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s from 寶瓶文化(UDN)

  • Jamais vu 似陌生感
    By 阿布

    是那個夜晚 我們忽然讀懂了詩 發現那些遙遠的星星 原來也有眼淚 他的詩,釋放了 我們眼裡的海鷗 「寂寞太瘦,所以阿布給了我們更大的容器。 ...

  • 外島書
    By 何致和

    一陣從海面吹來的側風中,我竟聞到同樣的花香味,在外島一年,我差點忘記我的名字還有另一種發音方法,還有另一種不會讓人繃緊神經的呼喚方式。這個呼喚讓我的名字突然有了 ...

  • 麥卡的難題
    By 安・泰勒

    安・泰勒: 普立茲文學獎得主、陪伴影響台灣兩個世代,獲獎無數的知名小說家。 我們渴愛,但也千軍萬馬地棄絕愛。 一個在你心上踱步的故事。 ...

  • 做自己與別人生命中的天使
    By 嚴長壽

    時代巨輪下,嚴長壽最渴切分享的一本書!歷史新頁前,嚴長壽必須出版的一本書!世界變化得太快,我們陷入混亂太久了……台灣沒有理由讓「政治」變成生活唯一的希望,大家都在等,等下一場選舉、等一次翻盤的機會,把責任、把契機都交給選票去決定。可是,我們有多少時間可以這樣等待蹉跎?嚴長壽要告訴你︰只有你是你自己的天使,決定你的未來!只有你願意去做他人的天使,生命才得以豐滿!《做自己與別人生命中的天使》是亞都飯店總裁嚴長壽繼《總裁獅子心》(1997)、《御風而上》(2002)之後又一勵志大作!也是他最熱情的一本書!本書適合各個年齡、教育階層,嚴長壽以他最擅長說故事的方法,引領讀者如何在這個混亂的世紀中活出自己的價值︰一個土生土長的台灣原住民離開部落,他在都市學到美髮的技藝,卻無法謀生,他怎麼辦?而十年後,他卻在海外成為連鎖企業的老闆;一個大學畢業生只能去搶清潔工的工作,或是躲到校園裡繼續升學,將來作一個「碩博士」計程車司機,這個社會怎麼了?有錢的人更有錢,有權的人更有權,我們這些平凡的人,要如何活得不平庸且幸福?除了對年輕人的叮嚀,嚴長壽一秉他對社會慈善公益的精神,一再提醒我們「不是等到有錢了才有能力付出」,事實上付出是一種精神、是一種能力。書中處處都有動人的故事︰在南美洲玻利維亞高山上、世界邊緣的邊緣,一個為街童服務的華裔醫生﹔連續經歷九二一地震、桃芝颱風土石流,兩度吞沒家園、在無盡的黑暗與絕望中重新站起來的茶農夫婦﹔失去了愛子,卻能走出心中陰影,四處奔走成立協會、終生奉獻給其他黏多醣寶寶的偉大父母……在在讓我們看到這世界還有愛、還有希望。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能力,讓自己活得更好更精采,你需要的很簡單,就是擁有天使的一雙翅膀,一支翅膀幫自己、一支翅膀幫別人,這一對翅膀將帶你飛翔、突破未來的天空,讓你更有力量,掌握這個世界!

  • 接住墜落的青少年: 我與那些受傷的孩子,及他們不安的家庭
    By 蔡宜芳

    他們,能好好長大嗎?國中校園第一手最震撼,也最令人心疼的輔導故事。 「我是不是要死掉,爸媽才會聽我說話?!」──一個青少年的崩潰吶喊。青少年自我傷害,甚至走上絕路,逐年攀升,屢創下新高。我們能不能看見青少年在憂鬱、憤怒背後,那些他們說不出口的無助與惶惑?我們能不能理解青少年在看似乖張的行為背後,那一顆顆渴求關愛的心?擔任國中專任輔導教師多年的蔡宜芳心理師,以溫柔同理及諮商專業,卸下青少年的武裝與敵意,她接住每一個表面上難搞,但其實內心正哭泣的青少年。▌25篇文章,皆附有父母、老師如何與青少年溝通的具體建議。本該是大人世界的問題,青少年卻以憂鬱、傷害自己的方式,全然承受;以沉默退縮、反抗、說謊、拒學等方式,築起內心的高牆。青少年心碎吶喊:◆ 為了考上前三志願,她拚命讀書,焦慮地拔眉毛、拔頭髮……◆ 「我是不是要死掉,爸媽才會聽我說話?!」◆ 為了怕爸媽不愛他,他考試作弊,讓自己維持前三名。青少年絕望嘆息: ◆ 剛考上台灣前五志願大學的新鮮人,因情傷而自殺,住進精神病房。◆ 「老師,割腕不夠痛了,還有什麼更痛的方法嗎?」◆ 「如果這個家沒有我,是不是大家都會開心一點?」家族治療指出,孩子的問題其實反映出家庭系統的運作出了問題。例如「你追我逃」,當父母管得越嚴格,孩子就越反彈;當孩子越反彈,父母就更覺得這個孩子太叛逆了,不得不管,如此產生惡性循環。但從沒有哪個世代,青少年長大的路是如此煎熬,而為人父母也備嘗艱辛。父母是愛孩子的,但當父母因為婚姻、經濟、工作壓力、原生家庭,乃至於社會結構等所滋生出的困境,而無法給予青少年適切的陪伴與愛,那麼,正值青春狂飆期的青少年往往容易走偏,甚至向下直直墜落。從小成績優異,但在念了高雄中學音樂班後卻受挫的宜芳心理師,她因而更能理解青少年所面臨的苦痛、絕望和掙扎,也更能與他們站在一起。於是,她總能以無盡的耐心傾聽、理解與支持,也透過家庭訪視與家族會談,進一步了解青少年及家庭所面臨的困境。她彷若青少年與父母之間,溝通及對話的橋梁,而她提供給父母各式專業又實用的具體建議,讓父母有機會走進孩子的心。因為當大人能給予孩子更多穩定的愛與陪伴,孩子也就更有力量向前邁進!推薦序刑志彬(高雄師範大學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研究所助理教授)、沈雅琪(資深教師/神老師)、陳志恆(諮商心理師/臺灣NLP學會副理事長/暢銷作家)疼惜推薦彭菊仙(親職作家)、魏瑋志(澤爸/親職教育講師)、蘇明進(老ㄙㄨ老師/國小老師/親子專欄作家) 好評推薦◎ 我很喜歡宜芳諮商心理師在書中用三個角度來呈現文章,一個是自己的成長經驗,一個是孩子故事的角度,另一個則是用諮商心理師的專業角度,提出一些實務上的專業見解。因為大人對於孩子身上所經歷的事,始終不如孩子自己說得真實、貼近。透過「心理師想說」、「父母、老師可以怎麼做」,宜芳心理師分享了心理專業的觀點,陪伴、等待的歷程,並教導父母可以怎麼做,以及一些小練習,這不僅僅反映當前學校場域常見的一些需要被理解的孩子的類型,也進一步減少父母在協助某些孩子時的焦慮感受與負面情緒。──刑志彬(高雄師範大學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研究所助理教授)◎ 這本書裡,用了很多真實的案例,讓我們跳脫孩子照顧者的角色,透過諮商心理師的角度,看見孩子這些看似叛逆、失序的行為背後的原因,也提供了很多實務的經驗,能讓我們用不同的角度,看到孩子想透露出來的訊息,也更貼近孩子真實的感受。──沈雅琪(資深教師/神老師)◎ 有一次,有個女孩問我:「我要怎麼知道,我是不是得了憂鬱症?」除了提供一些憂鬱症自我評估的資源之外,我還順道問她,發生什麼事了。她告訴我,好一段時間與同學相處不來,總是看別人不順眼,別人也不喜歡她。「這樣的事情,有誰知道呢?」我問。「沒有人……」「父母或家人,都不知道嗎?」「他們不知道。我已經很久不跟他們講話了。」原來,這孩子自從上國中以後,就不再主動找家人聊天。原因是,說什麼都被罵。她說:「他們不願理解我,只會說我不夠用功、不夠積極,可是我努力嘗試了,就是提不起勁。他們不願意聽我解釋,我也放棄向他們說明了。」……謝謝宜芳寫了這本好書,為世間的大人帶來諸多提醒:我們都該學習如何成為更好的大人,給孩子更多成長的力量!──陳志恆(諮商心理師/臺灣NLP學會副理事長/暢銷作家)◎ 「如果可以重來,我會對自己好一點,我不會選擇雄中音樂班;但正因為無法重來,我很感謝在我這麼年輕時,有這樣一段讓我摔了重重一跤的旅程。因為唸了雄中音樂班,讓我更能理解個案的苦痛、絕望和掙扎的感受,而更能靠近我的個案;因為唸了雄中音樂班,磨掉我的完美主義和傲氣,開始學習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因為唸了雄中音樂班,讓我在大學選擇了輔導諮商,重新找到我的熱情所在。」──摘自本書後記〈回憶是人生中的堆肥:過去的「不夠好」,讓你成為獨特的自己〉。

