及他們痛苦的生活。傷殘與死亡者之多已無法計算,真相難為人知,為了讓世人警惕,認識愛滋病和性病的禍害真實情況,八十多歲的高耀潔教授在流亡美國前,拚死也要把這本書的手稿帶上。為的,就是今天這本書的出版。本書重點闡述了愛滋病、性病傳播及流行疫情的起源和禍害,揭露了內地官僚捂蓋真相的手段,受害者被阻攔上訪的遭遇,又羅列了大量防治知識,全面披露愛滋病和性病在內地的真實情況。《疫症病案一百例》是高耀潔教授計劃出版的最後一本著作,是以她本人所寫的,二○○四年獲得第十四屆中國圖書獎的《鮮為人知的故事》為基礎,增加了三分之二以上的內容和八十多張照片,上篇主要講述愛滋病,下篇則介紹其他各種性病。高耀潔教授以故事形式寫出愛滋病、性病的傳播途徑及悲慘的結局,並在故事後加了「註解與點評」說明解決方法,可謂自我防治愛滋病、性病,保衛個人健康的必備手冊,難得的科普教育叢書。

  • Nursing Care in a Violent Society: Issues and Research
    By Harriet R. Feldman

    "This volume presents various perspectives on violence in American society and its impact on nursing care. Chapter topics include an overview and a review of research, including nursing research; therapeutic...

  • 我們都有病:逃避,有什麼關係?致為病拚搏的年輕世代
    By 我們都有病、謝采倪

    「我有病,我驕傲」、「我沒病,挺有病」我們是台灣年輕病友社群,我們都有病! 淋巴癌、骨肉癌、胰臟癌、血癌、恐慌症、思覺失調症、愛滋病、紅斑性狼瘡⋯⋯48個病友故事集 本書獻給:所有病友、照顧者、及關注醫病議題的朋友。生病後的人生,過程或許會讓你感到痛,但也可能讓你看過從沒預料到的風景。 本書一共收錄48篇關於疾病的故事,集結癌症、精神疾患、罕病、照顧者、一線醫病人員的真實分享。 「最討厭別人叫我正向樂觀,我選擇用憤怒面對疾病。」有病友這麼分享。「身為醫生,我是不是少關心病友一點,會比較好?」有醫生曾經迷惘。「照顧家人的耐心,消磨速度比外人想像中的更快。」有照顧者這樣自白。 這本書,不是呼籲大家一定要堅強樂觀面對疾病的心靈雞湯。而是希望讀者能從中找到,與疾病和平共處的靈感、或是態度。 希望你們喜歡這本書,也希望這些故事,能為你們帶來勇氣和力量 : )  專文推薦百靈佳殷格翰臺灣總經理/邱建誌社團法人台灣聯合抗癌協會理事長/張永聲桃園敏盛醫院研究副院長/江坤俊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執行長/顏博文永齡健康基金會公益大使/曾馨瑩 【自序】「我有病,我驕傲」、「我沒病,挺有病」 2017年,一位年僅20出頭的女孩,確診罹患了癌症,從此由一位在社會打拚的年輕人,變成需要長期臥病在床的癌症患者。人生被迫按下暫停,女孩數度認為罹癌的自己,是沒有社會產值的廢物──她害怕無法痊癒,也害怕未來無法工作,因此走入憂鬱的死胡同。但和親友分享這些情緒,也無人能同理她的心情,大多都要她樂觀、別想太多。事實上,重大疾病的病友在確診之後,因為對未來感到迷惘害怕,在日後併發精神疾患的,不在少數。養病期間,女孩也曾遭受社會的不友善:像是網路的資訊妖魔化、在病床上被迫簽下自願離職書、身體不適坐博愛座卻被驅趕等等。這個社會,似乎對「年輕病友」的困境,還缺乏認識和一份同理心。有感於此,三位年輕癌友,在2018年4月,共同成立臺灣年輕病友社群:我們都有病,致力於用知識來打造病友友善社會。成立以來,我們已主辦超過20場病友友善活動,包括知識講座、病友交流小聚、倡議醫病議題的論壇和音樂會等等。2019年,更是將48篇病友故事專訪集結成冊,變成您們手上的這本書。這本書,不是呼籲大家一定要堅強樂觀地面對疾病。而是希望讀者能從中找到,與疾病和平共處的靈感或是態度。希望你們喜歡這本書,也希望這些故事,能為你們帶來力量和勇氣:)  出版社 布克文化 (城邦)

