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s from 書林

  • 亞陶事件簿
    By 蘇子中

    本書探尋評析亞陶的生命與足跡,是癲狂、疾病、哲學、劇場、人類學和表演研究論述的多部和聲。作者從不同視角探討亞陶生平與著作中基進前衛卻又神秘傳奇的事蹟與軌跡,提供讀者一個混雜且多樣貌的亞陶形象。亞陶的身體病痛體現於他的書寫、思考方式與藝術創作,他的病痛轉化為細/戲說哲理的過程不但耐人尋味,也構築了他的多重人生與多重事件。本書除了關注亞陶及其複象(包括他的病痛、書寫、生活、劇場、評論、追隨者與評論家等等)的存在,也在爬梳其生命和思想脈絡的同時,重新想像並組構讓人耳目一新的亞陶,並評價亞陶的詮釋者對他思想的詮釋與挪用。 本書以兩部曲重新標示亞陶研究的新範疇:第一部曲「從病痛到細/戲說哲理,綜觀亞陶一生的受難與熱情」;第二部曲「亞陶效應的四個事件」。全書概分為八個篇章,脈絡分明地穿梭於「瘋子亞陶」與「先知亞陶」的辯證,是國內最具創見與前瞻性的亞陶研究專書。作者蘇子中教授綜論亞陶的生命與著作,佐以鉅細靡遺的歷史回顧和學術巡禮,熱情洋溢,見識不凡,篇篇均是引人入勝又具反思深度的傑作。 破除語言以觸及生命,就是劇場的創造或再創造……當我們說到「生命」這個字眼時,意思不是指以外在事實來驗證的生命,而是指那形式永遠無法觸及既脆弱又騷動的核心。如果我們這個時代依舊有最可怕、最該詛咒的事,那就是我們在藝術上一味玩弄形式,而不能像那些綁在火刑柱上被活活燒死的殉道者般,穿透熊熊烈焰發出信號。??亞陶 (現代前衛劇場之父) 《亞陶事件簿》是一本超獨特的書,我毫無保留地推薦給讀者諸君。這是國內第一本鑽研亞陶的學術專書,利用八個獨立的篇章,將 可見的「瘋子亞陶」和不可見的「亞陶先知」做了鉅細靡遺的歷史定位和學術巡禮。熱情洋溢,見識不凡,篇篇俱是可讀又具反思深度的傑作。??鍾明德 (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教授)

  • 給媽媽的英文繪本閱讀:Mommy, Let’s Read Picture Books
    By 楊禎禎

    《威威找記憶》的故事裡,小男孩司徒威威(Wilfrid Gordon McDonald Partridge)住在老人院隔壁,他認識裡面所有的老人,包括彈風琴的 Mrs. Jordan、講鬼故事的 Mr. Hosking、愛打板球的 Mr. Tippet、拄著木頭拐杖的 Miss Mitchel 以及聲音像巨人一樣大的 Mr.

  • 變形記
    By 奧維德, 呂健忠譯注

    《變形記》是奧維德的代表作,全詩15卷,結構可分為序詩、宇宙的開創、神的故事、男女英雄的故事、歷史人物的事跡、結尾。內容取材於古希臘羅馬神話,根據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的“靈魂輪迴”理論,用變形,即人由於某種原因被變成動物、植物、星星、石頭等這一線索貫穿全書,共包括大小故事250多個(其中以愛情故事為主)。 本書特色 集希臘羅馬神話之大成 上古歐洲史詩傳統絕響之作,從天地玄黃到奧古斯都登基,奧維德以變形主題貫串希臘神話與羅馬歷史,藉細膩的心理描寫鋪陳眼界宏偉的宇宙演化過程,揭露人類行為的動機與執迷,多視角呈現人面臨壓力時的反應。他擷取歷代作家的神話創作為個人創作的素材,成就一部西洋神話的「易經」,在無常的生命世界闡明一個永恆的真理:現象無常是宇宙唯一的常道。 「陰性書寫」 奧維德透過獨樹一幟「陰性書寫」筆觸的多方面揭露普受忽視的女性世界與心理。舉凡現代媒體有機會看到的社會新聞,甚至小說家以及八卦與非八卦讀者咸感興味盎然的故事,在他筆下樣樣不缺。他把時間意識引入神話舞台,描寫形體變化也同時啟迪因心性蛻變而提昇精神境界的可能。 首本繁體翻譯 在繁體中文首見的這個全譯本,譯者累積翻譯西洋古典詩二十年的經驗,亦步亦趨揣摩奧維德宏觀的視野、細膩的觀察和練達的機鋒,佐以深入淺出的序文、要言不繁的注釋、詳盡的細目結構和詞彙索引,以及希臘羅馬專有名詞對照表,全方位呈現詩人慧心所見的變形神話。

