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s from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聯合電子出版有限公司(代理)

  • 由電線車說起:駛過百年的軌跡
    By John Prentice, 謝耀漢

    電車是香港極具標誌的特色之一,每當搭上電車,沿途港島風光在眼前一一流轉。本書作者是電車愛好者,也是收藏家,他們在書中鉅細無遺地梳理、挖掘超過百年的電車歷史,除了透過文字記錄,本書還附上逾五百張珍貴的圖片。翻開本書有如翻開一座電車博物館,上篇見證電車發展源流的基礎,下篇則具系統性地整理如電車票、電車站、電車款式等重要的發展細節。本書的兩位作者謝耀漢(Joseph、John Prentice)曾於2017年合著過一本Hong Kong Tramways,如今推出中文版《由電線車說起——駛過百年的軌跡》,將斷代的百年電車歷史重新拼合,二人融合彼此對電車的熱情、豐富知識經驗,與讀者在書中一同領略電車的趣味與意義。 目錄 序言一            Cyril Aubin 序言二            John R. Prentice 序言三            Tim Runnacles 自序 上篇:電車百年源流史 Chapter 1由電線車說起 1.1 興建香港電車的建議/1881-1901...

  • 香港城市掠影
    By 馮邦彥

    香港作為貫通中西的國際商業大都會,由城市面貌、文化色彩以至商業都會的風采均多姿多樣。本書由此三方面切入,勾勒這個被譽為「東方之珠」的城市掠影。 全書分三篇。上篇「城市風貌」,由香港開埠初期港島北岸的「維多利亞城」起步,說到新市鎮發展、公屋建設、市區重建,乃至都會區的規劃發展,從各區演變概述這座國際大都會的發展。中篇「文化色彩」,從風水、影視、流行樂壇、賽馬、傳媒、武俠小說等方面,介紹香港在文化領域的獨特性和成就。下篇「商業都會」,則從貿易洋行、海港碼頭、航空、股市、交通運輸、電力供應等方面,圖文並茂講述香港城市變遷。

  • 守正之中開新局:「一國兩制」在香港的適應性變革
    By 香港大學中國制度研究中心

    本書全面回顧中共十八大以來「一國兩制」方針在香港的適應性變革及發展,結合分析新時代「一國兩制」方針在香港新實踐的演進脈絡,進一步總結中央人民政府對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制發展的原則立場,同時就香港特區政府的政治委任制度、公務員制度和青年政策等若干重要問題進行具體分析並提出改革建議,旨在為推動香港特別行政區治理效能的繼續改善、切實服務香港「一國兩制」實踐行穩致遠,及實現香港良政善治新局面,提供學術與政策層面的深入思考。

  • 你所不知的香港建築故事
    By 馮永基

    此書收錄逾七十位香港建築師的作品,附大量精彩照片,透過訪談,分享這些建築師的設計理念到人生經歷,以感性的文字訴說藏於城市一隅「你所不知的香港建築故事」。全書按地區分為七章,每章附詳細導讀,幫助讀者了解各區不同建築的巧思和美學。讀者隨文字遊走,可從建築、藝術及生活中,領悟「縱非主流,無阻細水長流」的涵義。 目錄 序 港島北 導讀 TUVE Hotel | 如果可以低調,還何需高調? H Queen's | 大千世界會向你走來 ACTS Rednaxela 服務式公寓 | 浪遊者之歌 油街二期.綠在東區 | 城市喘息地 星街改造...

  • 中日字詞趣談
    By 陳志誠

    「駅」是中文? 「呎」是日文? 「床屋」不賣床? 「手紙」非廁紙? 日本使用漢字久矣,從漢字運用的角度來說,中日各有不同甚至相互借鏡,可資研究的範圍甚為寬廣,值得探討的課題也極多。這本小書,僅就中日一些慣常習見的字詞為例,談談彼此運用上的異同,以引起讀者的注意和興趣。

  • 城市如何文化
    By 茹國烈

    城市是什麼? 文化是什麼? 城市如何文化? 本書探討城市文化,提出「文化系統」、「文化指數」、「文化地圖」及「文化空間」等概念,解構城市文化的各種要素。作者選取了十四個著名城市,深度考察它們怎樣成為獨特的文化都市。最後,作者走訪香港各區,探索各自的文化特質,對香港未來的城市文化發展規劃提出建議。香港如何「文化」?讀者可以透過本書,與作者共同思考未來香港的城市文化發展。 目錄 專家推介 霍啟剛序 導論:超級文化機器 文化是甚麼? 文化是BEAM 文化是一鍋湯 四種影響文化的環境 文化輸入和輸出 傳統文化 文化空間 機構文化 ...

  • 鐘樓憶舊 : 中電總部雜記

    本書述說中電位於亞皆老街147號的前總部於1940年至2012年間的故事。除追溯建築物的起源和發展,也敘述周遭環境隨時代變遷而出現的變化及當中的軼事,這些塵封片段的內容有喜有悲,或事關重大,或無足輕重,雖然都只是社會面貌的一麟半爪,但拼湊起來,仍能勾畫出歷史的輪廓,有助我們了解時代的背景和社會的發展軌跡。 目錄 序言 Foreword 資料來源 A Note on Sources 編寫說明 A Note on Style 引言 Introduction 時代見證 A Testimony of Time 細說從頭 Where...

