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s from 時報文化出版

  • 擁抱自己的力量: 圓形思考的人生整理術
    By Damrong Pinkoon

    沒有一個人是永遠的壞人, 沒有一件事會永遠糟糕透頂, 沒有一個生命會絲毫不被珍惜, 沒有一段關係會永遠走不出來。 別再鑽牛角尖,別再故步自封, 華麗轉身,從擁抱自己開始。 本書揭露地球是一個共生的環境,而萬事萬物的生存與發展都有其依順的潛規則與因果論,如果人類生而擁有這得天獨厚、獨一無二的睿智大腦,就應該以這天賦為地球萬物創造更多的善念回饋、思考更深層的善行義舉。你所付出的,終究會回到你身上,你所失去的,也終會在他處得到增長。同理,若一直抱持負面思想,抱怨、愁苦總是盤據在你的思維裡,那你不僅失去了快樂的權力,也讓事情永遠不斷停留在負面的循環;而若你願意改變、只要稍微使力,循環就會有所不同,人生境遇也會明朗許多。 #為什麼地球是圓的? 因為每個人的旅程,有的時候是一條直線,有的時候是一條曲線。 而大部分的時候,我們必須要轉個彎、改變方向, 調整我們的生活去適應生活中的新方向。 #為什麼地球是圓的? 因為圓為我們開啟新的機會。 對於是否應該繼續走下去或是停止, 提醒我們思考、覺察、自我分析。 #為什麼地球是圓的? 因為圓是最大無畏的力量,是最豐沛的生命力, 是毫無縫隙的包容,是永遠遵循軌道的真理。 「圓」是轉換、是循環、是因果,更是同心圓。我們不僅能透過圓的溫潤撫慰受傷的心靈,也能透過圓的力量強化脆弱的靈魂,地球能夠自轉,人也應該學會為自己而轉,別讓自己總是往牛角尖鑽,往死巷子闖,世界一如既往地繞行,你的人生也應該持續向前,無論你遭遇什麼困難、面臨什麼苦痛,我們終會重新獲得愛與快樂,如同所有苦過來的人一樣,這亦是「圓」教會我們的事。

  • 台灣多奇廟,遊出好運道
    By 楊逢元

    傳統的大廟,除了興建起源多有傳說, 廟中的祀神,也不乏有離奇又富故事性的傳奇。 與神同行,跟著廟宇達人來個拜拜開運之旅, 神明加持,包管財運亨通、運勢暢旺! ★兼具廟宇介紹、美食推薦與好遊景點的旅遊書 ◎如果「拜拜」歷經上千年而未式微,給予「凡人」心靈依靠。無疑是穩定台灣社會的力量。而普遍也流傳著求財、求姻緣、求子的名廟,除了「保佑」的功能之外,還有哪些值得參訪。其實,傳統的大廟,除了興建起源多有傳說,廟中的祀神,也不乏有離奇又富故事性的傳奇。而這些祀神,也各有專職「神通」,精彩的故事也值得閱讀。如果,「拜拜」不僅是祈福,而帶有歷史與文化的閱讀,不也是文化傳承,讓「信仰」更有見聖賢而思齊的意義。 ◎本書從廟宇的分類、常見的祀神、拜拜的規矩及台灣祈福好廟等依序介紹,讓「拜拜」這件事,不再只是「拿香跟著拜」,而讓每一次的「拜拜」都像是走訪一座小型博物館,閱讀豐富的民俗文化。而且,不同的廟宇,也各求財祈福之道,在每座靈驗好廟的內文中,也將一一介紹,讓「拜拜」更得其法。

