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s from 獨立作家-新銳文創

  • 美感典藏: 跨世紀藝術環境省思
    By 曾長生

     「天才會死,天才的作品不朽」──薩爾瓦多‧達利從達利的宗教觀、紐約大都會美術館與奇爾西新畫廊區的發展、到中華美學禪藝術的觀察,生活,是藝術創造唯一可能出發點。培育美感、提升美感、典藏美感Your Greatness Is Measured By Your Horizons. 整體環境對藝術家的影響,從藝術家的思想、行為、作品,一直衍生到藝術收藏、商業藝術與保存等。藝術不再反映單一的文化,風格化藝術分類已顯落伍,美術館的藝術收藏早已由美學上的愉悅,轉變到大眾藝術的品味上。藝術展覽的全球化發展趨向,多元化媒材的保存問題,在在均是向人類文化與保存的基本觀念提出挑戰。本書從藝術文化、藝術分類、展覽趨向、美術館發展以及作品保存等面向切入觀察。涵蓋探討達利等藝術家的宗教觀;梵谷的兩性關係對藝術演進的影響;企業典藏與藝術大眾化的趨勢;紐約大都會藝術館的興衰;紐約新畫廊區奇爾西的誕生;中華美學禪藝術的新結構等,期許能帶給每一位讀者不同觀點的美學思考,重新讓藝術豐富我們的生活。 *作者為台灣第一位藝術評論博士、台灣美術院院士、聖彼得藝術顧問與專案研究中心創辦人,其深入淺出的筆觸,適合逐漸成熟並重視藝文生活的台灣社會讀者。*從藝術環境、文化的改變到美術館、各種展覽的發展趨向,一步步引領讀者重新認識藝術帶給生活的美好感動。  

  • 張蔭麟說文史
    By 張蔭麟原著;蔡登山主編

    ★張蔭麟論述集結成書,蔡登山主編點校!張蔭麟──陳寅恪譽「為清華近年(1933年)學生品學俱佳者中之第一人」!中國新史學發展史上短暫而耀眼的明星!彙集張蔭麟在通史、考證、名家評論、翻譯史料等多方面論述 「天才英發,年力方富,又博通中西文哲諸科,學既博洽,而復關懷時事,不甘僅僅為記注考訂而已。然則中國新史學之大業,殆將於張君之身完成之。」──錢穆評張蔭麟 張蔭麟以史學為畢生治學興趣,其史學著作種類極為龐雜。清華求學時代他集中鑽研學術思想史與科技史,自美返國後,受時局之影響,興趣轉向近代史與宋史之研究,是為以博通國史兼涉中西的「通史家」。張蔭麟不只鑽研史學,他寫作《中國史綱》,更樹立了通俗性通史寫作的楷模。 本書分為四個部分:輯一為「歷史通論」,其中談中國民族、談政治形態、談史學的過去與未來、談中西文化的差異;輯二為「文史考證」,收錄〈老子生後孔子百餘年之說質疑〉、〈秦婦吟之考證與校釋〉、〈明清之際西學輸入中國考略〉等篇章;輯三為「評論名家」,張氏論胡適、馮友蘭、梁漱溟等人的著作與理論;輯四為「史料譯文」,收錄張氏翻譯泰萊(W. F. Tyler)的〈甲午中日海戰見聞記〉、小泉八雲的〈甲午戰後在日見聞記〉兩篇。。