  • 最後抱他的人
    By 許慧貞

      我以身為公立學校的老師為榮。  因為許多孩子無法選擇自己的出生,  而老師是提供給他們公平、正義機會的最後一道防線。   教育部閱讀史懷哲獎得主 〈我可能是最後抱他的人〉影片讓所有人淚崩。  20,000多次觀看,媒體屢次轉傳。  2020年教育界最引頸期盼的書。  30年來,把書帶到每一個孩子心裡,  是她的信仰,  更是一生懸命。  ※國家圖書館館長、大學教授、醫師、教育家、老師、校長、作家等17位各領域專家學者熱淚推薦。  作文課上,「爸爸打媽媽。」他說。  我一陣心驚,但故作鎮定:「好,就寫下來。」  但「爸」寫錯,「媽」寫錯,連「打」都寫個兩邊出頭。然而這時錯字已不是重點,我問他:「然後呢?」  「然後我就保護媽媽。」  我拍拍他的頭:「後來呢?」  「後來媽媽就離開我了。」  「你真勇敢。」我緊緊環抱他一下,希望能將支持的力量傳遞給他。  阿傑倒抽一口氣,很緊繃的樣子,看來是很久沒人抱他了。  但憾事發生了……  這是深埋與沉寂在許慧貞心裡的真實故事,阿傑的離去,讓許慧貞至痛體悟:  「不是每個孩子都有機會成長在書香環繞的環境,  但無論出身貧富,所有的孩子都將來到公立學校老師的眼前。  我們是提供給他們公平、正義機會的最後一道防線,  我因之以身為公立學校的老師為榮。」  戮力推動閱讀30年,深植且鏤刻在許慧貞心裡的是:該如何做,才能讓閱讀成為孩子生命中的一條救命索。  但許慧貞又從不只是一位閱讀老師,曾經歷偷書事件以及被霸凌,讓她更貼近孩子的心,而她也總能在制式的成績表現之外,獨具慧眼地看見孩子的天賦,並給予高度肯定。這大大鼓舞著孩子,讓孩子在跌跤時,仍有力量奮起;在失意時,不失去心中的微光與溫暖,甚至願意去走那稀少人踏上的人生路,而無限地成就自己。

  • 萬物皆有裂縫
    By 阿布

    吳明益推薦:「一個能思考死亡,而不只是對抗死亡的醫師,也有可能接近哲學家與詩人的。」我們永遠無法親身經歷另一個人的苦痛,只能試著接近。[這世界像極了一艘巨大的「瘋人船」,在正常與瘋狂之間,飄蕩。]有時我會錯亂,究竟病房裡面是精神疾患的世界,還是現實社會反而是妄想與幻覺的樂園?精神科病房永遠大門深鎖。似乎在這裡時間有不同的流向。或許鐵門的存在不是防止他們外出擾亂這個世界,而是讓這個粗暴的世界不至於輕易地傷害到他們。/你有一指幅的自由,但當你抵抗,拘束只會愈來愈緊。面對約束帶最好的方式是全身放鬆。/用肉體的傷驅除心裡的痛,好像生活到了最低最底,只剩下自己的痛自己的血,是整個失控的生命裡,唯一能掌握的東西。精神科醫師似路又似橋,承接著眾多「卡住」的微渺心靈,無法代其受苦,但願盡己所有地貼近。傾力收小自己,將他人的地獄融成了自己,清晰聽見病徵在泣訴,這是身為醫者對患者的虔誠敬意,也是一名寫作者之於苦痛經驗的溫柔自省。還是住院醫師時,曾聽學姊說:「精神科的訓練能給你一次機會,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成為主治大夫的自己,如今有變得更好嗎?光探入了裂隙,答案就在那裡。本書特色:◎吳明益推薦:「萬物都有裂縫,那是光照進來的契機。(There is a crack in everything. That`s how the light gets in.)這是加拿大歌手柯恩(Leonard Cohen)的歌詞,當然,對我來說也是詩。阿布以此為標題,寫了從受苦者、醫學知識、醫師不同角度所觀看的精神問題。阿布的文字不再像過去一樣單純地熱情,而多了節制以及博雜的援引。那些援引讓身為讀者的我,有時迷惘,有時若有啟發,有時則純然地沉浸在他的敘事和那些病徵發生的可能原因裡。」(──節錄自推薦序〈作為凡人,聆聽凡人〉)◎「有時候覺得好像有兩個我,鏡像似的。一個是醫學中心裡的醫師,一個是穴居的寫作者。」──寫詩、也寫散文的作家阿布;在精神科診療病人,並返看自我的醫者阿布……萬物皆有裂縫,他細細探入,那光照進的地方。◎我們永遠無法親身經歷另一個人的苦痛,只能試著接近。學習將自己的腳縮小、變形,塞進那雙自己不曾穿過、但另一個人必須天天面對的破鞋,學習同理他鞋子裡的小石頭與腳臭。這裡不是最後一站,多數人只是在此換車,休息,備妥份量足夠的糧食與水,準備轉運往下一個(希望是)更好的地方。而身為一個精神科醫師,遇到因為種種原因卡住而走不下去的人們,或許是能夠提醒自己慢一點,在困頓的時光裡,陪他們走一小段。或許生活在社會中,我們一直都在某些極端之間游移著:貧與富之間,保守與開放之間,光與暗之間,出生與死亡之間。在這之間的某處,一定有我們安放自己生命的位置。共鳴推薦:吳明益專文推薦:「這是一本新的阿布,也是為下一個新的阿布出現做準備的一本書。我相信讀者一定能在這本書裡,讀到台灣別有面目的醫療寫作。」(──節錄自推薦序〈作為凡人,聆聽凡人〉)吳妮民(醫師‧作家)蔡伯鑫(醫師‧作家)

  • 別人怎麼對你,都是你教的
    By 黃啟團

      任何一段糟糕的關係,  必有你的一份「功勞」。  ▌當當網暢銷TOP 1。▌  ▌3千多萬用戶「壹心理」聯合創辦人、22年資歷重量級心理學導師,當頭棒喝。▌  你怨:「我都是為他好,為什麼他完全不領情?」  你哭:「我這麼努力愛他,為什麼他就是不愛我?」  你恨:「為什麼他老是針對我?」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在無意識中教會了別人如何對待自己。    ◆◆◆  你從一家公司換到另一家公司;  你從一段不順的感情換到另一段感情;  你看破了,卻又從一座寺院換到另一座寺院……  ▌如果在你的身上,同樣狀況一再發生,要留心:這可能就是你的「內在模式」。▌  逃避模式、悲觀模式、裝忙模式、受害者模式、操控模式、焦慮模式……每個人的行為,都受到內在隱藏的習慣模式影響。你哀嘆老遇上不負責的渣男?抱怨同事把你當隱形人?傷心孩子對你冷冰冰?然而,是誰把你自己逼到如此境地的呢?  別人傷害你一次,你為什麼要傷害自己很多年?  你否定了別人的所有,讓他如何與你溝通?  你剪斷了孩子的翅膀,卻抱怨他不會飛翔……  說什麼「我都是為你好」,只不過是一種操控。  資深心理學導師黃啟團將二十多年經驗,精煉為行動智慧。他不像別的心理學大師溫和婉轉,因為好話可以安慰,但真話更有實際助益──他的話,刺中我們內心的困獸,激勵我們跳脫固舊模式,覺悟人生還有新的可能性:  ▌你今天之所以要更好,並不是出於生存需要,不得不跟別人比,而是你選擇讓自己變得更好。▌  ◆◆◆10個轉念,升級你的生命軟體◆◆◆  01 關於追夢:「心想事成」,真的是好事嗎?  在當下視野範圍內的心想事成,基本上沒什麼意義,因為眼界決定了目標。與其盲目追夢,不如靜下來好好想想,究竟什麼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02 關於彈性:「不吃回頭草」的馬,真的是好馬嗎?  身後的草不夠好,當然可以不回頭吃。但如果後面的草已經重新長了出來,放著更嫩、更香的草都不回頭吃,充其量只是一匹笨馬。  03...