  • 別讓身體不開心: 潘懷宗博士把關,讓你吃得最安心的一本食材大全,聰明挑食健康煮,絕不踩食安地雷。
    By 潘懷宗, 年代MUCH台

    有了這一本,飲食不怕踩到黑心地雷。 68種常見食材以及市售熟食的營養特性、挑選關鍵、迷思破解, 讓你買菜不再心慌慌,照顧一家老小的健康。 *馬鈴薯和蘋果放一起,防止發芽? *筊白筍上的小黑點可以對抗骨質疏鬆? *吃九層塔到底會不會變黑? *金針菇煮太久,反而不容易消化? *冷凍蝦比現撈蝦安全? *火鍋先煮菜再煮肉,才健康? *壽司加芥末,其實不能殺菌? *醬菜放冰箱門,很容易腐壞? 台灣人的高罹癌率、台灣人的滿臉爛痘、台灣人的各種過敏症狀,許多研究報告都已證實,追根究柢,就是我們的飲食出了大包,每天吃進身體的食物,都是一些不良的化學添加物,或是不肖商人的黑心商品。長此以往,如何經營一個健康的身體呢? 既然我們無法改變大環境的食安困境,也無力阻止黑心商品的氾濫,但是,至少我們可以保持頭腦清醒,做一個聰明的消費者,學會辨識選擇每天吃下肚的食物,善待我們的身體。 而這本書,就是讓你在買菜、選購熟食的時候,提供一個最輕鬆便利的參考依據。根據食物食材的分類,分成五大類,列出常見的68種食材食物,透過醫師專家的角度告訴你,如何分辨食材的好壞,揪出食物裡不良的人工添加物,以及各種食材的保存知識、適宜的清洗烹煮方法等。此外,除了告訴你如何挑對食材,更附上知名料理老師Joyce設計的一週食譜,共28道食譜,作法超簡單,讓你不僅能吃進健康,也能同時兼顧美味。

  • 錢的歷史: 貨幣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及未來
    By 卡比爾‧賽加爾

    《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暢銷書作家 為什麼我們會有錢?為什麼我們需要錢? 從貝殼到比特幣,從以物易物到累積財富 華爾街金童帶你探索金錢的生命 從生到死,金錢以各式各樣方式記錄我們一生重要時刻。在印度,大家送錢給新生嬰兒及其雙親。在日本,則送錢給新婚夫妻。在奈及利亞,金錢是陪葬品,跟著死者入土。金錢不僅影響我們的情緒、需求,甚至讓我們甘願為了金錢冒風險。我們對金錢習以為常,把擁有金錢多寡視為成功與否的標準,但卻很少探索為什麼金錢會在我們生命中扮演如此重要角色。 《錢的歷史》作者賽加爾是人人稱羨的華爾街金童,他目睹二○○八年金融風暴造成的傷害,立志要搞懂金融危機和個中原因。他花七年時間旅行超過七十萬英里,走訪超過二十五個國家,從荷蘭的鬱金香狂熱,到雷曼兄弟金融海嘯,探索金錢有什麼特色,讓全世界繞著它奔忙?金錢究竟有哪部分是我們無法掌握的?金錢又有哪些是讓我們產生怪異、不理性的行為? 本書討論金錢的生命,分為頭腦、身體和靈魂三部分。頭腦部分:為什麼我們使用金錢?作者以生物學、心理學和人類學回答這個問題;身體部分:錢是什麼?藉由研究有史以來金錢的實體形式,以及未來可能的形式來回答這個問題;靈魂部分:我們應該如何運用金錢?作者轉向宗教和藝術,說明金錢不只是價值的象徵,也是我們價值觀的象徵。 作者帶領讀者走遍全球,深入探索金錢和人之間的關係。對金錢有深入、豐富的討論,也對人性本質和大腦思想的運作,提出妙趣橫生的介紹。他從生物學、心理學、人類學,和神學等不同學科的角度,探討金錢概念的原型與演化過程。本書寓教於樂的故事,將改變你對錢的定義。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柯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專文推薦 劉奕成 中國信託銀行信用金融執行長/作序推薦 劉瑞華 清大經濟系系主任 柯林頓(Bill Clinton) 美國前總統 卡特(Jimmy Carter) 美國前總統 尤努斯(Muhammad Yunus)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作序推薦...