  • Evaluating Treatment Environments: A Social Ecological Approach
    By Rudolf H. Moos

    Evaluating Treatment Environments: A Social Ecological Approach

  • Psychiatric Clinical Skills in Medical Practice
    By George U. Balis

    Psychiatric Clinical Skills in Medical Practice

  • The Sociology of Health, Illness, and Health Care: A Critical Approach
    By Rose Weitz

    Traditionally, medical sociology texts have been written from a medical perspective, focusing primarily on health issues as they have been defined by doctors, and often reading much like health education...

  • Theories of Sickness and Misfortune Among the Hadandowa Beja of the Sudan: Narratives as Points of Entry Into Beja Cultural...
    By Frode Fadnes Jacobsen

    Despite the impinging threat of modern life to the cultural survival of traditional peoples, the Muslim Beja of the Red Sea Hills in Northeastern Africa have maintained their identity through...

  • 蒙古简介
    By PhD, Gilad James

    蒙古是一个位于东亚的内陆国家,北部与俄罗斯接壤,南部、东部和西部与中国接壤。它的人口约为三百万人,其中大多数居住在首都乌兰巴托。蒙古以其广阔的草原、乡村景观和游牧文化而闻名。该国还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铜、金、煤炭和石油。 蒙古是一个文化多元的国家,其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它早期的游牧部落由不同的帝国统治,包括匈奴、突厥哈甘国和蒙古帝国。后者由成吉思汗领导,是历史上最大的帝国之一,从东欧一直延伸到亚洲。此后,蒙古经历了重大的政治和经济变革,在经历了数十年的苏联式社会主义治理之后,蒙古在20世纪90年代向民主过渡。如今,蒙古仍然是寻求体验其崎岖景观和传统生活方式的旅行者的独特目的地。

