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s from 獨立作家-新銳文創

  • 四季如荷
    By 歐銀釧, 吳景騰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乾坤。荷花的生長過程宛如人生,從出生、幼年、青年、壯年到老年,自有它的喜怒哀樂。荷花於冬天枯萎,春天復甦,枯萎並不意味著死亡,逝去的艷麗,必將生出奇葩;它既因繁茂而美,也因衰敗而美。攝影家吳景騰深受荷花的生命力所感動與啟發,以「四季如荷」為主題,從春荷、夏荷,到枯荷、雪荷,彙整近兩百幅精彩攝影作品,搭配優美文章及雋永詩作,將吳景騰的追荷美景與歐銀釧的文字意境完美結合,展現荷的四季之美,以及永恆不死的奇蹟。「景騰兄對荷花情有獨鍾欣於所遇,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正如同鄭板橋畫竹,景騰兄觀察、體驗荷花形象,始於『園中之荷』、『眼中之荷』,終於孕育出『胸中之荷』。他的人生因為荷花更顯富足喜悅,各地荷花風景也因為他的攝影作品而廣為世人所知。」──張譽騰(前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

  • 藝術網路行銷: 點擊中國藝術市場
    By 陳義豐

    隨著中國經濟的火熱發展,中國拍賣業、畫廊大量湧現,藝術品交易成交金額也屢創新高。在2000年一張徐悲鴻的油畫《愚公移山》在網路拍賣時,以人民幣250萬元被賣出;到了2006年的北京拍賣會上,這張畫又以人民幣3300萬的天價成交。這種亮眼的表現,經由網路資訊的傳播,更是加速刺激了藝術品的交易與流通…… 本書以中國藝術市場為核心,反思西方行銷管理的理論,再進一步結合當代網路經濟特性,輔之以中國國內外案例與行業報導,希望有系統地建立一套具普遍性的藝術網路行銷概念與可供有效運用的藝術行銷規劃流程。 書中參考當代管理學、行銷學、網路經濟學理論,率先將藝術如何有效運用網路行銷,進行全面性和系統性的分析與探討,並顧及地域特性,結合行銷理論陳述,讓本書更貼近市場,兼具理論和實務性。【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製作】

  • 回憶創造社
    By 張資平原著,曾祥金主編

    ★研究創造社、張資平等民初文人的重要史料!★詳細創造社從萌芽到誕生、發展的全過程!為 藝 術 而 藝 術──創造社主打旗號「我們集稿,準備出版同人雜誌,定名《創造》。因為怕稿件不夠,書局方面又擔心這些不見經典的新作家的作品不一定有很好的銷路,不願發行月刊,先試出季刊,純係試驗性質。」 「創造社」為早年中華民國的作家組織,一九二一年成立於日本,成員大多是留日的青年,主張追求本心,從事文藝活動。社內核心成員有郭沫若、郁達夫、成仿吾等人,本書原作者張資平(一八九三-一九五九)亦參與其中。 本書收錄若干篇張資平撰寫有關創造社的紀錄,其中〈胎動期的創造社〉和〈創造季刊時代〉這兩篇文章詳細地記錄了張資平在日本留學期間與郭沫若、郁達夫、成仿吾、田漢、陶晶孫、鄭伯奇、王獨清等人的交往,以及創造社從萌芽到誕生、發展的全過程。 〈中期創造社〉連載於《中華日報》,從一九四四年七月十六日開始,到一九四四年九月一日結束,持續了一個半月的時間。〈中期創造社〉是此前未曾披露的張資平自傳文字,它從民國十三年秋張資平辭去蕉嶺礦山經理職務前往武漢任教寫起,一直寫到國民革命軍在廣州誓師北伐,其間舉凡武昌師範大學的派系鬥爭、郁達夫在武昌師大任教及被迫離開的具體情形、郭沫若與武昌師大的關聯、創造社出版部在武漢的募股情況等,都在張資平的筆下一一展開。 〈武漢革命前後〉則是張資平書寫記錄親歷的大革命,張氏在這一時期擔任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國際編譯局的少校編譯員,與鄧演達、郭沫若、周佛海、高一涵、李漢俊等人交往密切,因而文章中留下了大量和他們有關的文字。 主編曾祥金特別撰寫〈新見張資平回憶創造社史料考釋〉一文導讀,本書是研究創造社、張資平等民初文人的重要史料。

  • 那個洞是哪裡來的: 試論中國電影困境的形成及發展戰略
    By 田卉群

    中國電影曾經歷三個輝煌期,但輝煌的背景卻呈現出全然不同甚至是斷裂的底色。本書從支配電影誕生的藝術意志入手,針對新中國建立前、新中國建立後至改革開放前、改革開放至今三個階段的中國電影進行了分析,指出電影作為進入工業文明時代以來唯一的集體感知物件在這三個時期所起的獨特引導作用,及其在電影本土化和類型化方面產生的深刻影響,通過梳理中國電影獨特的發展道路,分析其在產業化之路上出現創意危機的深層背景與根本原因,嘗試探尋當前中國電影進入產業化時代必須解決的問題。【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製作】

  • 懷元廬存稿之一: 雲漢悠悠九十年
    By 李雲漢

    ⊙一位見證動盪時代的歷史學者,一本橫亙九十載的歷史證言。⊙本書是中國近代史學者李雲漢的治史經驗談,亦是記錄時代變局與個人學思歷程的珍貴回憶錄。 本書是民國史學者、年屆九十高齡的李雲漢教授的回憶錄。內容上,包含三十餘篇或長或短的憶述性文章。從為躲避軍閥、抗日與內戰等戰禍的童年流亡記憶,再到落腳臺灣後完成高等教育的成長歷程,本書忠實記錄了作者於國民黨黨史會從事學術工作與服務五十餘年來,所接觸到不平凡的人事,包括曾獲羅家倫、黃季陸、秦孝儀的提拔,並於中國近代史學術研究上做出的傑出貢獻。全書橫亙作者八十餘載的重要紀錄、所思所感與學術道路上的治學理念。

  • 大時代的憶往
    By 馬道行

    作者在20世紀的動盪大時代中,親歷其境,在書中描述了由於科技進步、社會變遷,所引起的人力資源結構性大規模轉移及其帶來的衝擊。本書深入記述橫跨台灣半世紀的珍貴紀實:●促成了70年代我國技術職業教育的改革、台灣科技大學的誕生、國家雙軌制教育體系的形成。●80年代中期「e」時代來臨前夕,我國科技資訊網路的籌創、資訊資源整合與邁向現代化的過程。●學術研究方面,引進SCI(科學引文索引)、SSCI(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評比方法,提升我國學術論文品質在國際間的地位。●與美、歐、日無邦交下,推展科技資訊交流合作。看早年教育部、國科會等首長,如何推動台灣教育、科技、社會等領域,邁向改革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