  • 巴菲特寫給股東的信(全新增修版)
    By 華倫‧巴菲特著、勞倫斯‧康漢寧編選

    ★ 全新增修版 ★ 巴菲特最常替人簽名的一本書! |巴菲特唯一親筆撰述| 完整呈現巴菲特企業治理與價值投資理念的世紀經典 ▍康寧漢很好地彙整了我們的理念。——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 ▍非常實用。——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 《巴菲特寫給股東的信》是巴菲特親筆撰述唯一著作,也是當前最完整收錄巴菲特致波克夏股東信的一本書。此次最新增修版,譯自原著最新版(第四版),較前一版之增幅達四萬多字,所探討之面向也因而擴充,從舊版的七篇增加至九個篇章: (1)公司治理 (2)金融與投資 (3)另類投資工具 (4)普通股 (5)企業併購 (6)評價與會計 (7)會計詐術 (8)賦稅 (9)波克夏五十週年回顧與展望 此外,編者康寧漢教授修訂本書期間,適逢巴菲特領導波克夏五十週年的重要里程碑,因此本書也特別收錄了極具重要性的內容:  巴菲特波克夏五十週年回顧與展望:比爾・蓋茲稱此為「巴菲特寫的最好,也最重要的一封股東信」。  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的「波克夏系統」(Berkshire System)五十週年公開信。 本書面世至今已二十多年,精確且有系統地闡述巴菲特對投資及企業經營的觀點,易於理解、內容全面,是研讀巴菲特理念的最佳讀物。多年來廣受讀者歡迎,甚至超越巴菲特本人的傳記,成了巴菲特最常替人簽名的一本書。《巴菲特寫給股東的信》是每一位投資人及想瞭解巴菲特的讀者,此生不可錯過的重要著作。 [好評推薦〕 價值投資法經典之作,有關巴菲特理念最完整可靠的資料。...

  • 在殘酷的世界中挖掘生命的美好:一行禪師弟子教你利用正念,找到耐挫與靜心的力量
    By 提姆.戴斯蒙

    人類最缺乏的生存技巧,是面對苦痛仍保有人性。 雖然人世間的折磨將我們變成討厭的人, 但正念能讓我們找到對自己溫柔以待、小心輕放的方式, 並懷抱慈悲、喜悅、寧靜與智慧,重拾與他人及世界的連結。 ★美國Amazon讀者4.6顆星盛讚 童年創傷.照護者壓力.溝通障礙.虐戀.社會衝突.犯罪後內疚 作者提姆.戴斯蒙自小缺少父親的關愛、童年飽受母親酗酒之苦又經常逃家,成家立業後又遭逢妻子罹癌逝世。雖然面對生命再三的考驗,他卻能從這些痛苦與崩潰的狀態中熬了過來。到底是什麼力量,讓他能夠一次次從打擊中再次站起來,而願意持續擁抱生命的美好呢?答案就是:「正念」。 戴斯蒙曾多年跟著一行禪師接受禪修的訓練,而體悟到正念的力量是讓人能夠看清楚真理實相,而非讓自己不斷怨天尤人,甚至陷入痛苦中無法自拔。正念的真諦並不是要你凡事都往好處想,而是要如實接受當下的一切,藉由回到自己內心的「家」,找尋從痛苦與情緒創傷中解放的心藥方。 本書透過各種練習帶你培養正念,如此才能在面對周遭環境的巨變、人際關係崩壞,以及不時傾洩而出憂鬱情緒時,仍舊毫無畏懼地繼續前進。這些正念練習不僅是脫離痛苦、治癒情緒創傷的方法,更能幫助你好好地在糟糕透頂的世界中安住,再次發現生命中的美好,並能啟動善的循環改變世界,散播愛與溫暖給每一個人。 正能量推薦 石世明╱欣明心理成長中心臨床心理師、台灣正念照顧協會常務理事 李怡如 Sangeeta ╱正念減壓MBSR老師、《366正念卡》作者 柚子甜╱心靈作家 陳德中╱台灣正念工坊執行長