  • 西廂記版畫藝術——從蘇州版畫插圖到「西洋鏡」畫片
    By 徐文琴

    木刻版畫藝術在中國源遠流長,成就輝煌,以「西廂」為題材的作品不僅數量眾多、種類豐富,且精品如雲,成為被廣泛模仿的經典,同時啟發了其他藝術媒材的創作與生產。16-17世紀,蘇州是明代文化與藝術中心,兼具文人、職業畫家雙重身分的吳門畫家們──唐寅、仇英、錢穀、盛茂曄、殳君素、王文衡、程致遠等,都曾畫過「西廂」題材的作品,或為《西廂記》版畫插圖畫過樣稿。繪畫真跡流傳至今者雖然十分稀少,但從明末版畫插圖落款「仿」或「摹」之作品,可見其與吳門畫家的關聯性,呈現出重視山水元素的吳門繪畫風格,表現「蘇州派」版畫插圖特色。18世紀蘇州版畫量產的特性,除了販賣給本地人、裝飾於會館、宅邸、宗教場所,以及酒店、茶樓等地之外,也能作為外來遊客的紀念品和工藝品,銷售、流傳到其它省份甚至國外。除了蘇州之外,天津楊柳青、山東楊家埠、高密、上海等地,也都曾製作、生產以「西廂」為題材的年畫、月份牌畫及「西洋鏡」畫片。18世紀著名法國畫家法蘭索瓦‧布雪(François Bucher)模仿了姑蘇版畫的故事及仕女圖,使得「中國風尚」在歐洲一時蔚為潮流。本書從西廂記繪畫開始,進入中國版畫、年畫、「西洋鏡」畫片世界,一窺明清蘇州的名士風流、印刷產業,上百幅彩色圖版見證明清以來東西貿易、文化交流下的藝術盛宴!

  • 浮世物哀: 時尚與多向度身體
    By 方太初

    ★名作家葉輝+胡晴舫+楊索+楊佳嫻 聯合推薦  物哀,對「物」有所感,而有所哀。時間的消逝體現在時裝上,穿衣者以衣飾體現生死哀戚,如同物哀。香港作家方太初書寫時尚,也書寫了衣飾與人如何穿梭在不斷流動的時間與空間之中。她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一眾設計師都在衣飾裡體現時間的痕迹,一如三宅一生的禪意,一如川久保玲刻意鬆開織布機的螺絲,使成品無法估計其最終面貌,一如馬丁‧馬吉拉在細節顯露過往不被知悉的製作過程。表面指涉衣服的不完美,最終也回歸穿衣者自身:身體本非完美與不朽之物,此所以川久保玲的設計千瘡百孔,此所以馬丁‧馬吉拉老在耍透露時日痕迹的小把戲。」東方與西方兼論,古典與當代互涉,一本融合了詩學、美學、哲學與文學的時尚之書。正如葉輝所說:「她嘗試穿越穿衣者的『衣道』與『物道』,穿越一切的生死哀戚,一言以蔽之,那就是她與浮世萬象無數瞬間的『凝視』──時時刻刻與人、與物、與詩、與藝境多所『凝視』,互有所感而互有所悟,乃有《浮世物哀》這本書。」   

  • 兒童戲劇教學實務【增訂版】
    By 黃俊芳

    本書介紹兒童戲劇之「演員訓練」、「劇場實務」、「導演實務」及「編寫」,並收錄多篇品格教育劇本。增訂版更加收多篇台式皮影戲以及手套戲的完整劇本,可提供兒童戲劇教學更多元的資料參考。

  • 美感典藏: 近代藝術大師的致命吸引力
    By 曾長生

     「I dream of painting and then I paint my dream.」畢卡索的自畫像裡透露的愛情玄機梵谷與高更的藝術靈魂對決安迪.沃荷製造的反科學、反美學、反藝術的藝術培育美感、提升美感、典藏美感引領你理解梵谷、卡蘿等藝術家的素養,與其藝術品蘊含的美感感受這些大師的呼喚,解密他們的獨特吸引力 近年來台灣的藝術發展,多著眼於台灣觀點的地方藝術史整理,以致於跨領域、跨文化而具國際觀的關鍵性人文基礎,略顯不足。本書以專業藝評的觀點切入探討一些美學品味與收藏展示等較特殊的實例,列舉多名近代著名的藝術家或藝術畫作進行抽樣化又具啟發性的深入探討,包含:重新探討「全方位的藝術家」──達文西;〈蒙娜麗莎〉變奏作品分析;畢卡索的自畫像在肖像畫發展史上的地位;殘酷寫實的英國表現主義畫家──培根;維也納先鋒派領導者──克林姆對「新藝術」(Art Nouveau)的影響等,共收錄15篇文章,期望能為國內已逐漸升段的藝文社會,帶來一些美感啟示的另類思考,讓讀者透過文章的剖析,領略藝術所帶給我們的美好享受與喜悅。

