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s from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身體與自然: 以(黃帝內經素問)為中心論古代思想傳統中的身體觀
    By 蔡璧名

    本書以黃帝內經素問為中心,去探討古代傳統之中對於身體的觀點。

  • 帝國棄民: 日本在臺灣「蕃界」內的統治(1874-1945)
    By Paul D. Barclay

    ... 503 赫舒曼( Charles Hirschman ) 77 十三畫塔芭絲·古拉斯( Tappas Kuras ) 292 十五畫塔道·諾幹( Tadao Nokan ) 339 塔達歐‧莫那( Tadao Mona ) 111-113 奧巴赫( Danny Orbach ) 165 , 171 奥斯特哈默( Jargen Osterhammel ) 20-21 , 169 楊友旺 126 ...

  • 交互比較視野下的現代性: 從台灣出發的反省
    By 湯志傑(Chih-Chieh Tang), 吳鴻昌(Hung-Chang Wu), 林峰燦(Feng-Tsan Lin)

    從台灣出發的反省 湯志傑(Chih-Chieh Tang), 吳鴻昌(Hung-Chang Wu), 林峰燦(Feng-Tsan Lin), 蔡博方(Po-Fang Tsai), ... Hamilton, Gary G., and Cheng-shu Kao, 2010, “Taiwan's Industrialization: The Rise of a Demand-responsive Economy.

  • Digitalizing the Global Text: Philosophy, Literature, and Culture
    By Paul Allen Miller、Alexander Beecroft、Bennett Yu-Hsiang Fu、 Nicolas Vazsonyi、Julie Choi、Mou-Lan Wong、 Meili Steele、Chi-she Li、Hisup Shin

    Philosophy, Literature, and Culture Paul Allen Miller、Alexander Beecroft、Bennett Yu-Hsiang Fu、 Nicolas Vazsonyi、Julie Choi、Mou-Lan Wong、 Meili Steele、Chi-she Li、Hisup Shin. spoken of as a universal, even if it is indisputably a ...

  • Earthworm Fauna of Taiwan
    By Chih-Han Chang, Huei-Ping Shen, Jiun-Hong Chen

    Type locality Yun - Feng , Lin - hai - Hsien , Chekiang Province , China . Deposition of types United States National Museum , USA . Distribution China and Taiwan . In Taiwan , it is recorded from northern , northeastern , central , and ...

  • Phytoseiidae of Taiwan (Acari: Mesostigmata)
    By Jhih-Rong Liao(廖治榮), Chyi-Chen Ho(何琦琛), Hsiao-Chin Lee(李曉芹)

    Wu, W.N., Liang, L.R., Fang, X.D. & Ou, J.F. (2010) Phytoseiidae (Acari: Mesostigmata) of China: a review of progress, ... [in Chinese]. http://dx.doi.org/10.6660/TESFE.2000031 Yin, S., Yu, H.X., Shi, J.M. & Yang, S.D. (1996) A new ...

  • Interfaces: EU Studies and European Languages Programs in East Asia
    By José Eugenio Borao Mateo, Josê E. Borao Mateo Vassilis Vagios 編 Hungdah Su, Hans Werner Hess

    Theodore Roosevelt famously said “we have room but for one language” (Sollors, 2009: 59), but as The Linguistic Society of America states, “the vast majority of the world's nations are at least bilingual, and most are multilingual, ...

  • Scleractinia Fauna of Taiwan: Robust group
    By Chang-feng Dai

    Stylocoeniella guentheri ( Bassett - Smith , 1890 ) Chinese Name 變形合星珊瑚 Family Pocilloporidae Publication Stylophora guentheri Bassett - Smith ( 1890 ) Synonymy Stylocoeniella guentheri Wells ( 1966 ) ; Veron & Pichon ( 1976 ) ...