  • 兒童文學新視界
    By 楊麗中等著, 古佳艷主編

    《兒童文學新視界》是台灣兒童文學研究者立足本土、積極吸納歐美新知,努力與世界對話的活力展現。宛若卡洛爾筆下的愛麗絲,作者們漫遊在兒童文學的世界裡,張開好奇的眼睛,從圖畫書理論、都市空間概念、旅行與飲食文化研究、翻譯與國家主體性等議題,重新觀看兒童文學、反思兒童文學研究的過去與未來。 本書集合了七篇兒童文學評論與一篇國外學者訪台演講稿,宛若一扇台灣兒童文學研究的陳列窗口。在新的視野之下,作者們透過文字演繹兒童文學研究的可能方向。 楊麗中、劉鳳芯、黃惠玲的圖畫書討論,涵括台灣與西方作品,匯聚成為豐富的對話。古佳艷與吳玫瑛觀察少女小說與男童故事,說明跨文化的變遷與霸權論述對於性別形象塑造的力量。蔡欣純與賴維菁則以文化研究的立場,思考當代日常生活中,與兒童文學相關的食物與觀光消費現象。萊莫教授的訪台演講,以兒童文學的基本結構「在家/離家/返家」作為起點,說明彼得兔與哈利波特這類看似簡單的故事,其實背後不簡單。 本書特色 1.廣納國內外兒童文學研究者的精采論述,涵括台灣與西方作品,為兒童文學研究開啟更廣闊的視野。 2.切入兒童文學閱讀的多元解讀面向,較以往研究更具可讀性,適切反映當代文化研究的繽紛風貌。

  • 華美的饗宴:臺灣的華美文學研究
    By 蘇榕, 張小虹, 李有成

    臺灣的華裔美國文學研究在中研院歐美所的推動下,自1980年代開始蓬勃發展。本書集結臺灣自1990年代以來出版的華美文學重要論文,選文涵蓋不同世代學者所研究的華美作者,相關議題廣泛多樣由離散認同與記憶政治到族裔空間與跨國主體;文類包括小說、戲劇、詩歌、自傳,並擴及視覺文化(如攝影),反映了臺灣華美研究數十年來花繁茂葉、多采多姿的盛況。 本書收錄的每篇論文不但各具代表性,其研究取向、方法及處理題材皆多元化;尤其主編所撰寫的導論更具特色,內容詳述在臺華美文學研究建制化的過程,全面紀錄研究發展路徑與重要活動、事件,留下了相當完整的歷史脈絡,是一篇具有文學研究歷史意義的重要文獻。是目前國內最完整也最具代表的華美文學研究專書,對研究華美文學、亞美文學,以及美國文學相關領域的讀者,本書實為不可或缺的參考書。