  • 表演創作與演員素養
    By 朱宏章

    演員──戲劇角色扮演者;舞台行動執行者;表演的實踐者;藝術的創作者。作者朱宏章累積多年教學與創作的實務經驗,在從事表演工作三十年之際編寫此書,從近年的表演作品當中提出《台北筆記》、《Q&A二部曲》、《恨嫁家族》及《安平小鎮》四部作品為代表,分別含括了國際合作、翻譯文本、華文原創以及經典改編等不同面向的演出實務經驗。以上作品依照創作理念、學理基礎、內容形式、方法技巧、紀事分享等段落書寫,闡明表演創作時的應用技法,並在前述各段落小節當中,增補說明各項創作技法運用時所相關對應、相互支援的演員素養訓練。希望分享個人專業心得給表演的學習者、青年教學者參考。本書另收錄作者在兩岸戲劇院校的學習經驗、教學經驗與觀察所得之〈兩岸表演教學概況〉,整理兩岸在表演教學實施上的異同,並延伸探討史坦尼斯拉夫斯基與葛羅托斯基兩位劇場大師的表演體系以及對演員的建言。

  • 假新聞下的媒體認知理論與新聞媒體識讀研究
    By 黃兆璽

    本書探討全球假新聞衝擊下「新聞媒體識讀」的推動,架構上依序探討假新聞的定義、世界面對的假新聞衝擊與相應的政策、台灣媒體環境概述、新聞媒體識讀定義、各國透過教育推動媒體識讀現況,並附上由作者黃兆璽、社團法人臺灣新媒體科技與教育協會,以及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校長、現任東海大學校長張國恩講座教授共同由美國學者W. JAMES POTTER的「媒體認知理論」發展出的「新聞媒體識讀量表」(News Media Literacy Scale),可用以評估閱聽者個人的思考習慣、對新聞媒體的理解,以及接收新聞時的處理方式等,並能教導學習正確的新聞閱讀。作者黃兆璽認為,新聞媒體識讀面臨的實際問題必須透過研究與應用之結果來解決,一套適應本國國情與民眾媒體使用習慣之新聞媒體識讀量表,可供調查、分析,進而掌握國人新聞媒體識讀能力,並提供媒體素養教育決策方針參考,作為未來推動媒體識讀教材之藍圖。

  • 影壇一代妖姬: 白光傳奇
    By 倪有純

     白光,原名史永芬,生於北京,是1940至1950年代中國紅極一時的著名影星,並以磁性女低音風靡歌壇的歌星;香港時期,白光因演出《蕩婦心》(1949年)、《一代妖姬》(1950年)、《玫瑰花開》(1951年)在港創下事業最高峰,被稱為中國「一代妖姬」。晚年白光隱居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1999年8月27日,因結腸癌在吉隆坡病逝。白光經歷中國女性小腳解放、中日抗戰、國共內戰,珍珠港事變……在那個動亂的時代,白光是當時前衛的留日女留學生,還參加了中國第一代招收女性演員的劇團,並一炮而紅。除此之外,白光的感情生活更是精采。來自台灣的音樂才子江文也,是白光一生的摯愛,兩人訂了婚,卻因第三者介入解除婚約;而後,白光在演藝事業當紅之時,她嫁給了外號「白毛」的飛虎隊員,開啟異國婚姻之先驅,在當時保守的中國社會都是轟動一時的大事。連晚年低調的姊弟戀,也都洋洋灑灑。本書是第一本完整記述白光傳奇一生的傳記,亦是唯一於白光離世前貼身記錄白光晚年生活的著作。此外本書還特別收錄資深評論家黃仁老師對白光演技及歌藝總評,以及完整的白光主演電影劇情介紹;白光演唱歌曲年表與歌詞集。本書帶你一窺這位「中國的亂世佳人」的傳奇一生。  