  • 過度努力:每個「過度」,都是傷的證明
    By 周慕姿

    《情緒勒索》作者周慕姿2021動人新作。每一個過度努力的人,都是把傷藏得很深、藏得很好的大人。「過度努力」是最完美的人生逃避,逃避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你是誰?你為誰而活?你總是不停歇地往前衝刺嗎?因為你恐懼一停下來,你就不夠有用、不夠好、不夠優秀……8個令人泫然欲泣的真實生命故事,溫柔提醒我們,在華人推崇努力的文化裡,「過度努力」是多麼容易被忽視,它甚至被完美掩蓋在高收入與不凡成就裡。但,每個過度努力的人,都是靈魂受創、傷痕累累的大人啊。過度努力是一種自我耗損與傷害。因為過度努力的人,追逐的是他人或社會眼光中的自己,而非真實的自己。而當你相信自己夠好,你就不用總是必須向這個世界證明什麼。◆「心理師,你難道不能直接告訴我如何解決我的恐慌嗎?你們沒有SOP嗎?」◆「我為了父母,已經整形到連我自己都不認得了,但為什麼他們還是不要(愛)我?!」◆「我已經好努力了,為什麼還是不夠?可是我已經累到要崩潰了……」無愛碎裂暴虐的童年處境或家族不能言說的禁忌,以無聲的方式,凌遲他們一生。他們甩掉弱小無助的童年自己,以不停歇、不喘息的或戰鬥或逃離的方式,面對生命。成就與薪水、他人的讚賞與喝采是他們肩上的勳章,但他們卻覺得生命蒼白又貧瘠,也總在深夜裡,自我不斷被囓咬與啃噬,甚至罹患各種上癮、恐慌、暴食、憂鬱……為什麼他們已經如此努力,拚命讓自己有用、夠好,卻仍無法擺脫空洞人生?慕姿心理師認為,心理師這份工作猶如擺渡人,對於書上8個彷若站在懸崖邊的個案來說,無論是在工作上只能贏的跨國公司高階主管、婚姻即將垮掉的工程師或在醫院崩潰的住院醫師……慕姿心理師試著接住、陪伴著持續向下墜落的他們。陪著他們,從漠視無感、抗拒防衛、輕蔑自嘲開始,努力地耐心等待、溫柔同理,以及細膩的諮商專業,妥貼地、柔軟地、呵護地回到過往可能遍體鱗傷的生命經歷,而那不過就是一個個睜大雙眼,驚恐又哭泣不停的稚嫩孩子。本書特色◎當我闔上這本書,除了第N度落下眼眶無法盛載的淚水,也感謝慕姿老師藉由邀請我寫推薦序的這個過程,提前渡了我。如果,你也常說「沒關係,我自己來就好。」如果,也常有人對你說「你應該對自己好一點。」如果,你也害怕「不夠好,是不是就代表自己沒用?」如果,你也跟我一樣總想著:「我表現得好不好?」而不是:「我好不好?」我想現在,該換你上這艘船了。──蕭彤雯(前新聞主播/知名節目主持人)◎「不夠好」,這句話很傷人,也很毒,可惜的是我們很少有防疫措施。「不夠好」是自我要求完美的焦慮,還是外在造成的壓力?很難說清楚,畢竟整個追求成功的文化裡,哪個不是從小就被父母、師長們以各種形式來告訴你「不夠好」,我們更常被這三個字體罰、辱罵、嘲諷或貶抑。長大後,被職場主管、老闆、客戶,甚至情人或伴侶嫌棄不夠好。男人被唾棄錢賺得不夠多、成就太低,女人被嘲諷不夠溫柔體貼、賢妻良母。好吧,這個社會沒放過任何人,就是指著你的鼻子直言:「你不夠好」。整個社會,不是虎爸或虎媽當道而已,而是已經建構出隱形的「虎社會」。所以當你有童年逆境,就如雪上加霜,所有的逆境都指向一個原因:「因為我不夠好,所以父母才不愛我」。當這個觀點內化成自我價值時,再優秀的菁英都還是與自卑情結相伴,形塑出各式各樣的創傷因應措施,就像這本書提到的購物欲、冷漠疏離、自戀、暴食症及恐慌症等。──賴芳玉(律師)◎我們的一生總在歉疚。對不完美的自己歉疚,為了逃避歉疚,我們不斷努力,卻換來更大的歉疚,只因感覺不夠,無論做得再多,仍然不夠。我們始終認為可以更好一些,為了更好的自己,數度耗盡了自己。歉疚是一個祕密的洞,我們都曾長久生活在罪疚的深淵裡。感到歉疚,是否是因為沒人告訴我們,日常的柔軟亦可以承接我們,我們不必挖掘祕密的洞,讓自己墜落下去?沒人告訴我們,傷痕、痛苦、失敗、挫折並非人生的汙點,而是使我們獨特於他者的可能?更或許是沒人告訴我們,生命所遭遇的苦痛艱難,其所留下的傷痕是辨認自己的方式,而非反覆鞭笞自我的刑具?若能沿著這些痕跡,撫摸其紋理,理解並寬容自己,最後即能從傷痕裡映照出自己真實的模樣。──陳曉唯(作家)◎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有一些傷口。這些傷口,會帶來一些難耐的情緒,這些情緒可能會大而猛烈,讓人無法承受;當我們不知道怎麼處理,我們會隔絕它,用一些方法掩蓋、合理化或淡化它,讓自己能不去面對它,以便讓我們能繼續在生活中撐下去。而諮商心理師,有些時候,就是從你的願意分享中,感受那些你不敢碰觸的情緒,然後,再將它消化成你可以接受、吸收的方式,慢慢地回饋給你。而我們,就在這樣的回饋當中,慢慢地理解自己、慢慢地從這些情緒與理解中獲得滋養;我們有機會從這些滋養中慢慢長大,而終於有能力回過頭來,跟那個無法承受如此多創傷與情緒的、內心的小孩說:「嘿,沒有關係的,要面對、承受這些真的很不容易。你一個人撐著、還陪伴著我,真的是辛苦了。但現在,你不用害怕了,我會陪著你。」於是,我們終於有機會,可以給自己一點溫柔,可以愛著這樣的自己。希望這本書,能夠帶給你一點溫柔與陪伴。──摘自本書前言◎本書療心話語:▶每一個過度努力的人,心裡都是受了傷的;之後,以為「努力」可以讓自己不再受傷。就停不下來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把自己一點、一點地交了出去,用來交換愛、交換不被責罵及鄙視,希望被接納,或是希望能在這個世界上獲得一點位置,能夠生存、能有一點喘息的空間。就在這樣的生活中,我們勉強自己,也丟失了自己。而自己,原本又該是什麼樣子?我們還記得嗎?▶即使你不是父母最愛的孩子,但你仍然是被深愛、被重視的。▶孩子,面對自己不能理解的可怕情況,會用各種方式逼自己適應,只為了能生存下去。▶為了生存,孩子只好內化父母的標準,變成孩子生活、生命的一部分,甚至變成孩子的個性之一。▶「即使你身上有和你父母類似的特質;你個人的意志、你的選擇,都會讓你跟他們不一樣,過著不一樣的生活。你不會複製,也不需要複製誰。你,就是你自己。▶「你像爸爸,也像媽媽,你也是你自己,有他們兩個都沒有的部分。然後,你終於可以不再當爸爸的替身,不再成為媽媽的未來,不用再努力讓誰滿意;可以好好的,讓你自己滿意。▶這麼努力的你,怎麼可能不好?迷失在別人目光與評價中時,記得回到自己身上,以自己的感授為主;我們就有力量,可以抵擋外在世界的不友善。名人推薦◎蕭彤雯(前新聞主播/知名節目主持人)、賴芳玉(律師)、陳曉唯(作家)專文推薦。◎王浩威(精神科醫師;作家)、林書煒(POP Radio聯播網台長/主持人)、洪仲清(臨床心理師)、張國洋(《大人學》共同創辦人)、張曼娟(作家)、陶晶瑩、鄧惠文(精神科醫師;榮格心理分析師)泫然欲泣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 別怕安眠藥──正確用藥,解除失眠魔咒
    By 陳俊欽醫師、賴奕菁醫師

    安眠藥一點也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所知道的安眠藥知識,全部都是錯的!認識藥,你才能控制藥。給所有對安眠藥陷於又依賴又害怕痛苦中的失眠患者徹底扭轉坊間對安眠藥的汙名。讓你焦慮的,不是吃藥的副作用,而是無法控制藥物的恐懼!別再受媒體「最新研究」推波助瀾的恐嚇了!吃安眠藥會致癌?吃安眠藥導致夢遊?吃安眠藥容易成癮?吃安眠藥會引發失智症?吃安眠藥過量,會導致死亡?如果上面敘述你都點頭,那你對安眠藥的認知,還停留在20年前!2014年,台灣人服用的安眠藥創下 3億3千9百萬顆的紀錄,與前年相較,多出1200萬顆,相當一座雪隧的長度,但我們對安眠藥的知識卻遠遠不足,錯誤的老舊觀念,使得醫師小心翼翼開藥,病人吃得提心吊膽,結果,療效更有限。現代人壓力爆表,失眠是大多數人的共同經驗。面對安眠藥,與其抱著錯誤認知服藥,或因恐懼而拒絕服藥,不如好好了解安眠藥。當21世紀已邁入第16年,我們對安眠藥的理解,更該徹底升級!《別怕安眠藥──正確用藥,解除失眠魔咒》是杏語心靈診所院長陳俊欽醫師和賴奕菁醫師針對失眠患者所量身打造的一本書。在這裡,安眠藥首次得到了最公正的評價,最詳細的介紹,無論是它們的種類、成分、效果、服用方式,甚至病人在面對藥物時的心理,都有鉅細靡遺的剖析,不僅破除大眾多年來對安眠藥的錯誤迷思,失眠患者更可以正確地評估自己的需求,安心吃藥,找回美好人生。書籍重點★ 因飽受失眠所苦、正在服用或考慮服用安眠藥,卻又感到心裡不踏實的人,這本書非讀不可。★ 過去,我們對安眠藥的理解幾乎都是錯的。本書讓你拋開20年前的老觀念,以正確心態面對藥物。★ 這本書是唯一一本以正面的藥理角度去剖析安眠藥的書,也是唯一一本由專業精神科醫師所撰寫的安眠藥使用守則。兩位專業醫師逐一剖析市面上所有安眠藥成分,並教你如何選擇用藥。名人推薦★ 賴德仁教授(中山醫學大學暨附設醫院精神科教授暨主治醫師、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台灣老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專文撰序★ 蔡香蘋(生活調適愛心會前理事長)、簡錦標(馬偕醫院精神科榮譽教授,前市立療養院理事長)◎誠摯推薦

  • 301個過動兒教養祕訣
    By 王意中

      你要的答案都在本書中!  過動兒家長、老師詢問度最高的書,全新出版!  15項關鍵命題.54個最大擔憂.301把教養金鑰  【貼心收錄】父母和老師最關心的15個過動兒教養Q&A.  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的20個延伸協助指南  部落格近百萬人次關注!最受信賴的諮商及實務顧問!  特教界知名心理師給你方向、答案和信心,  協助親子關係貼近,班級經營成功!  專 注 力.學習策略.自我控制.情緒管理.社交技巧  正向思考.自我概念.動機態度.生活管理.休閒娛樂  時間管理.親師溝通.診斷評估.藥物態度.班級經營  Q:醫生說孩子「疑似」有ADHD,這到底是要傳達什麼訊息?  A:ADHD的成因是生理因素,但父母管教和老師的教學方式將決定孩子的改善程度。「疑似」ADHD,多少提醒我們趁孩子狀況輕微,該是適時協助他的時候。  Q:很容易跟同學起衝突,甚至被排擠,怎麼辦?  A:在家裡可模擬各種情境,引導孩子思考解決方法,編成一本他專屬的「社交技巧祕笈」。在班上可以挑選「人際小天使」,陪伴過動孩子踏出同儕互動的第一步。  Q:上課老是坐不住,影響教室秩序,怎麼辦?  A:對於活動量爆表的過動兒,不妨適當地引導他轉移活力,比如發聯絡簿、擦黑板,或者請他上台解題,讓活動量變成可接受的好表現。  Q:因為過動,念書念不好,又常忘東忘西,真擔心孩子將來怎麼辦?  A:從另一個角度看,正因為ADHD的特質,過動兒往往創意十足、活力充沛又反應快,可塑性非常高。只要在成長過程中協助他找到自己的優勢,你將會看到他們的無限可能。  面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不但老師傷腦筋,爸媽常擔心,一再地受挫更讓孩子沒了自信。王意中心理師以其在ADHD領域豐富的諮商、治療等臨床實務經驗,從過動兒常見的十五個關鍵成長議題出發,教你重新看待這群孩子熱情又貼心的特質,抓對時機、用對方法,帶著他們躍動出美麗人生!本書特色  ◎ 全新編排.全心思考!過動兒家長、老師詢問度最高的書,全新出版!  ◎ 15項關鍵命題、54個最大擔憂、301把教養金鑰!  「過動兒如何帶?」「有ADHD會怎樣?」「這孩子是過動兒嗎?」……  你要的答案都在本書中!  ◎ 【貼心收錄】父母和老師最關心的15個過動兒教養Q&A.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的20個延伸協助指南!  ...