  • 習近平講黨史故事

    歷史是宏大的,又是具體的。黨史如何既寫大事件、大人物,又寫具體故事、寫普通黨員、寫人民羣眾,歷來是黨史編寫工作中十分重要而又不易做到的事情。本書按照中國共產黨百年奮鬥的歷史邏輯,以具體故事的形式,將不同歷史時期一個個鮮活生動的黨史事件、黨史人物聯繫起來,形成體系。 目錄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 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 後記

  • 世界級經濟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研究
    By 陳廣漢, 李小瑛

    本書係中國科學院學部諮詢評議項目“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世界級經濟區研究”的研究成果,立足粵港澳大灣區體制、産業和城市發展的實際,從支撑國際灣區、世界級城市群和典型的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因素和視角出發,從經濟一體化(市場一體化和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高質量發展(現代産業體系與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高水平開放(“一帶一路”和“雙循環”新格局建設)分析和研究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灣區的使命和任務。

  • 現代中國的序幕:從一戰走向五四
    By 王立本, 余浩然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與五四運動,已逾一世紀。這一百年來,中國歷經了革命與戰亂,內憂與外患,與此同時,也逐漸在蛻變中茁壯成長,並最終摸索出自己的道路,在廿一世紀昂首闊步,邁向復興之路。但是,百年前的這場世界大戰中,中國的角色和定位,以及當時牽動到國內的各種社會運動,乃至後來發展出的思想啟蒙與人民整體覺醒,尋求民族自救的新道路,當中的脈絡和軌跡值得今人重塑、推敲和研究。今天,該追尋與呈現屬於中國人自身角度,來詮釋第一次世界大戰史,且採用有力的實證與檔案資料,還原這段史實,一方面為了填補空白,另方面且爭取對話。本書希望展現與過去史學論述較為不同的觀點,不單單拘泥於文字,而是盡量以圖文對讀與老百姓的故事來作為表述的方式。事實上,已有大量影像、檔案文獻、文物等留存或刊行,可作為論述現代史的佐證。我們希望在討論中國的一戰史的時候,能臚列這些彌足珍貴的實物,豐富這些屬於中國人的故事,讓時代感與視覺性同樣地在本書中能展現出來 目錄 序一 / 劉智鵬 iv 序二 / 吳啟訥 vi 序三 / 吳昆財 viii 自序 xiii 第一篇 戰爭的爆發 ...

  • 香港中式建築上的吉祥圖案
    By 蘇萬興

    中式建築上的吉祥圖案,飽含華人對生活的寓意與追求。港九新界保留了不少充滿歷史價值的傳統民居、書室、祠堂甚或廟宇,而屋樑上雕刻的龍、鳳、獅子、麒麟等,均隱藏了微妙的民間信仰。建築物得以保留和傳承下來,屋瓦上的吉祥圖案也成為了中國民間傳統藝術不可不認識的部分。翻開本書,閱讀民間信仰的同時,也在閱讀中式建築之美。本書介紹的吉祥圖案來自不同物料構成,如灰雕、木雕、石雕、書畫等,集合了各種優美的構圖造型,傳遞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本書作者蘇萬興多年來親身搜集遍佈於全港各處的吉祥圖案,將圖片梳理成合共十章,分別是花草植物、瑞獸仙禽、器物符號、功名利祿、教化、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夫妻和睦、長壽隱逸和瓦脊上的戲曲,每一種吉祥圖案,均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帶領讀者細味中式建築的優雅與特色。

  • 史思之間:近代中國的思想文化轉型論集(平裝)
    By 李學勤

    本書是學者郭國燦的一部近代思想史和學術隨筆作品的結集,收錄了作者多年來的研究成果,主要內容包括:嚴復思想與近代中國文化轉型;尚力思潮與近代感性重建;歷史哲學特別是歷史認識論的重新思考;中國近代史的重大事件與人物思想論述;近代中國思想文化史研究札記;孫中山的建國綱領;近代思想文化的深層探索;夢到徽州等,全書內容豐富,深入淺出,許多論述閃爍着發人深省的思想火花,對嚴復思想的定位與剖析更具開拓性,堪稱為一部優秀的力作。

  • 憲法、香港基本法與香港國安法十講
    By 陳弘毅, 韓大元, 楊曉楠

    本書由十一位法學界知名專家學者共同撰寫。內容涵蓋中國憲法、香港基本法和香港國安法的立法背景、演變歷程、相互關係和主要法條及應用,兼論在此法律框架之下,中央與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關係、香港的政治體制和選舉制度等等,是一本面向社會大眾系統而精準地傳達中國憲法、香港基本法和香港國安法的基本精神、法律條文的普及讀本,亦適合法律、學術、實務界人士參考使用,用以獲取相關資訊,加深對一國兩制的憲制和法律秩序的理解。

  • 椅子戲 CHARIPLAY
    By 劉小康

    ... 力量大」海報(2002) , 2002 年社會各種政治議題的爭拗不斷湧現,但主要是因為在政權交替後,社會對制度和文化的理解和期望存在不少分歧,設計宣傳單張。馬家輝邀請我以團結 ... 團結,早日解決爭拗,在中國傳統社會。除了回應現實政治的需要,中國人凡事追求團圓美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