  • 隱谷路:一部解開思覺失調遺傳祕辛,深入百年精神醫學核心爭議的家庭調查史
    By 羅伯特.科爾克

    蓋爾文家有十二個孩子,十個男孩,其中六個都患了思覺失調…… 本書不僅立下報導文學的里程碑也是一場對人類同理心極限的偉大探索 ▌入選紀錄 ▌|《紐約時報》2020年度十大好書|歐普拉圖書俱樂部2020年度選書|美國前總統歐巴馬2020年度選書|《華盛頓郵報》2020年度十大好書|亞馬遜網站2020年度十大好書|《華爾街日報》2020年度十大好書|《時代雜誌》2020年度百大必讀之書|《時人》雜誌2020年度最佳書籍第一名|「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板巖》雜誌網站、《紐約郵報》2020年度必讀之書|出版一年,亞馬遜網站評價破萬,五星好評累積超過8,000筆 張廷碩(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博士候選人、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審訂安德魯.所羅門(《正午惡魔》、《背離親緣》作者)、歐普拉.溫芙蕾(美國知名主持人)、王浩威(精神科醫師,作家)、周慕姿(諮商心理師)、陳嘉新(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所副教授,精神科專科醫師)、張子午(報導者主編)、曾凡慈(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助研究員)、楊添圍(精神科醫師)、蔡友月(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國內外名人學者齊聲推薦 ▌▌內容簡介 ▌這是一個曾竭力掩蓋家人罹患思覺失調,窮盡一切可能、只願過上正常人生的家庭。這也是一個醫界曾寄予深深期望、試圖從中找出引發思覺失調關鍵基因的瘋狂家庭。在精神疾病的廣袤光譜中,思覺失調症是最難控制的一種。蓋爾文一家有十二個孩子,十個男孩,其中六個都是思覺失調患者。這一家人所承受的精神苦難延續了數十年,至今尚未結束,原因依然成謎。然而,科學家從他們的基因中所獲得的驚人發現,成了他們留給後世最可貴的遺產。◇◇◇◇◇在二十世紀中的美國,萬事如新;住在隱谷路的蓋爾文夫婦膝下有十二個孩子,先生唐.蓋爾文上校是當地名人,太太咪咪亦不遑多讓。在咪咪對完美的憧憬與努力下,即使真實人生並不盡如人意,他們過得也看似體面。與上流社會往來酬酢、穿梭於衣香鬢影中,是蓋爾文家的尋常一景。然而,到了孩子接連步入青春期時,其中六個男孩卻逐漸逸出常軌,徵兆各有不同:大兒子唐諾德的異常如山崩地裂。他毫無原因地虐殺貓咪、一頭衝入燃燒的熊熊營火、多次試圖以電線勒死自己,並深信自己是章魚的後代。次子吉姆時常與唐諾德劇烈爭鬥,且同樣有嚴重暴力傾向。有時候,走在街上,吉姆會猛然拿自己的頭去撞牆;也有時候,他會突然跳入湖中,全身穿戴整齊。四子布萊恩最為俊美,也是才華洋溢的音樂天才。沒有人發覺他在受苦。他把自己最深的恐懼鎖在心底,直到他犯下無可挽回的罪行。馬修是一名陶藝家,他相信自己的心情可以控制天氣。當他不這麼想的時候,他就以為自己是披頭四成員保羅.麥卡尼。喬瑟夫是生病的男孩中最溫和、病識感也最強的一個。他能聽到來自另一個時空的聲音,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從來無法擺脫。彼得是家中最小的男孩。當他親眼看見父親中風倒地,過沒多久,他在學校發出了一連串無人理解的聲音,接著被緊急送入精神病院。多年來,他躁狂暴戾,拒絕一切幫助。孩子一一病發,一個接著一個出現妄想、舉止怪異,間或夾帶暴力與自殘行為。他們被診斷為思覺失調、進了精神病院,從此一生在病院與家門之間的道路上來回往復。蓋爾文家恍若陷入地獄,整個家的地基朝著罹病的家庭成員歪斜傾圮,沒病的孩子也活在患病的陰影之下。有人遠走他鄉,有人死去;然而,母親咪咪從未離開,曾經飽受凌虐的小妹瑪麗也沒有。她曾受精神失常的哥哥們虐待欺凌,被她以為理所當然會愛她的家人遺棄,但她選擇留下。◇◇◇◇◇「……1908年,瑞士精神病學家尤金・布魯勒創造了『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這個術語(如今台灣已更名為思覺失調症),因為它的拉丁字根『schizo』(撕裂)暗示了心智功能出現尖銳而猛烈的分裂。