  • 一切皆有可能
    By 伊麗莎白.斯特勞特

    我們都是患著牙疼的靈魂,過往的恥辱靜靜碾碎我們。普立茲小說獎得主《生活是頭安靜的獸》作者最新短篇力作★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年度最愛書籍★ 短篇小說文學獎(The Story Prize)得獎作品★《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最受矚目書籍★《今日美國》年度十大好書★《紐約時報》暢銷書★ 金石堂強推書、香港誠品當月選書大多數時候的輕鬆都是短暫的。過往的恥辱靜靜碾碎我們,這就是生活。移居紐約的大作家露西.巴頓相隔數十年後,回到她極想逃離的故鄉。在伊利諾州的這處小鎮上,每個人都有各自不堪的祕密,一些不願面對的陳年破事:攝影鏡頭的另一端,是陪著丈夫偷窺女性入浴的妻子;同性戀父親直到精神錯亂才得以洩漏祕密;撞見母親和西語老師上床的女孩,在玉米田裡讓男孩們壓在她的身上親吻磨蹭……本書為美國當代重要小說家伊麗莎白‧斯特勞特繼《生活是頭安靜的獸》之後,備受好評的短篇小說集。她平靜敘說著的每一樁日常,都有一個人的心因為脫軌而被撞裂,但也在他人的失落與恥辱中深感安慰──生命即是如此一再共振的痛苦回聲,孤獨而完美。// 我們都是一團糟,安潔莉娜。我們拚盡所能,愛得不完美,我們都是患著牙疼的靈魂,被可怕的羞恥追趕著。但這沒關係,聽到你痛苦的回聲,沒那麼孤單了。 //★名人推薦崔舜華(作家)專文作序周慕姿(諮商心理師)讀後解析陳思宏陳栢青傅月庵鄧九雲顏訥顏擇雅__作家、出版人聯手推薦(依姓氏筆劃序排列)● 崔舜華:在我自己的恐慌裡,我於焉理解了露西的恐慌──我們都幾乎那麼逼近幸福,但我們所經受過的恥辱和傷痛,終會將我們拖回不幸的深谷裡,且悚悚恐懼著自己就要葬身於此,成為一具無人知曉的破爛死屍。然而,這世界上確實存在著一條路徑,遠遠越過了那些羞恥、創傷、孤獨、痛楚,而直通天聽,那將是我們的靈魂的葬處,時光的盡頭,唯有少數從窄牆的縫隙之間窺見那聖光粼粼的人們,才能夠全心地明瞭並擁抱:一切皆有可能,尤其在我們置身不幸的時候。● 陳栢青:所以小說存在的基礎是什麼?那答案可不正是:因為一個人不知道另一個人。正因為我們不知道彼此,我永遠不知道你想什麼,所以生出種種愛或恨、惻度、誤會與偏私,人成了別人。我們到頭來只剩下我。而小說是神,或神之眼,在某一刻帶讀者越過心之壁。這方面來說,伊麗莎白‧斯特勞特總能用小說蓋一座大教堂,你在那裡頭感受到某種超越個體的,恢宏的人類整體之愛,高塔拱頂一樣樂聲挾帶你靈魂齊往上拔高匯聚,她讓你看見,或以為看見他人之心。所有帶著祕密的夜晚裡我總想,神依然會赦免我嗎?但我總能在伊麗莎白‧斯特勞特的小說裡先得到寬恕。● 傅月庵:伊莉莎白.斯特勞特(Elizabeth Strout)的小說特別好看,纖細敏銳,刻劃幽微卻又精準無比,讓人時起共鳴。她特別能寫美國小鎮的日常種種,淡淡幾筆,很微小卻也很巨大。真要理解美國文化,相對於「都會傳奇」,或許「小城文學」會更精準些,畢竟「根」在那裡,人多是從山海土地走向城市的。● 鄧九雲:我不會錯過任何一本她的書。● 顏訥:《不良品》中,以寫作出逃,從一無所有中來的露西.巴頓,形銷骨立回到了美國中部乾漠的玉米田。只是,這一次,貧窮的土地上,愛得一團糟的,自認高人一等的,越戰後徹底被擊碎的,以優雅掩蓋貧窮身世的,在恥辱之上長大的,那些生命中被切除的幻肢,各自長出了形狀,發出了呻吟。伊莉莎白.史特勞斯不怕戳刺在階級問題前別開的眼睛,痛苦不會習慣,小說家讓腦中靜默噪音的痛苦回聲,真正地,有被傾聽的可能。★國際好評● 伊麗莎白‧斯特勞特一旦拿出看家本領,還有誰能與之匹敵?這本書以寬厚而詼諧的方式描述日常,而斯特勞特鑽研角色之深,讓讀者與書中人物無比貼近……本書實至名歸,讀的時候不可能不落淚,或不感驚奇。──《今日美國報》●喜歡《不良品》的讀者有福了……斯特勞特是短篇小說大師,她刻劃出了有血有肉的美國小鎮群像與人們的苦痛,以憐憫之心特寫每個角色,使他們的故事曲折動人。──美國國家公共電臺●這些故事再度帶出斯特勞特的創作核心:她的寬容勝過任何人,以不張揚的筆調描寫尋常日子裡的失望與恥辱,以及我們因而能經歷恩典、仁慈的片刻。斯特勞特再次命中紅心。──《華盛頓郵報》●這本傑出又有智慧的書裡,痛苦與療癒永遠相互依存,就像長期齟齬的手足。──《華爾街日報》●《一切皆有可能》證實斯特勞特是我們所擁有的作者中,最充滿恩慈、也最優雅的作者之一。──《波士頓環球報》●《一切皆有可能》仔細描繪出小鎮的景況:選擇有限、全鎮的人都可以管你的私事、人一輩子也擺脫不了年輕時犯下的錯……這個文類涵蓋甚廣,加入了這本書之後,又出現了新高度。──《明星論壇報》●這本書的架構絕妙無比,我無法以長篇小說或關聯性故事集來框定之……斯特勞特的行文風格太適合寫這類中西部小鎮故事:直白,流暢如詩歌,就像我們的生活,暗藏幽默與苦澀。──《米爾瓦基哨兵日報》●驚豔之作。斯特勞特出品,向來佳作,甚至能好上加好。──《時尚》雜誌●充滿灼人的洞見,深入人心最黑暗的角落……《一切皆有可能》中議題涵蓋之廣,內省之深,叫人吃驚;故事巧妙地平衡、精準到位,叫人欲罷不能。斯特勞特深得人心的故事調度再次大獲全勝。堅定、同理、終極的恩典──她的文字與筆下人物提醒著我們,生命裡確實一切皆有可能。──《舊金山紀事報》● 雖然我們總是推薦普立茲獎得主的所有作品,比如她的近作《不良品》,但這本小說值得特別一提──它以各篇彼此互涉的故事,探索了生命中的複雜層面。閱讀當代大師如此揮灑自若的作品,多麼令人心曠神怡。──《美麗佳人》雜誌● 如果你懷念普立茲獎得主伊麗莎白‧斯特勞特的暢銷作《不良品》中,那些古怪、魅力十足,且完全令人感同身受的角色,你會很高興你將在她機智又動人心弦的新作《一切皆有可能》中,再度與這些角色相聚。──《Elle》雜誌● 斯特勞特挖剖書中角色的內在世界與其不為人知的一面,寫出充滿情緒張力的衝突,以及身而為人,在追尋美國夢時,找到自我的純粹快樂。──《NYLON》雜誌