  • 文內文外: 中國思想史中的經典詮釋
    By 勞悦強

    「文內」和「文外」指的是文本與文本以外所有外緣因素之間的關係。文本猶如王陽明所謂的山花,只是白紙黑字,本身並無任何意義,意義的產生全憑讀者的觀照,一經觀照,「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易‧繫辭下》謂「苟非其人,道不虛行」,正可借來形容文本與讀者之間共存的關係和詮釋的本體根據。儘管讀者的想像可以漫無邊際,但也並非毫無客觀制約。在文本的文外詮釋,須兼顧讀者本人的客觀因素和主觀關懷,其範圍最終必由讀者本人的見識以及其時代關懷、風氣觀念和思想史脈絡所決定。本書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名為「通義」,一方面〈導論〉討論文內文外兩種詮釋取向在先秦時期形成的大致情況;另一方面,論「朋」一文又從思想史的角度縱覽《論語》首章中「朋」字從西漢一直到清初的詮釋發展。第二部分名為「文內之詮釋」,共收兩篇論文,分別確定《莊子》和《論語》中相關篇章的本義。第三部分名為「文化史中的文外詮釋」,共收四篇論文,討論的經典包括儒、道、釋三家。四篇論文的一個共同目的在於論證文化史的外緣影響可以幫助我們如實地認識經典詮釋的原貌和精神。第四部分名為「思想史中的文外詮釋」,共收三篇論文,重點在指出經典詮釋在政治背景和思想史脈絡中可以衍伸出新穎的思想內容。

  • 多元法律在地匯合(台灣史論叢 法律篇)
    By 王泰升, 鄭維中, 曾文亮

    位處多方勢力交集的台灣,承受多股法律文明洗禮。原住民族於17世紀先遭逢歐洲的荷蘭法律,漢人移民接著引進東亞漢字文化圈法律傳統,19世紀末新興海權日本,帶入源自近代西方的憲政體制、刑事法律、財產法制,乃至親屬繼承法制。戰後改行民國時代中國的法律,但1949年起作為事實上國家,自主繼受歐美法律學說及制度,並於1990年代民主化後,形成當今法秩序。本書依上述歷史脈絡收錄10篇論文,以顯現政權或國家的變動,如何主宰台灣的法律規範內涵,以及制法與執法階層的文化屬性,最終多元鑲嵌成當今台灣人法律生活。期待讀者將本書就特定議題、特定時代所為較細緻的論辯,置於整個台灣法律史的框架內,進而從各種視角,提出更多具有洞見的學術論述。