後來事實證明,選擇這個詞彙是不幸的錯誤。幾乎從那時起,流行文化便將思覺失調與人格分裂混為一談。但布魯勒試圖描述的是病人外在與內在世界的分裂、一種認知脫離現實的狀態。思覺失調指的是個人在意識之外築起圍牆,最初或許緩慢、難以察覺,但病情劇烈時,患者會與現實全然隔離,直到意識被圍牆完全包圍,再也接觸不到他人眼中的真實世界。」╱╱╱╱╱從一九八○年代起,蓋爾文家便成了美國國家精神健康研究院研究的第一批家庭。他們的基因被研究人員視為破解思覺失調的關鍵之鑰,為精神醫學界和心理治療界長久以來「先天VS後天」的爭論之外,帶來了一線希望。不僅美國國家精神健康研究院,包括科羅拉多大學健康科學中心,以及不只一家大型製藥公司都曾分析蓋爾文家的遺傳物質。和其他實驗的受試者一樣,他們的參與始終保持機密。藉由分析他們家的基因組成,並與一般大眾的基因樣本進行比對,蓋爾文一家為數十年來的遺傳研究提供了珍貴資訊。在將近四十年的研究之後,雖然進展緩慢,但思覺失調症的治療、預測已出現了曙光,研究甚至以預防為目標向前邁進,持續至今。事實上,蓋爾文家本身亦反映了精神醫學的演進史──他們經歷了精神醫療機構化和電擊療法的年代,也走過了心理療法與生物醫學療法之間對立的年代。咪咪.蓋爾文畢生都活在污名攻擊之下,以心理治療師佛洛姆賴克曼為首,社會文化精神分析一派創造了「精神分裂母親」一詞,將精神疾病歸咎於母親的不當教養。羅伯特.科爾克採訪了蓋爾文家族的每一位在世成員(包括於2017年去世之前的咪咪),訪談對象亦包含了蓋爾文家的數十位朋友、鄰居、老師、治療師與照顧者、同事、親戚以及研究人員。沒有任何場景出自虛構,所有對話都由作者親身見證並記錄,或是採用已發表過的紀錄文字,以及當時可靠消息來源提供者的回憶作為撰稿基礎。除此之外,科爾克亦參考了蓋爾文兄弟和唐.蓋爾文的所有可用病歷;唐的海軍和空軍服役紀錄;咪咪和唐的個人信件;大妹瑪格麗特分別於2003年和2008年對咪咪進行的一系列簡短談話紀錄,以及瑪格麗特的私人日記。在柯爾克精湛的敘事下,《隱谷路》揭露的並不僅是一面黑暗而碎裂的家庭鏡像,或一份又一份的醫學研究報告;將兩者串連起來的,是一段「愛與病」在家人間深刻互動的過程,是關於如何在被世人認定一無是處的家人身上,重新發現人性,也是關於倖存者如何把碎片重新拼貼起來,與之共存。▌名人媒體強力讚譽 ▌◆「《隱谷路》是一個引人入勝的美國家庭真實故事,讀來便如同經歷一場醫學推理之旅,揭示了許多人所面臨的一個主題:精神疾病。」──歐普拉.溫芙蕾(Oprah Winfrey)◆「本書講述了一個飽受思覺失調之苦的家庭,內容廣博、可讀性強,令人深感不安。藉由這番書寫,作者從此病所造成的破壞中提供了富有意義的洞見。同樣地,本書也是一場研究,揭示了家人拒絕承認精神疾病將如何以多種方式加劇病情,而自身被診斷出患有此種疾病的人、選擇幫助和支持他們的人又需要何等勇氣。」──安德魯.所羅門(Andrew Solomon),《背離親緣》(Far From the Tree)作者◆「報導文學、研究和風格兼具的奇蹟之作,《隱谷路》提升了非虛構敘事寫作的可能性。羅伯特.科爾克深入探討了一個家庭如何遭受人類最神祕的疾病所圍困的非凡故事。科爾克以優雅和富有洞察力的文筆描繪出蓋爾文一家,與此同時,他將數十年來對思覺失調症在遺傳學的探索交互編織,他寫出的故事如同一部偉大的哥德式小說般令人難以忘懷,引人入勝。本書是一場勝利,一個無法遺忘的故事,你現在就該立刻翻開來讀。」──蘇珊娜.卡哈蘭(Susannah Cahalan),《我發瘋的那段日子》(Brain on Fire)、《大偽裝者》(The Great Pretender)作者◆「《隱谷路》將一切都囊括其中:科學陰謀、細膩的報導、驚人的真相,以及最重要的,深刻的人性。這是一本讓人能讀了一遍又一遍的珍貴作品。」──大衛.格雷恩(David Grann),《花月殺手》(Killers of the Flower Moon)作者 ◆「一份非凡的案例研究和報告。」──西爾維雅.娜薩(Sylvia Nasar),《美麗境界》(A Beautiful Mind)作者 ◆「這本書讓我心碎。它揭露了關於心理健康的治療史、關於創傷,最重要的,它揭露了關於家庭是什麼——本書是羅伯特.科爾克繼出色的《失蹤女孩》(Lost Girls)後,更有價值的醫學後續追蹤。」──梅根.亞伯特(Megan Abbott),愛倫坡獎得主,《給我你的手》(G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