  • 不能輸的比賽:重新站上生命打擊區的潘忠韋
    By 潘忠韋、王啟恩

    「疾病很討厭,但很多時候是身不由己。既然躲不開,不如正面迎擊!」 潘忠韋,這個名字就算不懂棒球應該也不陌生,球場上的帥氣劈腿接球、霸氣的打擊揮棒、假球案裡的清流,都是發生在他還是棒球員時的故事,但離開球場後的他,經歷生涯高低起伏,面對生與死的拚搏,是他在《不能輸的比賽::重新站上生命打擊區的潘忠韋》這本書中要與球迷和讀者分享的生命故事。 看似生涯中的跌倒,他將對於生活的熱情全然投入其中。在被球隊毫無預警釋出後,潘忠韋到美國進修,儘管語言學習有所進步,但思鄉及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後,他回到台灣,在家人的支持下,投入完全不相關的房仲產業。他將每個物件都當成守備佈陣周詳準備,每次交易都當成打擊全力揮棒短短,二十個月期間,拚出四十四間房的亮眼成交量。 在因緣際會與妻子的支持下,潘忠韋擔任球評重回球場,拿出過去準備比賽的認真與努力,做足功課、向前輩學習,逐漸成為大家信賴肯定的專業球評。但卻在看似人生順遂時,潘忠韋收到自己罹患「急性白血病」的消息。接續的化療、移植,移植失敗,再次移植,排斥與種種嚴重反應都接踵而至。不過就像球場上的他,跌倒並沒有使他放棄,他從跌倒中找方法,將力量拋得更遠更高。將艱辛的抗癌治療過程當做闖關打怪,在多次面臨生死關頭後,他再次回到球迷眼前。這次他比以往更加篤定,胸有成竹地迎向新生。 《不能輸的比賽:重新站上生命打擊區的潘忠韋》記錄了作者做為一位棒球員的艱辛成長過程,尤其在假球傳聞風聲鶴唳的年代,勇敢面對不公平、不透明的狀況。結束球員身份後,他小心翼翼走每一步,用百分之百的力氣向前衝,無論是轉換到教練、房屋仲介員,或是球評。書中訴說著一個謙卑和感恩的生命故事,在看似平順的球評生活中,他突然掉到「急性白血病」大洞裡,與家人一起在黑暗中照亮彼此,合力對抗難纏的疾病魔王,互相扶持往上爬,走過痛苦無比的治療煎熬,渡過驚心動魄的急性排斥期,然後努力地重新回到熱愛的工作的歷程。 讀者可以將潘忠韋的經歷當成人生勵志書來閱讀,但他更希望藉由分享他走過的路,對正在承受病痛折磨的朋友有那麼一點點幫助。他想和正在面對疾病或低潮的朋友和他們的家人說,眼前的難關就像一場棒球賽,戰況或許膠著、情勢或許看來不太妙,但在最後一個出局數出現之前,永遠都有無限可能,只要不放棄、只要願意相信,不管最後輸贏,至少可以問心無愧拍拍自己,「做得好」! 推薦序 田鴻魁╱Podcast跑步不要聽主持人 田豐銘╱臺大醫院內科部血液腫廇科主治醫師 林智勝╱中職球星 曾文誠╱資深球評

  • 太空之書
    By 金貝爾

    史上最強百科系列 趣味故事+詳解天文太空歷史+精采圖片 從閱讀中了解天文、體會太空 天文學和太空探索的悠長歷史,充斥著足以回答我們最大且最深層疑惑的慾望。 我們很幸運生在人類歷史中的此一文明和時刻, 可以主動尋求這些問題的解答,並嘗試追求探索過程中所需的技術。──金貝爾 我們的月球從何而來? 在其他恆星周圍是否有類地行星存在? 什麼是光害? 在這本圖文並茂的好書中,提出了一些發人省思的問題,讓我們一起加入行星學會會長金貝爾的行列,和他一同探索250件最有趣的宇宙現象和天文成就。除了有令人訝異困惑的事件,例如巨石陣的史前遺址以及黑洞;時間軸還涵蓋了多樣性的議題,例如恐龍的滅絕、土星環的發現、哈雷彗星、太陽閃焰、液態燃料火箭、史波尼克1號、探險家太空船的壯遊、麥哲倫號拍攝金星表面的雷達圖,以及2012年8月好奇號漫遊者登陸火星。影響了天文學和太空探索歷程、才華洋溢且堅韌不拔的科學家也是本書的特色,包括托勒密、阿里亞哈塔、哥白尼、伽利略、卡西尼、霍金以及薩根。 本書按時間先後順序的規劃,每則條目有精要短文搭配幾張全彩圖片,同時每頁底下的「註記和延伸閱讀」,提供了更深入研究的資源,是太空與天文知識入門的理想讀物。 本書特色: 1.豐富條目:250項太空史上重大里程碑一次收錄。 2.編年百科:條目依年代排序,清楚掌握太空發展演變。相關條目隨頁交叉索引,知識脈絡立體化。 3.濃縮文字:每篇700字左右,快速閱讀、吸收重要太空觀念和大師理論。 4.精美插圖:每項條目均搭配精華全彩圖片,幫助記憶,刺激想像力。 5.理想收藏:全彩印刷、圖片精美、收藏度高,是科普愛好者必備最理想的太空百科。