  • 去法院相告: 日治台灣司法正義觀的轉型(修訂版)
    By 王泰升

     台灣於1895年改由日本統治,過去「去衙門打官司」的台灣人,也開始改口稱「去法院相告」。面臨傳統中國式與近代西方式兩種國家法制的更替,人們的「司法正義觀」是否已被引導至新的方向,或仍延續著舊有觀念?這項法律觀的轉型,會因不同的社經階層、地域、性別等而有差別嗎? 本書先從制度面及其整體運作,指出「現代」的司法裁判相較於「傳統」的斷罪聽訟,存在著判調分立、審辯分立、審檢辯分立,以及行政司法分立等司法正義觀上的差異,但兩者在日治台灣國家法上卻不時相互交織。接著將《日治法院檔案》運用於法實證研究,收集日治時期台北地方法院數萬份民刑事判決所載個案資料(年代、案由、當事人特質〔性別、法律上屬性、住所地〕、訴訟代理人特質、訴訟結果等),當做變數而為編碼。再藉由上述變數交叉分析的結果,詮釋人們的司法正義觀可能已有怎樣的轉變。本研究發現,日治50年確實開啟了台灣人司法正義觀從傳統走向現代的路徑,但前進的步伐,亦即轉型的程度,猶相當有限,處處可見傳統司法正義觀的遺緒。 作為本書論述基礎的台灣法律史,讀者亦可參閱臺大開放式課程:「台灣法律史──從前不教的一門課」(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tjIhZFq3QoFXnsE_LfLsDeRg0bgBmfrh) 名家推薦: 王曉丹(政治大學法律學系教授) 吳密察(國史館館長) 吳聰敏(臺灣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張永健(中研院法律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郭書琴(成功大學法律學系教授) 陳恭平(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 曾文亮(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黃富三(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依姓氏筆劃排列) 司法正義觀反映了人民是否信賴司法,也是法律合法性的關鍵。學術討論多半集中在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對立或轉變,很少有本土資料與研究指出人民司法意識轉變的社會過程。王泰升教授《去法院相告》這本書補足了這方面的缺憾,也指引了台灣本土學術分析自身社會、走向國際的可能。這本書將成為台灣法律社會學的經典著作,文字精準而淺顯易懂,開啟了以實證資料分析法律與社會互相建構的學術討論。──政治大學法律學系教授 王曉丹 相對於傳統中國式的衙門審判,日本殖民政府所建起來的法院之司法訴訟,不論在理念上,或是制度上,都立基於另一種正義觀。本書用司法檔案、統計書等資料,分析了「到法院相告」這種台灣人的新經驗。──國史館館長 吳密察 台灣在20世紀的百年當中,從一個落後的傳統農業社會,脫胎換骨變成一個現代化的經濟,轉型速度之快,人類史上少見。台灣如何成就此一轉變?學者都同意,日治初期的基礎建設是關鍵。 台灣在20世紀初期的基礎建設涵蓋硬體與軟體建設,前者如縱貫鐵路與基隆高雄兩港之建設,後者包括司法制度與財產權制度變革等。 王泰升教授以研究台灣司法制度變革為終身志業。本書深論日治初期司法制度之變革,並以實際案例分析台灣人民如何因應調整。台灣從傳統走向現代的步伐雖然緩慢,但讀過本書之後,我相信讀者會引以為傲。──臺灣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吳聰敏 ...

  • 如何日常.怎樣生活 (台灣史論叢 社會生活篇)
    By 林玉茹、曾品滄、吳奇浩、呂紹理、劉欣蓉、陳玉箴、余舜德、張珣、黃宣衛、黃應貴 著

    社會生活(social life)是指人與人之間互動所形成的社會關係,以及此種關係所構築的社會規律。晚近2、30年間,「生活史研究」已成為歷史學日益受到重視的次領域。本書共收入10篇論文,所選論文不局限於史學研究者的作品,更吸收人類學、社會學、空間地理與建築學界的成果,作為跨學科對話的基礎;編排依清代、日治而至戰後以及跨時代的變遷。各篇文章的關係亦即以「時間/空間」為基底的生活史研究,以及由時間、空間及環繞物質生活面向而勾連起來的社會文化關係。日常生活中大部分人仰賴依靠的物質條件(如食衣住行),常是社會的生活史集中探討的課題,是本書挑選文章的標準之一。除此之外,也特別著重表現在場/不在場、日常/非常、家內/家外等複雜的、長期變遷的研究成果。

  • 來去台灣(台灣史論叢 移民篇)
    By 許雪姬, 鄭瑞明, 許毓良

    台灣是個移民之島,住民先後來到台灣,隨著政權的轉移,歐洲殖民者、鄭氏王朝、清治、日治、國治時期,來來去去。台灣移民史歷年來很少成為貫時性的研究主題,若有也只是依不同的統治者所制定的移民制度做斷代性的論述,大都偏向當時的移入、定住的相關法規。對於台灣人的移出,則到近一、二十年來才開始有研究成果,也克服語言的多樣性。本書以論文集方式呈現,共收入10篇論文,荷治、清領各1篇,主要探討人口數問題。日治時期3篇,一篇討論台東廳下的私營農業移民,得以窺見日本移民的一般,另兩篇則討論日治時期有南洋和滿洲國經驗的台灣人,都是最近5年內的研究成果,也是過去少有的研究領域,這兩篇論文不約而同使用口述歷史資料。