  • 我和我的失智媽媽: 照顧好失智家人,並照顧好自己
    By 陸曉婭

    我的媽媽,漸漸地成了我的孩子……【真實失智照護歷程,獻給家庭照顧者】我在六十歲生日那天,二度退休,為了陪伴失智的母親;但同時,我也努力活出自己有品質的晚年。◆◆◆一想到這個被我稱作「媽媽」的女人,再也認不出我,再也不知道自己是誰,我覺得非常惶恐……我該如何和這樣一個身還在、心已遠的媽媽相處?▌六、七十歲老人照顧八、九十歲老人,已成高齡社會的典型場景,亦正是本書的現實景況。作者年屆退休時,母親患了失智症,令她掙扎交戰:誰來照顧?如果全天候地全職照顧媽媽,長期下來,我還有可能重新融入社會嗎?▌這也是一部愛的紀實。母親認知恍惚,卻給了她機會重耕親情荒地,鼓起勇氣去愛,感覺像終於找回媽媽:我該詛咒失智症呢,還是感謝它?如今媽媽會張開雙臂與我擁抱,這是我過去六十年不曾享有的啊!▌身心俱疲,她曾想逃開!但又罪疚於「不孝」……幸好有一群照顧者同伴,讓她接納自己也會有痛苦、害怕和委屈:我們不是聖人,就算產生逃離現況的衝動,也請理解,這只是我們處理不了自己情緒時的應對方式之一。▌但,失智畢竟不可逆,母親的病情日趨重度,「那個難題」,難以迴避:該怎麼跟媽媽說?告訴她「我們要送你去安養院」?她會不會覺得我們不要她了……◆◆◆這本書,真實錄下失智老人的一段生命歷程,細膩描述陪伴者的酸甜苦辣,以及實際的照護應對。不光是作者的個別經驗,你我也終須面對。在這場生命的馬拉松考試中,我們全心照顧心愛的人,也請記得,要照顧好自己。本書特色◎ 內附【照顧失智家人】、【照顧自己】實用資訊,平衡照護與人生。◎ 陪伴失智母親十多年的作者,從「照顧者」的角度,真實錄下失智老人的一段生命歷程,細膩描述陪伴者的酸甜苦辣,以及實際的照護應對。:她是我的媽媽,現在也是我的小孩,我餵她吃飯,幫她穿衣、洗臉,帶她上廁所,我緊緊地和她牽手,給她安全感,我哄著她,讓她不覺得寂寞,開心笑出聲。有時,委屈在心裡翻騰,吸去我的能量,但我會陪自己一下,不去認領她的辱罵。生病的挫敗、無助、羞愧……她只是想發洩,千萬別傻傻地把她的氣話當真。我像呵護自己的孩子一樣去呵護她,把她當成小寶貝。在媽媽徹底斷開與這世界的連結前,我就是那條她與世界之間的連結線。名人推薦◎ 吳佳璇醫師:「這本書,一定能為更多曾經或即將陪家人走到最後的讀者,帶來溫暖與力量。」◎ 王培寧醫師:「這本書很真實,很正向,很實用。」◎ 推薦序:吳佳璇(精神科醫師/失智父親的照顧者)◎ 共鳴推薦(依姓名筆劃順序排列):王培寧(台北榮總失智治療及研究中心主任)朱為民(台中榮總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林書煒(POP Radio聯播網台長/主持人)陳乃菁(高雄長庚神經內科系主治醫師、前智能與老化中心主任)陳穎叡(新北市家庭照顧者關懷協會理事長)楊力州(導演/執導失智長者紀錄片《被遺忘的時光》)劉秀枝(失智症領域權威/前台北榮總一般神經內科主任)蔡佳芬(台北榮總老年精神科主任)共鳴好評‧感動回饋◎ 含著眼淚一口氣讀完了這本書。我向所有的失智症家庭照顧者推薦這本書。面對日漸失能、失智的母親,曉婭老師沒有把照顧任務當作是一場「漫長的告別」,而當作是與母親重建全新的溝通模式、重建母女關係、撫平過去創傷的珍貴機會。寫完這段文字,我就要給我的媽媽打電話。因為我和曉婭一樣,年幼時沒有和母親生活在一起,從身體到情感都沒有建立起母女間的親密和依戀。曉婭是母親得了失智症以後,才重建了那種親密和依戀,而我,我不想、也不能等到那一刻。我要給媽媽看曉婭的書,並且告訴媽媽,我很愛很愛她,她是我心裡最美麗的媽媽。——《聰明的照護者》主筆/洪立◎ 它看起來像日記,讀起來像散文,但它更像是一本生動的失智症陪護教科書,字裡行間蘊涵著豐富的知識和經驗、方法與技巧,乃至智慧和啟迪。──北京師範大學老年心理學教授/王大華◎ 參與本書編輯工作的每個人,都落淚了,她們打電話給媽媽、休假回家看媽媽……而我還記得看到書的最後一句時,人到中年的我在辦公室痛快地哭了一場。作者是個強大的女性──母親、女兒,身為女性,我們可以很了不起! ──本書簡體中文版編輯/外外當當網讀者推薦 ‧ 我的媽媽今年八十歲,閱讀這本書,給了我很多啟示和幫助:怎麼幫助媽媽預防和延緩衰老;怎麼陪伴與照顧老年人;怎麼透過與母親的溝通和交流,去圓滿母親和自己的生命等等。如此真實而細微地對各種狀況的面對與處理,每一個小點上都具有借鑑與學習的價值。 ‧ 上了些年紀的我,除了情感故事,感興趣的還有裡面分享的一些照顧失智症患者的實際操作。作者運用心理學知識觀察、分析、理解、陪伴媽媽,獨特的視角,使得她寫的這本書和別人不一樣。

  • 人渣文本:給「露出世代」的特急件
    By 周偉航(人渣文本)

    承認吧!這個社會太對不起年輕人!高房價、22K、無望的未來……年輕人更承擔許多不公平與偏見。放下挫折感與自我否定,丟棄安份、低調、誠樸、藏拙、謙虛……這是一本顛覆所有人生金科玉律的書。網路超紅部落客「人渣文本」給年輕人的突圍建議。年輕人,要去與這世界跌撞、去疼痛、去迷路、去流淚……《商業周刊》熱門專欄部落格主、「蘋果日報」臉書熱門粉絲團及「蘋論陣線」專欄作家、聯合報udn網路專欄作家,且與三立、Ettoday、Nownews、關鍵新聞網等十餘家網路媒體授權轉載。2013年爆紅,TVBS、中天、東森等新聞至今仍熱烈採訪。這本書只給了很粗淺的建議,你可以參考,但別當聖經。明明一畢業,年輕人要面對的就是完全被老人佔據的世界,但長輩卻頻頻以過往經驗,教育年輕人要謙虛、安份、低調、誠樸、藏拙……其實,現在早已是「露出世代」,年輕人必須抓緊時間,找出與眾不同的專長,更全面的突顯個人「不輸人」的能力,才能生存、突圍。其實,生命的答案,不在高不可攀的房價、不在22K的低薪魔咒,也不在掐住人咽喉的生活痛苦指數,答案在年輕人自己身上。不要輕信社會賢達、知名人士的人生建議、處事原則,不是他們講的不對,而是那些答案,是對他們獨有意義,不見得對你有意義。年輕人應該花時間去找自己的答案,不只是在大學裡,更該耗盡一生去尋找。因為,這堂人生探索課,父母沒教,老師沒教。但,人生總會迎面而來,你不理人生,你的人生遲早會給你迎頭痛擊。所以,你要從椅子上站起來,打開大門,走出去,去與這世界跌撞、去疼痛、去迷路、去流淚……當你在真實世界與人接觸、感受人的溫度,哪怕流汗、流血,你才能體驗自己真實的存在,你才能找到在這個世界的位置,你的人生才不會是迷糊仗。本書特色◎ 網路上超火紅,犀利針砭時事與社會現況的人渣文本,寫給年輕人的犀利人生。◎ 當代的年輕人承擔了許多不公平與偏見,甚至因此自我否定,認為自己真的很遜、很草莓、很沒競爭力,究竟在保守、充滿壓抑的社會氛圍下,年輕人如何走出自己的路?◎ 年輕人,走出去,把自己狠狠丟到世界裡,讓自己忙起來,然後你必須在心中一直追問這個問題──「對你而言,死而無憾的條件是什麼?」一直問到你掛掉。

  • 別讓負面情緒綁架你──30個覺察+8項練習,迎向自在人生
    By 胡展誥

    當生氣、忌妒、恐懼等負面情緒來襲,你總是閃躲與忽視。但你愈逃避,卻愈不安;你愈否認,卻愈痛苦……你,可以從這本書開始改變!你是否常因為陷入負面情緒漩渦中而責備自己,又因無法「馬上好起來」而充滿挫折感?其實,每一個負面情緒背後,都曾經站著一個哭泣、內心受傷的自己。面對負面情緒,最難的是「對自己誠實」:▶你的生氣,可能是出自擔心,或是由忌妒、自卑偽裝而來;▶你竭盡所能責備自己、攻擊他人,是為了安撫脆弱的自信心;▶你討厭對方,是因為你在他身上看見你不喜歡,但自己也有的某項特質;▶你覺得主管對自己有敵意,其實是將父親的權威形象「移情」到主管身上。我們習慣以逃避、否認、壓抑來面對負面情緒,但這卻讓我們離「真正的自己」愈來愈遠!在華人文化中,為了不被貼上「情緒化」、「不成熟」的標籤,我們努力控制情緒,告訴自己「我沒事」、「我會趕快好起來」,但我們只會愈煎熬,也會讓負面情緒在我們內心更壯大,就像默默餵養一隻怪獸,最後反撲我們的身、心。演講超過百場,擅長舉出貼近我們生活,且深具啟發性的真實案例,同時是風傳媒專欄作家的胡展誥心理師,他提出不深陷負面情緒無底洞的方法,不是抵抗,而是誠實地理解與接納。透過30個覺察與8項練習,去細細聆聽負面情緒背後,是不是曾有一個哭泣、受傷的自己?那麼,請給自己一份療癒内在傷口的機會,而當傷口癒合,你也會擁有更多面對人生的勇氣與力量。專文作序邱珍琬(屏東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授)海苔熊(作家)好評推薦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所長‧臨床心理師)周慕姿(心曦心理諮商所 所長)許皓宜(諮商心理師)黃之盈(諮商心理師)(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這本書非常厲害地從家族治療、認知行為、個人中心等等各種不同心理治療的角度,用淺顯易懂的文字、生動活潑的例子,帶大家一起去發現: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都忽略了情緒對我們的影響。而太快跳到理性、務實、正向思考,雖然有它的功能,但同樣有可能讓你重複活在一個困境的迴圈中,影響到自尊和人際關係。」──海苔熊(作家)