  • 人生行動,行動人生: 生活中的儒道與易經智慧
    By 鄭錠堅

    你是否認為,中國的儒道與易經哲學,高深莫測、遙不可及?與日常生活毫不相干? 事實上,哲學的重點並不是高深的理論,哲學所談論的,正是人生的問題與解決的方案。體現哲學最好的方式,便是透過生活中的行動,進而提升生命的高度與廣度。俗話說,「坐而言不如起而行」,面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與困境,「行動」就是最好的解答!正面迎擊人生中大大小小的問題吧! 這是一本關於「人生」的哲學。全書共有兩大篇:「道德/哲學篇」與「易卦篇」。透過一篇篇生活的、簡要的短文,討論一個個中國哲學的核心觀念。透過本書,你將會了解,如何掌握人生的三種基本力:知識力、行動力與心靈力,從而達到人生的三種境界:感性、理性與圓融。【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製作】

  • 辜鴻銘談張之洞: 張文襄幕府紀聞
    By 辜鴻銘

    為維護張之洞,辜鴻銘酸袁世凱只配做「老媽子倒馬桶」的活?!辜鴻銘不滿張之洞支持維新變法?!辜鴻銘在慈禧壽宴上大唱自編「愛國歌」:「萬壽無疆,百姓遭殃!」 ◎看精通9國語言、獲13個博士學位的辜鴻銘,在擔任張之洞外文祕書20年間,是如何看待他這位身為晚清重臣、洋務運動領袖的上司呢?◎被稱清末怪傑的辜氏,如何淋漓盡致地讚許、挖苦,甚至毒辣地評論曾國藩、李鴻章、文祥、郭嵩濤、端方、盛宣懷、袁世凱等人?◎經典史料重現╳重新點校、分段,便於檢索◎文史專家蔡登山專文導讀 《張文襄幕府紀聞》是辜鴻銘在張之洞死後第二年(1910年)寫下的筆記小說,記述他任張之洞幕僚長達二十年期間的所見所聞七十則。張之洞乃晚清重臣,其實施新政、編練新軍,重視高等教育種種措施,背後都有著辜鴻銘鼎力謀劃的身影。辜鴻銘與張之洞都信守傳統儒家文化,對舊文化抱著難以割捨的情誼,在《張文襄幕府紀聞》中盡可看出辜氏對國家存亡的憂患意識。並且,在紀聞中不乏辜鴻銘對張之洞的著墨,代表兩人既密切且複雜的關係:諸如張如何倚重辜、辜又將張與袁世凱、端方大作對照,也記錄了辜對張在支持維新變法上時有微詞等事蹟。此外,辜鴻銘記錄對曾國藩、文祥的誇讚,稱許他們為大臣,褒郭嵩濤為上流人,而對端方、盛宣懷、袁世凱等,更用以幽默、挖苦,甚至毒辣的筆調加以評論。本書乃根據《張文襄幕府紀聞》新編而出,除重新分段、點校以便閱讀外,特請文史專家蔡登山做專文導讀,是喜愛清末民初歷史的讀者們,不容錯過的好書之一。

  • 為什麼書賣這麼貴?: 臺灣出版行銷指南
    By 楊玲

    不管你是作者、夢想成為編輯或出版者的人、甚至一般讀者。對於手上的書誕生、行銷,直到你的手上,你知道花了多少功夫嗎?你認識它們有多深?你了解賣一本書背後的繁複的行銷過程嗎?對出版有企圖或好奇的人,不可不知——賣書,不是你想這麼簡單! 出書如賭博,它雖然不如一般人想的這麼簡單,但也有一定公式可循。《為什麼書賣這麼貴?》揭開出版行銷的神秘面紗,讓讀者瞭解出版商與經銷商是如何規畫行銷策略?如何創造銷售績效?如何定價、折扣與促銷? 除了精彩的案例分析與解說,本書也以行銷學的4P組合(產品策略、價格策略、通路策略、促銷策略)為軸,並結合對十二位圖書業界前輩的深度訪談,堪稱是迄今最全面的台灣出版行銷內幕。【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製作】