  • 大學普通化學實驗第十二版

    大學普通化學實驗第十二版

  • 普通化學實驗
    By 國立臺灣大學. 化學系

    普通化學實驗

  • 東亞文化圈的形成與發展: 儒家思想篇
    By 高明士/編

    東亞文化圈的形成與發展: 儒家思想篇

  • 細說莎士比亞論文集: a collection of essays
    By 彭鏡禧

     四個世紀以來對莎士比亞作品的詮釋註疏以及舞台演出,見證了各個時代的文學品味和劇場風尚;每一種理論、每一個學派,無論是滾滾長江或是涓涓細流,都各自挾帶著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洞見與偏見,同奔莎士比亞研究的浩瀚大海。近年來,文學觀念的轉變尤其迅速,文學研究日益豐富多元,各種理論又每每以莎士比亞為試金石,儼然形成了「莎士比亞工業」。直至今日,無論文學品味或劇場風尚如何演變,莎士比亞始終屹立不移,也一直是人文學術界的顯學。為此,研究莎士比亞的學者或許感到欣慰,卻不免慨歎想要在這領域裡推陳出新的艱難。莎士比亞不僅創作劇本,也寫詩,也曾粉墨登場,正因如此,他對戲劇與人生的對應,似乎也有特別深入的看法。本書各篇討論的文本不一,但主題都環繞著莎士比亞的語言和戲劇觀念這兩個面向,從劇場角度出發,並以戲劇表演為主軸粗分為三類:「莎士比亞說戲」、「戲說莎士比亞」、「中土莎士比亞」。方法上除了參照前人的評論,也輔之以作者個人細讀之後的心得。 論文集以學者犀利的目光,淵博深厚的修養,獨到的見解,開拓了莎論的視野,向人展示博大精深的莎劇原來留給後人這麼一個寬廣、使人神往的精神世界,無限風光,美不勝收;同時也使人感嘆,誰能一覽無餘地把它說盡說絕呢。後人如果撰寫中華莎學研究史,此為卓然一家的論文集,是怎麼也不能不提到的。

  • 到奴役之路
    By Friedrich August Hayek, 殷海光

    到奴役之路

  • 到奴役之路
    By 殷海光

    殷海光向來以自由主義者自居,不過,他的思想旅途,卻也曾面臨困惑難解的時候。尤其當社會主義思想在二十世紀中葉甚囂塵上,嚴重威脅自由民主體制之際,殷海光為之苦思無已,始終難求出路。因緣際會,當殷海光讀到了海耶克的《到奴役之路》一書,猶如覓得一劑求答解惑的思想良方,甚感興奮,於是開始進行這部經典的翻譯工作,本書即是他的工作成果。在本書中,殷海光的翻譯時有刪有易,大致不失本真。他就理解及聯想所至,添加許多「按語」。其按語幾乎成了本書的特色,因此書中還更換字體,和正文加以區別。殷海光的按語,不但見解獨到,而且妙趣橫生。此外,殷海光在部分章節之前寫了長短不一「譯者的話」。此外,本書最後附有胡適的一篇講詞──從《到奴役之路》說起,由此文也可看出當時臺灣自由主義發展的處境。透過閱讀本書的正文、按語及附錄,不僅有助於我們對《到奴役之路》這部經典之作的初步理解,深化我們對自由主義的認知;更能對殷海光的思想轉折變遷,有進一步的認識。

  • 福音演義: 晚清漢語基督教小說的書寫
    By 黎子鵬

    西方傳教士與華人基督徒小說家, 如何在中國的文化語境中進行「福音演義」...... 本書研究晚清時期具代表性的漢語基督教小說,上編「翻譯編」分析首部漢譯德文基督教小說《金屋型儀》、以儒家經典評點基督教寓言的《勝旅景程》、想像天國樂園的兒童小說《安樂家》;下編「創作編」考察把英國建構成「無上之國」的《是非畧論》、演義聖經的史傳體小說《約瑟紀畧》,以及兩部藉基督教思想為中國社會革故鼎新的「時新小說」──《無名小說》及《驅魔傳》。每一章從作品的敘事結構及特徵出發,於宗教思想及文學形式之間穿梭往來,多角度探析西方傳教士與華人基督徒小說家的書寫策略,如何在中國的文化語境中進行「福音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