  • 劉炯朗開講:3分鐘理解自然科學
    By 劉炯朗

    .「染料」為何有殺菌功能? .如何與外星人交換訊息? .諸葛亮借東風和「機率」有關? .法國傳教士怎樣幫康熙治好瘧疾? .王羲之如何用心理戰擊敗「數學」? .文字和文學與「壓縮」有關? .「蝴蝶效應」和數學有關? .搞懂數學能學會「拍賣」技術? 跟著科普專家劉炯朗,快速探索自然科學與數學的精妙之處! 中研院院士劉炯朗的頭腦宛如高效能的知識系統處理器,將各類自然科學知識去蕪存菁,用所有人都能理解的語彙或事例講解科普內涵,幫助大家在忙碌的課業、工作及生活中,善加利用零碎片刻時間,不費力、無障礙地擷取受用一生的重要科普知識。

  • 大明紫禁城:從草原霸主逐鹿中原到煤山自縊
    By 翟晨旭

    紫禁城的建造藍本來自元大都? 「豹房」是大明王朝的動物園? 紫禁城為何經常發生火災? 走進紫禁城,回望元、明二朝,發現數百年歷史之幽微處 有別於傳統歷史作品的書寫模式,本書以元朝為起點,紫禁城為中軸線,將元、明二朝的政治「大動脈」,以「診脈」的方式,給予讀者全新視角,重新看待元、明那些「宮闈祕事」。 從忽必烈初建元大都,寫到永樂十八年遷都紫禁城,再到明崇禎帝之死。由大明王朝十三位皇帝串聯諸王將相、百官眾卿、御史諫臣和太監宮女、能工巧匠等,還原在紫禁城上演的真實事件、疑案風雲、後宮祕事與喋血官場。以紫禁城的興建和發展為軸心,透過幽默生動的語言,看遍城中的每一個角落,同時結合宮殿修建知識與背後的故事,讓讀者如同置身案發現場,目睹發生在這座宮闕裡的悲歡離合,以及被紫禁城見證的諸多歷史場景。