  • 覺察孩子的焦慮危機: 咬手、拔頭髮、猛眨眼……從辨識警訊開始,讓孩子學會紓解焦慮,安定成長
    By 王意中

    老愛啃指甲、考試流手汗、上學肚子痛、上臺就口吃、分離焦慮、社群憂慮、別人被罵他卻哭、分組就想逃、不斷洗手的強迫行為……{{焦慮,需要被懲罰嗎?}}→ 焦慮無法完全消失,但學會辨識、彈性思考、適切表達,大人跟孩子都一定能與焦慮和平共處。◆◆◆● 市面少見,專門解決兒童、青少年焦慮的臨床心理專書。焦慮是警訊,提醒我們:孩子內心在受苦,無法解決,需要我們更細膩去觀察、去瞭解、去協助。孩子不說,不表示沒事。● 焦慮未好好處理,將成為跟著孩子一生的噩夢!「我警告你,如果你偷書被我抓到,你就完蛋了!」書店老闆隨口一聲警告,卻在男孩心裡烙印上巨大汙點,引發害怕犯錯的無盡壓力。從此,他寫字一定要用尺才覺得工整,而寫錯字、數字有錯……任何小瑕疪都會立刻喚出創痛,爆發焦慮。但是無論再痛,他從未對大人說。那個小男孩,就是王意中心理師。他決定成為兒少心理師,正是因為傷痕累累地走過,更能體會:● 孩子內心焦慮,往往說不出口,但表現於外在行為是求救:「幫幫我!我想要擺脫痛苦!」焦慮是很常見的情緒,說來就來,無法控制,更不能說停就停。焦慮不只表現在一處,可能同時有不同狀況。壓制、懲罰和責罵無法解決焦慮,只是硬逼孩子壓抑情緒,但是焦慮的「源頭」沒有好好處理,孩子將一輩子受影響,失去自信,人際、學習與生活受挫。本書針對從幼兒到青少年的常見焦慮狀況,協助大人先冷靜自己,同時提出具體、周全的方法,陪伴孩子舒緩當下的緊繃,進而學會當焦慮來襲時,更有能力跳脫情緒困境,出聲呼救。【深呼吸,以靜心傾聽取代怒氣責罵,讓我們成為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安定力量。】◆◆◆◎ 與焦慮和平共處的五個重要提醒: ● 我們不能期待孩子遇到問題時,自己主動開口說出來。父母、老師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都要非常細膩地去瞭解孩子。 ● 你注意到了嗎?當我們說話速度變得很急、很快時,孩子的情緒也會隨之變得躁動。 ● 焦慮行為只是一種表象,就像警訊一樣在告訴我們:孩子現在有狀況了!孩子現在需要協助!不要只看到行為表象,而忽略了在這表象底下,孩子要傳達給我們的訊息。 ● 每個人的特質不盡相同,這是我們需要尊重,也必須瞭解的。我們不能以大人的立場、版本,一概認為「孩子就應該是如此」。不強迫孩子一定得如何,而是讓孩子練習「覺察」與「判斷」。 ● 讓孩子知道大人有焦慮的困擾,不是羞恥、見不得人的。當孩子發現大人願意敞開來談自己內在的焦慮,也是在告訴孩子,「情緒」是可以討論的,更是必須瞭解的。本書特色◎ 王意中心理師在自序裡真誠坦露:「我為什麼專注於兒童青少年心理諮商與治療工作?為什麼我只想要做兒童青少年的心理服務?從過往的脈絡走來,我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實在不想要又因為我們大人的粗糙,或許只是一個小小的動作、短短的一句話,造成孩子內心裡,那不可磨滅的傷害。那是永無止境糾纏的焦慮。」◎ 焦慮永遠無法消失,不可能消失,我們也沒有必要讓它消失。但是,我們可以慢慢地讓焦慮維持在一小部分,並且在日常生活當中,對我們帶來幫助。◎ 我們可以讓自己在遇上焦慮全面來襲時,依然有足夠的心力,逐一去面對與因應,而適時地化解當下的焦慮情緒。讓大人與孩子找到彼此都自在、舒緩,與焦慮和平相處的默契。