  • 符號與修辭:古典詩學文獻的現代詮釋學意義
    By 張漢良

    本書探討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以及泛希臘時代斯多噶學派著作中與詩學相關的課題,並進而?陳這些課題與當代文學理論的啟蒙與傳承關係。分為五篇,皆為學界持續關注的焦點:1.摹擬與創作, 2.動物與靈魂,3.記憶與書寫,4.符號與邏輯,5.修辭與話語。所構成的詮釋網絡,統攝了本書二十章論述,其中的兩個關鍵詞「符號」與「修辭」抽離出來,即為本書主標題。 其所探討的理論課題有:自然和技藝面向的摹擬論、摹擬論、神啟論和創作論的歷史發展和詮釋?軋、詩藝與詩辯傳統、關於隱喻的論辯、符號縯繹與邏輯推理、修辭與話語……等貫穿全書。其中的母題或迴旋覆沓,或交叉重疊,統領它們的是作者多年來所服膺的符號系統研究,這種以主題為定位的寫法打破了文學理論、哲學和科學史的藩籬。 本書特色論述獨到,引證豐富、古今交錯,文字書寫脈絡清晰、分析精闢,不但跳出一般傳統的巢臼,更打破學科的框架與限制,開創出新視野。對關注西方文學發展、文學理論演化、哲學和思想史流變、學科界面與科際整合的專家和一般讀者,都是極具價值的參考典範。

  • 英漢修辭與翻譯
    By 陳定安編著

    內容簡介 本書的特點是簡明準確地介紹了一些英語及漢語常用的修辭法,加以分析心較,並解釋其互譯方法;所用例句豐富實用,部分更採自名家作品。讀者既可從中學習到英漢語之精華,又可增加自己的理解及鑑賞能力,提高寫作及翻譯水平。 本書共分六章,主要抱括英漢常用修辭格的比較及各種不同譯法。書後附有英漢動詞推敲舉隅、風格與翻譯、名家論詞句錘煉等篇,和有關參考書目,可供有志者進一步分析研究。 本書適合大專程度以上讀者進修之用,亦可作英、漢語教師的參考書,和翻譯人士的輔助讀物。

  • 我和電影一國: 林文淇電影評論集
    By 林文淇著

    電影是娛樂的產品,也是結合多種媒體的精緻藝術,與透過敘事情節來傳達意識形態的社會實踐。如果能對電影如何說故事、如何安排畫面、如何配合聲音與音樂、如何剪接有所了解,不僅更能欣賞電影藝術的形式之美,也能在享受電影帶來的娛樂之餘,看穿電影各種故事背後夾帶的訊息。 這是一本充滿影像與思考熱情的文集。寫影評的人對電影總有不吐不快的想法,可以是理性的分析、也可以是感性的回顧。翻開這本書的目次,你會看到熟悉的片單迎面而來,思緒也回到看電影當下的歡愉與沉思…… 每個熱愛電影的人,都和電影一國!1.知名電影學者與影評人林文淇十五年來電影評論、演講文章完整收錄。2.深入淺出帶領讀者遍覽電影國度裡的各種電影風貌,包括電影美學與意義分析方法介紹以及電影與文學等主題漫談。3.七十篇長短影評涵蓋國片、華語電影以及美加歐亞各國電影,精闢評析經典與近年影片。

  • 好萊塢經典台詞裡的美國文化:American Culture in Hollywood Lines
    By 高振盛

    Houston: Roger, Tranquility, we copy you on the ground. You've got a bunch of guys about to turn blue. We're breathing again. Thanks a lot.休士頓:收到,寧靜海基地,這裡有一票人屏氣凝神到臉色發青,現在恢復呼吸了,感恩。—《登月先鋒》(First ...

  • 再現黑色風華:台灣的非裔美國文學研究
    By 馮品佳

    臺灣的非裔美國文學研究始於七○年代,並在八○年代開始蓬勃發展。本書集結此領域最具代表、品質優異的文章共16篇,文類包含小說、戲劇等,探討議題有種族、階級、典律、殖民,以及性別,研究方法與理論等相當多元,充份展現本土三十餘年在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成果。 全書內容共分六部份:「導論」、輯一「閱讀非裔美國經典」、輯二「理論與非裔美國文學研究」、輯三「閱讀摩里森」、輯四「非裔美國戲劇研究」、輯五「源自加勒比海的非裔美國文學讀摩里森」。其中「導論」提供重要的知識背景與研究脈絡,並詳述非裔美國文學在臺灣的建制史,完整呈現多年來臺灣非裔美國文學研究的整體樣貌,是具有文學研究歷史意義的重要文獻。本書編選嚴謹、品質優異,是國內第一本非裔美國文學研究成果的合集專書。