  • 他的癌細胞消失了: 1~99歲都適合,讓你告別癌細胞、不生病的82道全食物料理
    By 陳月卿

    食物與營養是預防癌症最關鍵的因素, 更是抗癌最有力的武器。 一天一杯全食物精力湯,灌溉出健康奇蹟, 只要你願意改變,就能贏回你的健康! 70%的人都是「亞健康」不是真健康,你也是高危險的「癌前體質」嗎? 養生精力湯喝法多,但小心熱寒失調更傷身! 癌症已連續36年蟬聯「台灣民眾十大死因」的第一名,平均每4分58秒就有1人罹癌,每小時就有近12個家庭陷入愁城,而罹癌的年齡逐年下降,二、三十歲年輕人罹癌的情形時有所聞。 你知道嗎,全食物飲食可以: *逆轉癌症生長、擊潰癌細胞,從此遠離癌症、不再為「癌」所苦。 *讓癌症或化放療病人降低痛苦、吃足營養種類和份量,養足體力接受治療。 *減重瘦身、對抗各種慢性疾病,還能改善基因所造成的疾病。 *提升自癒力、改善現代人的身心疾病、每天感到愉悅,隨時活力充沛。 *讓身體自然排出全身的毒素,讓血管新生,避免癌症找上你。 20多年來致力於推廣全食物飲食法的陳月卿,希望透過自身的經驗和分享,幫助更多有需要的家庭從改善飲食開始,一步步改善生活型態,創造和她先生一樣的健康奇蹟。 ◎《每天清除癌細胞:陳月卿全食物養生法》【暢銷新版】五大超強特點: 全食物飲食達人陳月卿的多年經驗傳承 結合自身實踐全食物飲食法的多年體驗和心得,堅持吃天然完整、未經加工精製的好食物,連皮帶籽打成精力湯,讓各種營養素搭配發揮協同綜效,達成最強抗病健康盾牌! ?全健康小事典、各病症飲食守則 你適合當紅的生機飲食嗎?怎麼吃才不會酮酸中毒? 為讀者解答疑惑,提供最實用的醫療新知,提醒你破除不當的飲食習慣和迷思。 ?適合各種年齡層、針對不同病症提出適合的營養需求和飲食建議 從1~99歲,?寶吃也好,老人家吃也很棒,適用各種年齡層、針對現代人絕不能忽視的十大病症,提出對症建議和醫學數據。 【癌症/化療】【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腎臟病】【腸胃病】【肝病】 【減重美膚】【過敏】【感冒】【女性保健】【嬰幼兒成長】 ?驚人癌友實證,良心推薦 被宣告癌末病患,如何靠著全食物飲食戰勝了癌症! ?最詳細的82道全食物食譜,完美搭配各種植化素、抗自由基營養素 怎麼做,連皮帶籽打成的精力湯才不會像「喝草」? 美味可口、簡單易做,輕鬆把菜單變藥方,找回健康自癒力,吃出最佳抗癌力。 還等什麼呢?從今天起,每天就為自己做一杯全食物精力湯,清除癌細胞!

  • 從輪子到諾貝爾: 學校沒教的創新發明
    By 劉炯朗

    如果突破輪子的概念而發明新的移動工具,或許能贏得諾貝爾獎的肯定 如果只是重新發明輪子,可能就只有搞笑諾貝爾獎可以領了 便利貼的黏合材料開發出來後好多年都沒被採納使用,直有人修改成便利貼以取代做書籤用的小紙條,此產品才開始廣受歡迎。 詹姆斯.瓦特改良蒸氣機之前一百年,已有不少人提出蒸氣機的構想,甚至做出模型,然而直到瓦特發揮巧思,蒸氣機才真正成為穩定的動力,進而促成了重要的工業革命。 成功的創新發明,就是要看見別人沒有看到的東西、構想別人沒有想到的地方、做出別人沒有做過的事情。 本書著重科學發展、創新思維對文明進步的影響;透過生動的比喻、親切的推演,讓看似艱深的科學理論、科技發展,全都成為貼近生活、啟發想像的階梯。例如,從電子貨幣談到無人駕駛系統,再談及科學家們創意無限的研究,在在讓學術走進你我的生活,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科普讀物。

  • 重返單身
    By 許常德

    重返單身,如此艱困,也如此神聖。 離婚或分手未必就能恢復單身,讓許常德教你,重返單身。 門當戶對,重視的是條件;天長地久,渴望的是不變;愛你入骨,執著的是當下。 這些都不是愛。 不要害怕回歸本能,不要害怕你的想像超越你的經驗,也不要擔心離你熟悉的傳統太遠。如果愛得燦爛,一夜就是永恆;如果恨之入骨,片刻形同隔世。心之所以會空洞,不是因為失去一個人,而是在你愛上他時,就為了想裝進全部的他而將自己掏空,所以才會在他離開後,顯得荒蕪。你一開始就沒打算保有自己,現在也就毋須害怕放手。 不要怕選擇,因為痛的停留就如同愛的停留,都不會是永遠。 重返單身,重返那個遼闊的世界。在那裡,原本有一個什麼都不設限的自己。 重返是條不容易的路,也是充滿希望之路。迎接全新的世界,創造你的第二人生。