  • 李崇建談冰山之渴望: 幸福的奧義(上下冊不分售)
    By 李崇建

    沒有人想沉淪,再乖張的孩子、再難搞的大人,心裡仍渴望愛、渴望接納與有價值……▍李崇建首次深度剖析個人成長歷程+對話實例 ▍▍在薩提爾中,當一個人能與自己的「渴望」連結,▍也就是擁有愛、自由、接納、價值與意義時,就能活出幸福感。但當以下情形發生,媽媽好難搞……少年坐在三樓陽台,只要雙腳再往前一點,就會結束生命……在外地讀高中的青少年,四個月沒回家,且音訊全無……面對晚歸又愛打線上遊戲的老公,太太憤怒不己……與媽媽鬧翻,離家出走的少女夜裡打電話給崇建……拒學的14歲男孩,把自己鎖在房裡,一被叫喚,孩子就回:「滾!」該如何喚回「渴望」?▍每個人終其一生都想活出幸福感,但該怎麼做?▍關於活出生命的幸福與意義,最能助人也自助的一本書。 鑽研薩提爾模式超過二十年的李崇建,在本書更深、也更廣地討論冰山理論中的「渴望」層次。上冊中,主要以其個人生命故事深入探討童年時母親離家對自身的影響,幫助讀者探索內在、連結渴望;下冊則以其過往在工作坊、晤談中的對話作為實例,詳加解說如何應用冰山理論,助人連結渴望。我們那麼容易惱怒,且受制於冰山上層的行為,卻忽略了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渴求著愛、自由、接納、價值與意義,而那正是可以讓我們活出幸福與意義,並不斷成長的人生關鍵密碼。▍當你無法與自己的「渴望」連結,如何自助?已長大成人的你,可能心裡仍住著一個童年哭泣的孩子。你需要去探索童年時內在的冰山,去「體驗」當年的傷心、痛苦或憤怒,並將情緒釋放。也請別苛責自己,以往你隔絕情緒,僅是你的生存策略。但隔絕了傷心、痛苦或憤怒,你也將愛、喜悅與幸福阻絕在外,而此刻,你可以將自己縫補回來。▍當他人無法與自己的「渴望」連結,你如何助人?你可以以好奇關心對方,藉由對話,傾聽並理解,向對方表達欣賞與愛,也讓對方覺得被接納與有價值。但你的表達沒有目的,更不是為了期待對方聽話或改變。你關心與疼惜的是眼前對愛深深匱乏的人。當對方的內在開始流動,體驗了價值與愛,你們彼此連結,對方也會獲得更多生命力。【特別收錄】18位「薩提爾學習者」跨領域動人專文分享本書特色◎ 李崇建接觸薩提爾超過20年,薩提爾改變了他,也改變了他和家人的關係,他因此持續推廣薩提爾,期待更多人受益,此書是他多年推廣薩提爾的集大成。◎ 特別收錄18位「薩提爾學習者」跨領域的專文分享,那是學習薩提爾的學員們來自心底深處的感受,多篇令人感動不已。例子一:在那樣的一個時刻,除了我媽的聲音,周遭如此的寧靜,我的內在也出奇寧靜。在這份寧靜中,我看見一個念頭:眼前的這個女人,大概是世界上最愛我的人了。若是她不愛我,不會始終如此嘮叨。在說了數百次之後,她仍從未放棄。即使我一次又一次,以行動告訴她,我永遠不會是「她期待的那個樣子」,她仍從未放棄,想要我成為她心目中的樣子。在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我有能力拒絕她,也有能力去愛「這樣的她」。我不需要跟從前一樣,用發脾氣的方式,去表達我自己。如果我已經明白了,並且接觸了自己的力量,我便不用對她生氣。我也可以讓她知道,我心裡的所思所想。例子二:若是早個幾年,我肯定破口大吼:「哭什麼哭?不會就要多練習,有什麼好哭的?」這幾年,我學習了薩提爾模式,但是持續的學習,並未讓我變成一個不生氣的人,但是累積的覺察力,讓我在情緒升起時,還有念頭出現時,我能馬上辨認出來,不再被無意識掌控我。看著孩子的眼淚,看著自己的情緒,一些畫面在腦海浮現:一個無助的男孩,因為成績很糟糕,好多人對他指責,將生氣發洩在他身上,那些人是父親、母親,還有他的老師。「你有沒有在認真啊?」「花錢讓你去補習,你考這是什麼成績?」「你會不會想啊?」「你沒希望了!」……大量指責的話語,好多冷漠、鄙視的神情,對著無助的男孩。那個無助的男孩,正是小時候的我。名人推薦畢柳鶯(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退休教授)張輝誠(學思達教育基金會創辦人、普林思頓中小學教學總監)__專文作序李境展(新加坡商鈦坦科技總經理)腦闆 李昆霖(佐見啦生技公司董事長)林辰唏(演員)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溫美玉(溫老師備課Party創始人)蔡淇華(作家、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澤爸 魏瑋志(親職教育講師)__33位「薩提爾見證者」好評推薦各方好評◎ 畢柳鶯(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退休教授)本書引用了許多對話的例子,來解釋如何用對話探索自己以及他人內在的期待與渴望,進而改善冰山水面上外顯的人際問題與衝突,並且穿插著理論與說明,幫助讀者了解其運用的脈絡。鄭重地向您推薦這本探索自己的內在、改善人際關係,進而增進全家人身心靈健康的寶典。◎ 張輝誠(學思達教育基金會創辦人、普林思頓中小學教學總監)此書之可貴,就在於崇建把幾十個工作坊、幾千個晤談案例的精華,再加上自己生命經驗的例證,以冰山為主體,詳加解說「渴望與自我」,非常深刻且精采。◎ 丁敘辰(沐洋心理學院創辦人)從小確診過動症的我,與它對抗二十多年,一直到接觸崇建老師之後,才從薩提爾與冰山脈絡,接納自己與愛自己,看到過動症所帶給我的天賦。從老師的書中可以學習到如何與孩子建立連結,同時從文字中也療癒了曾經也是孩子的自己,十分推薦崇建老師的書!◎ 方華玲(Shirley Fan)(溫哥華Major Space創辦人)了解自己,從進入冰山開始。接觸冰山理論,源於想知道「我是誰?」。對於我來說,水面部分的冰山好理解,但水下面的冰山太複雜,我學得雲裡霧裡的,不得要領。直到我看了阿建老師的《薩提爾的對話練習》,通俗易懂,深入淺出的示範,讓我撥開雲霧,茅塞頓開。阿建老師的新書《李崇建談冰山之渴望──幸福的奧義》,相信會讓渴望幸福的人夢想成真。◎ 田園(新加坡三度成長對話帶領者、新加坡前教育部華文教師)看崇建老師的《李崇建談冰山之渴望──幸福的奧義》,我想起參與老師的工作坊時,自己的頓悟和豁然開朗,如一股清涼的風,穿透自己的身體,領悟了對話的方向。我曾在新加坡工作坊問崇建老師:「我怎麼知道我的對話是完整的?」崇建老師說:「當對話連接到對方的渴望,這就是一個完整的冰山對話。」這本書,就是幫助我們讓對話推向完整,更仔細、更清晰地解釋與呈現。◎ 任珊(大山)(重慶和悅小屋家庭教育與心理諮詢中心負責人)我在崇建老師的工作坊中,對「以人為本」真正有了深刻的體驗與理解。老師在人的內在冰山與歷程中,好奇的對話令人讚嘆!本書則聚焦於冰山之渴望,更深入而細膩地,帶領我們更好地獲得幸福感,並能自助助人。 ◎ 吳麗華(Linda)[美國PCE(Parents and Children Education Club)副會長]我來自紐約,有兩個孩子。老大有亞斯伯格症,內向而敏感,不善交流。之前學過不少子女教育的書,但是一直就是在他外面打轉,走不進他的心。接觸崇建老師的課以後,慢慢看到孩子孤僻怪誕的行為下面,是一顆豐富而敏感的心。雖然無法很快走近,我開始模仿崇建老師給孩子寫信,至今已近一年。信中表達我們對他的關懷與愛;他和我們一起做各種飯菜,我們多麼開心;他教我們玩遊戲,不嫌棄我們的笨拙,多麼有耐心;他去參加為窮人做飯的活動,早上六點就起來煎餃子,多麼有愛心。慢慢地,孩子愈來愈敞開。這也讓我深深看到連結渴望之後,生命慢慢綻放的力量。◎ 肖琳(南加大神經科學系博士、多倫多大學生物系行政助理、加拿大經典文化教育基金會理事)認識崇建老師,是在TED上的演講,後來上崇建老師的線上課,理解幸福圓滿的狀態,即是連結渴望層次,感受宇宙萬物渾然一體,充滿源源不竭愛的能量,以及生命力的狀態。本書就是專門講渴望層次,相信可以幫助人,無論是個人的成長,還是各種關係的連結。◎ 李境展(新加坡商鈦坦科技總經理)我在崇建老師的工作坊中,對「以人為本」真正有了深刻的體驗與理解。老師在人的內在冰山與歷程中,好奇的對話令人讚嘆!本書則聚焦於冰山之渴望,更深入而細膩地,帶領我們更好地獲得幸福感,並能自助助人。◎ 李詩琪(藝樹村人本幼兒學園園長、藝樹村生活學習空間執行長)二○一五年開始在柔佛巴魯承辦阿建老師的「冰山工作坊」,在辦理工作坊的同時,一邊反覆聽老師分享「薩提爾」。這幾年的學習,最大的收穫就是,逐漸有了「自我覺察」的能力。情緒出現時,若有一分「覺察」,就能更好地將自己的心安頓好,再繼續處理事情,讓我在教養和教育工作的路上,能和孩子有更好的連結,也更懂得如何陪伴成長中的孩子。這本書除了覺察,也深化了人的渴望連結,對於遠在柔佛巴魯的朋友們來說,這像是一個「充電飽」(行動電源),大家像是充飽了電力,帶著老師給予的溫暖、能量和愛,繼續向前行!◎ 李昆霖(腦闆)(佐見啦生技公司董事長)因為資訊透明流通,現在的時代,當父母不容易。一個不小心用了說教的方式,就會讓小孩躲在網路社群中跟同溫層取暖,以逃避父母。我們都會用舊有父母的教育方式,來教育自己的下一代,因為那是我們從小到大成長的模式,是我們唯一可以學習的借鏡。我很幸運接觸了李崇建老師的工作坊,他讓我發現,原來親子之間的溝通方式有新的可能。我媽從小教我的是,在學校如果被欺負、被打了,就一定要打回去,而且絕對不能打輸,打輸了就不准回家。於是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被灌輸不准認輸的思想,如果要打架就一定要打贏。這樣雖能培養起所謂社會讚賞的「堅毅」的美德,但同時也讓我心中底層充滿了憎恨易怒的習性,日後要花很多心力才能淨化這股暴戾之氣。如今,我成了父親,希望能用更有愛的方式教育我的小孩,去克服在學校被霸凌的困境。從崇建老師身上我真的學到了許多,這本書有大量的對話範例讓我看了拍案叫好,我都有應用在跟兒女的對話,也因此跟孩子們的感情更好了。甚至,因為崇建老師的影響,讓我反思在親子關係中是否能做得更好,於是我在去年底停止工作四十天,也讓兒子停課四十天,我們父子二人展開了四十天徒步環島之旅。那真是一趟永生難忘的父子之旅,我讓兒子感受到來自父親的愛,讓他覺得自己是值得被愛、是有價值的。他回到學校後,功課突飛猛進,專注力變好,變得對自己更有自信,真是不可思議的轉變。就像崇建老師在書中說的,自我價值被肯定後,只要他想要,自然會取得成功。我很慶幸自己因為受到崇建老師的影響,提醒自己專注活在當下、跟孩子們連結,讓我的孩子們可以有一個被愛的童年,讓他們能在日後好好地成長為可以自我肯定的大人。這世界不缺乏道理,也不缺乏知識,而是缺乏如何跟自己連結的方法。要先學會了解自己的冰山,先照顧好自己,才能照顧好他人。這是一本教你如何關懷人,讓人變得更好的書,我從中獲益良多,希望你也可以。◎ 沈邵蘭(六月初一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經由崇建習得薩提爾六年,影響最深為覺察,以及一致性的溝通。人與人的情緒往往各自闡述,無法交流底層的渴望,導致心靈受苦。若不能覺察自己與他人的情緒,便容易產生溝通障礙。若能透過薩提爾體會美好的情感交流,更能展現真實的自己,便能得到幸福。◎ 林敏祺(馬來西亞薩提爾全人發展協會主席暨全體同仁)阿建老師於二○一五年第一次來馬來西亞的薩提爾協會帶課,一直到今天,帶給我們最大的感動,是他活出愛人愛己的渴望。老師以一致性的溝通啟動我們對自己的覺知,連結彼此愛的能量,為全馬各地在親子教養與自我成長道路上的人們,點燃了一盞導航燈。◎ 林瓊蘭(馬來西亞耕讀軒創辦人)崇建曾為耕讀軒開幕,進行耕讀軒第一場演講,那是特別的經驗。崇建來馬來西亞時摔斷腿,我未能及時接到來電,他忍著劇痛上飛機赴約,完成一星期的行程。回想當時整個過程,講台上他談笑風生,看不出大腿骨裂了。許多參與的學員,不但對崇建老師好奇,也對他推廣的薩提爾模式好奇:是什麼能為人帶來這麼大的生命力?我想,崇建已將薩提爾模式內化至生命深處。這書談的是內在渴望,相信會帶給很多人啟發,並且受用無窮。◎ 林裕丞(台灣敏捷協會創會理事長、《敏捷管理生存指南》作者)不把情緒帶入工作,是專業的表現。這是我多年前的信念,彷彿專業就要像是理智的機器人。數年前我遇到了敏捷管理,才開始接納情緒的存在,但遇到激烈的哭泣和暴怒時,我除了靜靜地陪伴,沒有其他的辦法。有幸參與阿建老師的工作坊,學習到可以用好奇提問、切入感受、探索冰山等等的方法,讓情緒能量得以流動,也讓我自己在工作上感覺更像一個完整的人,不再是冷冰冰的機器。閱讀《李崇建談冰山之渴望》就像是重溫工作坊中溫暖的體驗,我特別喜歡「經由表達,連結彼此的渴望」一章中的對話案例,阿建老師不但完整地列出對話內容,也說明當時的心路歷程,值得慢慢品味。推薦《李崇建談冰山之渴望》給所有充滿愛、感受愛、帶來愛給周遭的朋友。◎ 林學晴(台北高等行政法院法官、前台中地方法院少年法庭法官)法律人給人愛講道理的印象,超理智的應對看似能解決事情,卻往往忽略他人、忽略自己,最後流於在情境中爭辯說理。因緣際會跟著崇建老師學習對話與溝通,看見人的行為在冰山深層的脈絡,透過調整應對姿態的對話模式,連結了自己的內在,也連結了他人的價值與渴望,讓我在工作上因為豐富的眼光而靠近了年輕徬徨的非行少年,與家人的關係也因為一致性的表達而變得更和諧無礙。本書集結了助人成長與幸福的關鍵,以及許多學習者的轉變,邀請您與我一起看見。◎...

  • 給長耳兔的36封信:成長進行式
    By 文/李崇建、圖/辜筱茜

    你笑我和你們不一樣,我卻覺得你們都一樣!跟著長耳兔的腳步,我們擁有走入孩子心裡的36種方法!小野(華視總經理)、李家同(暨南大學教授)、盧蘇偉(板橋地方法院少年保護官)好評推薦!(依姓名筆劃順序排列)有一隻長耳兔,他的耳朵不斷變長。他開始被同伴認為不吉祥,他苦惱極了。有一天,一個女孩請他到珠寶店裡工作,他才發現原來自己的長耳朵潛藏獨特的祕密……在成長的路上,我們也曾經像長耳兔一樣,為著自己與他人的不一樣,為課業、為與父母的關係、為死黨、為青澀的戀情深深煩惱著。曾任教於體制外的全人中學多年,並將其對教育的思考化為《沒有圍牆的學校》與《移動的學校》引起廣大回響的李崇建,這一次以幽默、輕鬆又寓意良深的故事,為成長中的孩子提供關於生命的分享與解答。飽滿的情感、感同身受的同理心、尊重以及放下身段的傾聽,這些特質凝聚成一股強大的認同與陪伴的力量。當李崇建以一個又一個故事化解長耳兔的憂慮時,孩子的心也在一個又一個充滿溫暖與支持的氣氛中被撫慰了。除了教育上的專業,我們相信這份特質是陪伴孩子成長最重要的,一如書裡的阿建老師,他總對長耳兔說:「關於人生,我也許沒有最好、最正確的答案。但是,我多麼願意與你聊聊,在你有任何問題或困惑的時候。」本書特色◎ 小野、李家同、盧蘇偉重量推薦!◎ 資深教育工作者老鬍子書名頁題字,意義非凡!◎ 繼《沒有圍牆的學校─體制外的學習天空》及《移動的學校─體制外的學習天空》後的力作!◎ 透過寫給長耳兔的書信方式,既獨特又有趣!◎ 繪圖搶眼,想像力十足!