  • 亞/美之間: 亞美文學在臺灣
    By 王智明等作, 梁一萍主編

    1849年加州興起淘金熱,數以萬計的華人苦力從中國廣東四平、台山一帶登船出海,航向遙遠的地平線,長途漫漫來到美洲「金山」,他們的故事成為亞裔美國的傳奇,他們的血汗建造美國的跨洲鐵路,他們變成湯亭亭(Maxine Hong Kingston)筆下的「金山勇士」,他們就是今日亞裔美國的始祖。 1882年排華法案之後,日本人、韓國人相繼來到美國,成為東亞勞工輸美的先河。1898年菲律賓群島被美國佔領,菲律賓人變成最早的境外亞美人。其後1950年代的韓戰,1960年代的越戰造成無數韓裔、越裔兒童或被收養或經逃難來到美國。回顧十九、二十世紀的亞洲與美國,亞/美之間充斥離散、戰爭與殖民。 亞美文學在台灣從早期單德興、何文敬主編的專書(1994, 1996),其後張瓊惠、張錦忠(2001)、李秀娟(2006)、王智明(2012)等編輯專刊,近二十年已然綠樹成蔭,論述有成,這段歷史說明了亞美文學在臺灣的建制化,也展現了臺灣學術與全球接軌的枝蔓。本書收錄的十二篇論文,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論述亞洲與美國「破碎國境」(porous borders)之間的跨越、往返、滲透與交疊,章節結構依地理分為四輯:華美文學、日美文學、韓美與越美文學、馬美與菲美文學。 本書特色 1.亞美文學研究領域的重要參考書。2.第一本收錄華裔、日本、韓國、菲律賓、馬來西亞與越南裔亞美文學論文的專書,為亞美文學在臺灣更添新葉。

  • 追求創意之樂: 余玉照教授七秩壽慶文集
    By 陳東榮主編

    余玉照教授是深受敬重的文學學者及教育專家,一生勤於筆耕舌耘,作育英才無數。在人情漸趨淡薄的今日,余教授的門生故舊滿懷熱忱聯手催生此祝壽文集,誠屬難能可貴。 多年來,他在大學教授或文建會及教育部司處長等崗位上,非常重視以「開發創意、追求創新、創造新境」為宗旨的「三創主義」,尤其對創意教學、創意演說、創新行政和創意生活美學等相關課題,研究不輟,樂在其中。 本書收錄散文十九篇,論文十一篇及余教授訪談錄一篇。第一輯的小品文中交織著對余教授的感恩與敬意,充分說明了他是如何運用高度創意、愛心與毅力,克服許多窮困、挫折與侷限的挑戰,終於開啟了一條陽光燦爛、花香洋溢的坦途。第二輯的論文內容豐美,見解獨到,見證了余教授門生如何實踐他素來強調的從「誠意與創意」出發之治學準則。 整體看來,本書不啻是一幅創意追求歷程的多彩拼圖,展現出余教授平淡卻又充實、平凡卻又獨特的生命畫像。 本書特色 ◎收錄小品文勾勒余玉照教授在不同時期的生活和工作樣貌,同時也揭示了他在人生各個階段不凡的表現。 ◎論文撰稿者分別在台師大或台大受教於老師門下,如今在學術界各有成就,為台灣英美語文學界的中堅。 ◎收錄余玉照教授訪談及作品年表,完整呈現其人生奮鬥過程及成為公共知識分子的理想。