  • 流行背後的秘密: 中國現代服裝的文化內涵
    By 韓冷

    服裝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從中能呈現出人類的經濟模式、社會結構、政治制度、思想意識和美學體系等文化形態。本書以美學思潮與社會風尚為主要研究對象,詳細梳理了中國20世紀初至21世紀的流行服裝文化史。 例如中國人為何穿起西裝?其實有著清末文人「剪辮易服」的改革決心;而你我習以為常、體現自我獨特風格的T恤,其風行原因竟與中國文革浩劫息息相關。甚至是電影《亂世佳人》在中國上映,也影響了民眾的服裝品味;片中郝思嘉穿著公主裙,其裙擺搖曳、若隱若現之姿,令中國人驚豔不已,使得公主裙蔚為流行。 作者透過各時期流行服裝的誕生與變遷,總結其中衍變的規律,從服裝史探討背後蘊含的文化內涵和社會心理,揭露你所不知道的流行服飾背後的秘密!【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製作】

  • 西方記者筆下的南京大屠殺(下)
    By 經盛鴻

    本書對1937年12月侵華日軍進攻中國首都南京與對南京軍民大屠殺前後,西方各中立國家(英、美、法、德、意與蘇俄等國)新聞傳媒記者對此重大事件的採訪活動與報導、評論,進行全面且深入的分析與論述,駁斥近來日本右翼人士有關此問題的言論,維護歷史真相。本書填補了中國抗戰史與中國新聞史研究的空白,是作者繼2009年《遮蓋不了的罪惡——戰時日本新聞傳媒與南京大屠殺》一書的姐妹篇。【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製作】

  • 梁良影評50年精選:英語電影(5)
    By 梁良

    談及影評人生涯的開端,梁良回到了1972年2月,當他的第一篇電影文章在香港的《中國學生週報》電影版上刊登。由此起算,至今半個世紀,他持續看電影、寫電影,觀影紀錄早已超過一萬部,陸續出版的電影相關著作達二十多本,而曾經發表的長短影評更累積有兩、三千篇。在影評人生涯屆滿五十年的2022年,梁良整理、精選歷年的影評原稿,首度出版純粹「就片論片」的影評集《梁良影評50年精選》電子書,共分為華語電影(全集/分集3冊)、英語電影(全集/分集5冊)及其他語系電影(全集/分集2冊)。

  • 烏托邦的幻滅: 延安一代士林
    By 裴毅然

    延安一代,上承五四一代,大革命一代,下啟解放一代、紅衛兵一代,對二十世紀中國知識分子思想歷程深具影響。 本書以延安一代悲劇人生證示赤潮禍華巨大創傷,具體展現赤說如何領歪延安一代,以鮮活細節還原歷史實貌,剔選經典史料全方位駁斥馬列之謬。【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製作】

  • 多少往事堪重數: 百年歷史餘溫(1890-1990)
    By 蔡登山

    ● 白先勇、董橋、陳子善、許禮平、王安祈、朱嘉雯,六大名家一致推薦!● 收錄文史學者蔡登山七十二篇散文,細數晚清到民初的人物往事,看到不同的人生風景。‧龔定庵  ‧程硯秋  ‧林庚白‧王闓運  ‧劉喜奎  ‧張默君‧羅振玉  ‧汪笑儂  ‧陳寅恪‧張之洞  ‧章太炎  ‧張大千‧辜鴻銘  ‧黃季剛  ‧蔣夢麟‧康有為  ‧汪榮寶  ‧趙元任‧朱祖謀  ‧白崇禧  ‧錢鍾書‧羅癭公  ‧張宗昌  ‧葉恭綽‧董小宛  ‧喬大壯  ‧葉公超‧溥雪齋  ‧謝无量  ‧張愛玲近代史雖說距離我們最近,但某種程度卻最隱晦不明。因為有太多的迷霧,有太多的人為刻意遮蔽,以致讓人感覺雖近卻又實遠,朦朦朧朧看不清。本書所寫的72篇散文,包括晚清的張之洞、章太炎、康有為,到民初的陳寅恪、張大千、張愛玲等,重新細數這些人物往事,並以全新的視角看出不同的人生風景。