  • 火來了,快跑
    By 大師兄

    「接體員」大師兄,火葬場報到!一人答「有」,萬人嗚喔!【千度高溫火化爐的後台世界】透過小小的檢視孔看出去,又一具棺木緩緩進爐來。當火噴出,我靜靜地看著火苗越來越大,「如果還能再看這人世最後一眼,你希望見到誰呢?」我暗問。棺木破開,一雙將要熔化的眼睛,死死盯著我……【撿骨】女子的骨灰中,竟然有個燒不化的衣架。莫非是家屬希望她下輩子,可以「依」她的意願而「嫁」?【裝罐】兩位家屬互不搭理的叫「摩西分海」;三兄弟現場打起架來的叫「三國鼎立」。那母親走了,兒女一人準備了一個骨灰罐,要「一人分一半的媽媽」,叫什麼?【包罐】聽說我想找東西練包罐,每個學長都問我:「你家沒罐子嗎?」我大吃一驚。原來大家的家裡都有骨灰罐,只有我沒有?熱愛接大體、守冰庫的大師兄,來到了攝氏一千度高溫的火葬場。從零下十度C的冰庫轉行燒烤,一下子真不習慣。但轉念一想,工作內容沒有辦法選擇,工作態度卻可以自己決定。「我一定要當一個快樂的火葬場人員!」在後台得同時顧許多具火化爐,待冷卻後撿骨、裝罐和封罐,然後進爐掃灰。三十多年來頭一遭,他在頸子貼上痠痛藥布。可是身為客家人,大師兄有「硬頸精神」──脖子上站再多的人,他也挺得住! 本書特色:◎ 睽違近兩年,大師兄熱燙動人新作:攝氏一千度高溫的火化爐,不為人知的「後台」世界。◎ 棺材當成了畢業紀念冊,寫滿祝福?撿骨也可以夾哪裡、補哪裡?裝骨灰罐要先放骨盆,「坐在裡面」才不會累?原以為當接體員什麼沒見過……到這裡才知道,火葬場技工是真金不怕火煉呀。◎(摘自〈一人一半〉)裝罐時,如果骨頭比較滿,我們會用小棍子稍微擠壓一下,讓骨頭都能順利地被放入罐內。我正在這麼做時,角落的女子突然說:「他說痛。」我:「啊?」女子:「我哥說他痛。」我:「你哥在哪裡呢?」女子:「我哥就是你正在裝的那個。他在我旁邊,告訴我他很痛。師父,您可以小力一點嗎?」……我放輕了動作。名人推薦:◎ 【一路好走推薦】(依姓名筆劃順序排列)NeKo嗚喵(說書YouTuber)「小冬瓜」郭憲鴻(冬瓜禮儀有限公司/單程旅行社社長)林立書(導演)范逸臣(「你好,我是接體員」音樂劇飾大師兄)曾煥棠(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教授)鄭弘儀(主持人)謝念祖(「全民大劇團」團長)

  • 愛情創傷來自童年創傷: 走出受害者、拯救者、加害者的陰影與複製
    By 黃惠萱

    妳父母對待妳的方式,決定妳在愛情、婚姻裡的面貌與位置。資深臨床心理師提出最實用的「自我調整基本功」與「關係藍圖」,讓妳不再落入悲劇循環。12種病態情人──這不只是她們的故事,也是我們的真實經歷。憤怒情人:常化身為失控、狂怒的綠巨人控制情人:讓人感到窒息、想逃的愛媽寶情人:她總是照顧他,他何時才會長大? 競爭情人:競爭是為了證明自己值得被愛綠葉情人:她喜歡,也擅長幫助和「成全」別人冰箱情人:她從小就習慣一個人依賴情人:若結婚,她要媽媽與她一起住無實情人:因他有個「不能輸的父親」雙面情人:不能被知曉的性愛成癮點心情人:男友只能在星期三與她約會人魚情人:有愛無性,不可以嗎?花心情人:只是在感情池塘多養幾條魚……【特別企劃】關係角色自我檢核表──妳是受害者、拯救者、加害者、局外人角色嗎?如何調整與自我療癒?▌她戴墨鏡,身上傷痕累累。她不懂為什麼她的愛情和家庭一樣,都以憤怒、威脅、暴力對待她。→她是被家人嚴苛對待的「受害者」,原本期待男友可以成為自己的「拯救者」,但他後來卻成了對自己暴力相向的「加害者」。▌她戀上媽寶情人。她不斷照顧男友,男友何時才會長大?→她是期待被照顧的「受害者」,以為自己樂觀耀眼的男友可以成為「拯救者」。沒想到長久相處,自己成了男友的「拯救者」。▌若結婚,她要孤單的媽媽一起住,但男友抓狂,不想過買一送一的婚姻生活。→她是媽媽的「拯救者」,不可以為了男友拋下母親,母女緊密連結的結果,本該親密的男友成了母女關係的「加害者」。女孩們,從停止威脅自己的內在語言開始,逐步改變:‧清理生命中的黑暗史,「重新解讀關鍵經驗」‧回溯愛情史,對照原生家庭互動,找出規律‧增進自我觀察,練習「平衡」且「全面」地認識自己‧練習對他人和對自己說「不」‧在與他人的互動中,練習「停止」回應(「讓我想一想」不等於「拒絕」)‧減輕「權威」與「自我中心」濾鏡‧練習用「新的方式」說話:用說話劃出界線,說出自己真正的心意‧讓「新回應」幫你擺脫受害者角色‧放下拯救者角色,讓彼此都做自己童年的傷,我們太過熟悉、太早吸收進我們的呼息與血液裡,甚至那可能是我們唯一知曉的親密互動方式,以至於我們誤以為那是愛,又或我們總試圖在彌補童年時的匱乏,誤認為那些匱乏,可以在伴侶身上獲得,但這卻反而讓我們更容易戀上病態情人。經營愛情團體及講座多年的黃惠萱心理師,想告訴女孩們:療癒之路是接納心裡自小被忽略的童年時的自己,而除了專業又溫柔的「自我調整基本功」,她也提出實用的「關係藍圖」,其中的「停止回應」及用「新方式說話」,對於想擺脫愛情桎梏與泥沼,找回自知、自尊、自愛的妳,更有無限助益。本書特色:◎本書作者黃惠萱臨床心理師與王映淳心理師帶了數年的愛情團體,之後在心馥學堂開辦愛情講座,本書即是愛情團體和講座的延伸,案例完整,內容豐富且專業。◎【特別企劃】關係角色自我檢核表──經由簡單測驗,讀者可以得知自己在關係裡,是屬於受害者、加害者、拯救者、局外人,會面臨什麼困境,又該如何調整。◎在輯一「12種病態情人──這是她們的故事,也是妳的故事」,12則真實愛情故事,文末都有「心理師的剖析」及「心理師給親愛的女孩」的專業建議。◎SKimmy 你的網路閨蜜(YouTuber & 作家)、瑪那熊(諮商心理師、約會教練、關係經營講師)撰推薦序王俸鋼(彰化基督教醫院司法精神醫學中心主任)、文森說書(YouTuber)、吳姵瑩(愛心理諮商所所長)、洪仲清(臨床心理師)、鄭俊德(閱讀人)超有感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SKimmy 你的網路閨蜜(YouTuber & 作家):「我真的累死了、受夠了,壓根不想再玩這種爛遊戲了欸。我到底該怎麼做,才能談到一段正常、健康、幸福、滿意的感情?」我跟書裡的苦主們一樣,都曾苦苦思索這個問題,最終我們都找上了像黃惠萱這樣的臨床心理師,走上一條「自我認識」以及「自我接納」的道路。◎瑪那熊(諮商心理師、約會教練、關係經營講師):我們總急著想知道如何與伴侶「溝通」,該「說些什麼」,能讓關係更好。但本書教我們的是「暫停」的好處與妙用。透過「請讓我先想一下」金句,讓雙方有機會跳脫出原本習以為常的惡性互動,製造出重要的突破口。接著,再運用本書介紹的「觀察」與「表達」技巧來劃出界線,達到有效溝通的目標。◎本書動人的療癒金句:▲我們長大後挑選的對象,會大幅度受到原生家庭的親密模式影響。▲為了被認同,在各個角色上都過度付出,不自覺地和手足、同事、朋友,甚至和另一半競爭,其實都是為了證明自己值得被愛。▲妳總是尋找有互補特質的人談戀愛嗎?妳是不是躲在情人背後,逃避著某項個人議題呢?反思一下,自己的人生功課,不能靠愛情偷懶,否則你的愛情很可能會不斷複製原生家庭的老劇本。▲當我們對自己沒有信心,同時也對兩人關係沒有安全感,就會發展出一些人際策略,企圖控制對方。有時候是自主的,但更多時候,我們只是照著原生家庭的人際模式,不自覺地用習慣的方法來獲得愛與安全感。▲要記得,戀人或伴侶描述的事情是來自於他自己的角度。他的觀點和情緒可能和妳不同,妳可以被對方感動而選擇做出改變,但妳不需要為對方的情緒感到愧疚,因而做出妥協。因為失去或放棄妳自己,並不會換來對方的心靈成長。▲對那些妳深愛或關心的人,妳不忍心說「不」。妳讓他們越界,幫他們承擔了責任。他們的問題讓妳焦急、掛心,你自己無法解決,但不解決問題就輾轉難眠。正因為這些問題不屬於妳,這些事情不在妳的責任範圍,所以妳無計可施,只能內心承受煎熬。與其繼續在別人的問題與責任上打轉,不如放手,讓彼此成長。我們只有在為自己的困難煩惱的時候,才願意為自己努力,進而有了改變現狀的動機。人生是一趟無法假手他人的旅程,妳跟妳愛的人都必須練習只為自己負責。▲如果妳剛從一段被欺騙的關係裡清醒,如實地接納自己是最重要的一步。接納自己曾經愛過、接納自己沒看見某些事實、接納自己因惡人而受傷,不要把被辜負、受傷的自己丟下。承認那些令人難受、難堪的過往,好好療傷。也許有機會,妳會發現心裡還有更多被排斥在外的自我,需要妳真誠擁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