  • 文化傳承:文學與語言/袁鶴翔講座教授八秩晉五榮退紀念文集
    By 王安琪, 張上冠

    袁鶴翔講座教授一生春風化雨,誨人無數,國內外許多知名學者教授皆曾為門生,不論是在英美文學或比較文學,也不論受教先後,無不受益匪淺。 紀念論文集的每位撰寫者,就象徵意義而言,皆為袁老師所栽種,爾後能夠提供夏陰秋實的美好桃李。聞道或有先後,但大家在不同的崗位,孜孜不倦,兢兢業業的繼續承傳袁老師誨人不倦的崇高志業。《資治通鑑.唐記.武后久視元年》記載狄仁傑為國薦賢舉才的事蹟:「天下桃李,盡在公門矣。」這本紀念論文集貼切的反映了袁鶴翔教授在杏壇所遺留的豐功偉業。

  • 在此╱在彼:旅行的辯證
    By 胡錦媛

    本書以經濟學的觀點為「旅行」予以定義:旅行者在一往一返中體驗情感、記憶與歷史,進行政治、經濟、與文化資產的各種交換,並尋求得與失之間的平衡。旅行者回到原先的出發點,使其活動有別於「流浪」、「流放」、「流離」與「移居」,使旅行形成圓形╱迴旋形結構。 藉由「旅行」在文學文本《奧德賽》、《黑暗之心》、《歐蘭朵》、《印度之旅》、《桃花源記》與《臺灣當代旅行文學》的呈現,本書指出:出發點與回返點便是先驗性的「在此」,介於出發點與回返點的「之間」便是「在彼」。「在彼」在時間與空間中伸縮延展,沒有固定不變的座標,是內心的向度,是理念與信仰的視域。「在此」與「在彼」是不可分離的存在,經過連結的作用,兩者共同建構生命總體的「此在」(Dasein, Being There)。 本書論述精闢,以洗練的文字將艱深的理論化為生活性的思辯。在華麗轉身的閱讀中,我們靈光乍現。 好評推薦 我要去他方/雙手插入破口袋/衣衫也襤褸不堪/我踽踽藍天下/?思,我效忠妳!——Arthur Rimbaud 在旅行之前,我們對旅行地的閱讀是一種「想像」;在旅行之際,我們對旅行地的閱讀則是一種「摸象」;只有在旅行完成之後,或者「一再完成」之後,才是我們真正對旅行地了解的開始。——詹宏志 就貿易而言,旅行是指搬運傭工的一來一去。就教育而言,人生沒有比旅行更好的學習。就基本原理而言,旅行是指將一個人從某地運送到夠遠的另一地。——Louis de Jaucourt 人會在他們有生之年,為了某個基本上與工作無關的理由而遠行……人們要是不外出旅遊,他們的社會地位就會降低,因為旅遊是社會地位的指標!——John Urry

  • 和解:文學研究的省思
    By 李有成

    《和解》一書所收諸篇反映的是作者面對理論,介入文本的基本態度。從這個視角看,這也是一本有關閱讀的書,記錄的是讀書經驗,也是批評立場清楚一致的閱讀行為的結果。作者一向強調學術研究的淑世功能,其研究投射着個人的感情與思想,隱含或展現生命關懷。本書收錄的文章雖然是作者為因應不同場合邀請而寫的,卻也是在學術論文與專書之外,另一個可以抒發胸臆的空間。這些文章也反映多年來作者所秉持的文學觀念與批評立場。 全書分為三輯。第一輯檢視作者的學術理念與理論立場,是對其學思歷程的省思。第二輯主要是為學術著作所撰寫的導讀、序文或評論,加上兩篇專文評介近年呼聲甚高的諾貝爾文學獎被提名人。第三輯則以當代英美小說書評為主,並有專文反思華裔與非裔美國文學。附錄三篇為座談與訪談紀錄,內容與本書若干議題相關,納入書中一併提供讀者進一步參考。

  • 跨界思維與在地實踐:亞美文學研究的多重視角
    By 單德興

    本書由論述、導讀、訪談三個面向,呈現亞美文學研究在跨越國家、地理、語言的界限後所展現的多元現象。第一輯「論述亞美」的主題多涉及歷史、創傷與苦難,討論越南裔美國作家高蘭的《猴橋》,華美小說家湯亭亭的《第五和平書》,華美詩人林永得的《南京大屠殺詩抄》,以及詩人學者張錯有關美國華工的一書三詩。第二輯「導讀亞美」旨在引介臺灣於亞美研究領域的成果,包括作家專輯評論、期刊專號與論文集緒論、翻譯文集序言、學術專書序言與亞美短篇小說序言。第三輯「訪談亞美」藉由問答呈現亞美文學研究在臺灣的發展與意義。