  • 多少樓臺煙雨中: 近代史料拾遺
    By 蔡登山

    ☆穿梭近代人物史料的最佳入口:精選文史學者蔡登山針對四十本重要近代史著作量身打造的導讀文章,並附上四十本重要近代史著作的全彩書影,帶領讀者認識梅蘭芳、袁世凱、黃旭初、杜月笙、汪精衛、戴笠等近代人物著作的史料價值! 【40本珍貴近代人物史料的完整導讀,考證生平資料、詳述歷史貢獻】北洋軍閥袁世凱上海大亨杜月笙新桂系大管家黃旭初在蔣介石與汪精衛身邊的要員臧卓汪精衛姪兒汪希文 宣傳部長趙叔雍孫中山的左右手朱執信與胡漢民戴笠與十三太保戲曲大師梅蘭芳話劇先驅歐陽予倩京劇老生首席余叔岩民初報壇變色龍薛大可京劇評論家薛觀瀾吳國楨事件解密民初大記者徐彬彬著名報人張慧劍、陳定山詞學大家況周頤 民初詞人汪東慈善教育家毛彥文詩壇才子王揖唐史料翻譯家王光祈 「近代史是朦朧的,如真似幻,我們需要更多的史料,更多的歷史碎片,才能拼出一幅幅的圖景。」──蔡登山

  • 李善蘭: 改變近代中國的科學家
    By 楊自強

    他是15歲即熟讀《幾何原本》的天才科學家,他鑽研科學、熟稔詩文書法,還當過曾國藩的幕僚,更透過翻譯將近代西方的數學、物理學、植物學、天文學引入中文世界,他就是李善蘭。李善蘭是晚清著名數學家,然而他一生的事蹟與成就卻不僅止於數學。他鑽研科學、熟稔詩文書法,還當過曾國藩的幕僚,更透過翻譯將近代西方的數學、物理學、植物學、天文學引入中文世界,改變了近代中國對西方科學的認識。本書從歷史的視角來考察,將李善蘭的一生放在晚清「西學東漸」的時代背景中,對其事蹟考察、精神世界、思想境界與學術貢獻進行檢視,同時亦回顧了李善蘭在數學之外的生平,包括詩文創作、哲學思想、各本譯介西方科學的譯作、朋友交往等,試圖向大眾描繪出一個更立體的李善蘭。

  • 非典型三國
    By 魏得勝

    ● 假的假的!這一切都是假的,三國歷史不是你以為的那樣!● 以〈三國志〉史實為基準,還原真實的三國歷史,顛覆大眾歷史認知!● 暢銷作家,歷史才子魏得勝以全新史觀和獨特批判視角,刻劃三國歷史新風貌!▍劉皇叔是個美麗的誤會,不過是亂世造化出來的投機者罷了!▍關帝只是個泡沫,溫酒豈能斬華雄,其實是後人把他捧上天!▍孔明是根大廢柴,他真的只是略懂略懂,還是個戰爭偏執狂!「披閱三國歷史,我之所見,滿眼皆是劉備、關羽、張飛的嗜殺成性。一個社會,把嗜血者標榜為義之楷模、仁之典範,僅僅因為劉備是漢室苗裔?僅僅因為劉關張是歷史的所謂正臉?倘然,便全無原則與判斷。這樣的民族,窮則窮凶極惡,富則為富不仁。為什麼?因為他們把無恥當正義。」中國的歷史上,有太多的三國並立,唯獨東漢末年的這個三國深入人心。倘若歸功於人,自然非《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莫屬了。因為是歷史小說的緣故,三國故事才源遠流長,但是《三國演義》作為歷史小說,事實上已把一些虛構幻化為歷史,而且清初毛綸、毛宗崗兩父子更是大幅對《三國演義》作「加工」。久而久之,讀者便以為那是真實的歷史。哪是真?哪是假?哪是歷史?哪是小說?本書還原真實的三國歷史,顛覆大眾的歷史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