  • 語言.演繹邏輯.哲學: 兼論在宗教與社會的應用
    By 楊士毅著

    內容簡介 本書最引人入勝的除了在一般邏輯訓練上,作者精心設計了許多具有豐富意義及知識性的範例及習題,最主要的即透過語言分析及演繹邏輯去討論當代的語言哲學、知識論、社會問題及宗教哲學。尤其是有關靈異世界和神明存在與否的論證,作者提出正反雙方,並主張培養開放信仰之心態才是避免宗教紛爭之有效途徑。

  • 僑教研究第三輯:僑教理論實踐與發展
    By 吳忠信

    本系列專書為臺師大僑生先修部研究發展與國際會議的成果,期以提升優質僑教的實徵研究水平,並提出僑生教育多元策略,提高學習成效,作為臺灣僑生教育的傳承與貢獻。 專書第三輯選錄文章涵蓋中文教育、華語聽說讀寫的課程分析與探討、教師教學信念研究、招生策略分析、音樂與地理專業課程的創新教學,以及跨文化適應與自我認同的研究等。內容廣泛,不僅能深入探討影響僑生學習成果的相關因素,也能作為僑生教育政策的參考,另外更可協助教師將研究成果運用到實際教學,嘉惠學子。

  • 台灣小劇場運動史:尋找另類美學與政治
    By 鍾明德

    《台灣小劇場運動史:尋找另類美學與政治》自1999年出版以來,已經成了當代台灣戲劇研究的一本必讀之作。這本專書原係鍾明德1992年完成於紐約大學表演研究所的博士論文,指導教授謝喜納和其他口試委員一致評定為「傑出」。透過1986-89三年的田野調查,親身參與,以及對現代社會、文化和劇場史料的細心判讀,鍾明德為台灣1980年代最活躍的戲劇文化潮流留下了可靠的、動人的、不可磨滅的身影。 本書特色 1. 爬梳1986-89年間台灣小劇場的發展,詳盡介紹各個劇團的歷程與簡史。2. 深度評析台灣小劇場運動如何反映當下社會及政治現狀。3. 台灣劇場史的重要參考書。4. 適合劇場研究者,戲劇相關科系教師及學生,以及表演工作者閱讀。

  • 生態危機與文學研究
    By 蔡振興

    「在這顆行星上,我們可以建立持久而且優雅的生活方式,但首先必須放棄『未來會與過去一樣』的想法。」——Bill McKibben 生態危機是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議題之一。所謂「危機」並非駭人聽聞的恐佈事件,而是暗指風險管理和風險評估,進而思考人類未來永續經營的條件和可能性。今日全球環境變遷加速,海嘯、颶風、洪水、土石流、沙漠化、北極冰溶、森林火災等「天災」不斷;水資源污染、毒物(toxic objects)和暖化所帶來的病毒傳染,導致生態疾病(ecosickness)日益惡化。 本書援用?生態文學批評?的視角,重新審視人與非人(自然、環境和氣候)之間的倫理關係,並嘗試探討「環境政策」是否能有效改善失衡的生態系統。全書內容分四部分:?緒論」主要介紹生態文學批評、學科建置、波段理論,以及其發展概況。第一輯主要爬梳生態文學批評的方法論。第二輯則以「生態溝通」、「超物件」和「政治生態學」等理論來分析生態作品。第三輯旨在透過史耐德的生態詩學、文化翻譯及生命書寫,探討史耐德如何介入環境議題並回應生態危機。 作者以深入淺出的概念、多元豐富的跨學科背景知識,以及獨到的文本分析,引領讀者認識生態文學、毒物論述、全球暖化、環境變遷與末世論等相關議題;本書是生態論述入門不可或缺的重要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