  • 古典時代瘋狂史
    By 米歇爾.傅柯

    法國思想大師—米歇爾.傅柯 重量級經典再現! 華文世界最佳全譯本! 「簡言之,我希望,一本書不要以文本(texte)的身份出現,那是教學法或批評爛熟的化約對象;我要它瀟脫大方,以論述(discours)的樣貌出現:同時既是戰鬥亦是武器,既是戰略亦是撞擊,既是鬥爭亦是戰利品或傷口,既是時局不是遺跡,既是不規則的遇合亦是可重複的場景。」——傅柯 《古典時代瘋狂史》為法國思想大師暨後結構主義思想家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的重要著作,內容衍生自其博士論文。本書的中心議題為:在歐洲的啟蒙過程中,「理性與非理性」以及「理性與瘋狂」如何在歷史的條件中成形與出現。從這一角度,傅柯討論了兩個主要問題:第一,精神病學與心理學作為一種科學,是如何形成與開展的;第二,在舊王室崩潰的過程中,精神病院在 18 世紀末的出現,具有何種意義。要理解傅柯的方法論,此書為不可不讀之作。 傅柯在本書談的主要是由中世紀到 19 世紀一部瘋狂的禁閉史;更深入地說,它企圖透過對監禁結構的研究,建立起瘋狂和非理性之間的對話;最後,它也規劃出一份草圖,談「一部界限的歷史--其內容是一些晦暗不明的手勢,它們一旦完成,便必然遭人遺忘。然而,文化便是透過這些手勢,將某些事物摒除在外。」 本書曾以英文濃縮本《瘋顛與文明》風行知識世界。此次重新出版的中文翻譯是直接源自法文版本,且較英文世界現在流通的全譯版本更早幾年面世,其不僅還原了傅柯這部重要著作的原貌,而且避免許多因版本和英譯本原因所導致的許多爭論與問題。 「《瘋狂史》的中譯絕對要比英譯本更具學習價值。它的出版,無疑是台灣出版界引介西方思潮的新譯標,在這地平線上,讓我們期待更壯闊的氣象!」——李威霆(國立聯合大學資訊與社會研究所 助理教授)

  • 慢慢會好的:學著與負面情緒和解的600天
    By 冒牌生

    或許,故事的下頁截然不同, 可是我們都必須先要有翻頁的勇氣。 青年勵志作家,歷經傷痛, 重新找回人生之作! 一切的痛,在愛的療癒下,慢慢會好的 「2017年7月17日這一天,我的人生徹底改變了。」 這一天,31歲的冒牌生因為一場醫美手術, 失去了右眼視力,臉上也多出了抹不去的傷疤。 歷經一次又一次的重建手術,在自我懷疑中徬徨打轉, 讓他堅持下來的,是一句「慢慢會好的」。 他告訴自己,用「未來」的角度思考,就可以從容地面對「現在」; 接受人無法在一朝一夕間改變的事實,才有餘力去處理那些負面情緒, 就算現在的你感到再無助,也能持續地往前走。 在書中,冒牌生將分享, 每當負面情緒來襲時,他用哪些方法讓自己重新振作, 又如何藉由這個挫折,重新認識自己。 透過抽絲剝繭地記錄自己和負面情緒相處的過程, 希望看到這本書的人,在面對自己負面情緒時,知道自己並不孤單。 獻給每一位,期盼雨過天晴的讀者。 擁抱負面情緒的生活練習: •轉移注意力 適時的腦袋放空,離開傷心的地方,降低負面情緒的後續效應。如果一時無法離開,那就想想自己還擁有什麼。 •學著感恩 一隻眼睛看不到以後,我遇到很多善良的人,在我脆弱無助的時候,鼓勵我,給予我幫助。也許老天讓我留下一隻眼睛,是為了讓我看到世界善良的那一面。 •去旅行吧! 旅行其實就像人生,遺憾在所難免,而那些遇到的所有突發狀況,最後都是獨一無二的回憶。 •開始斷捨離 當你逐漸丟掉那些不需要的東西,你會更迫切地想要完成,更迫切地去成就自己心中描繪的理想模樣。 •跟自己對話 凝視自己內心的深處,才能讓我們得以做出有意義的改變,繼續向前走。

  • 好姿勢,救自脊: 超人氣脊椎保健達人教你改變NG姿勢,從脊開始找回健康
    By 鄭雲龍、邱淑宜

    ★ YouTube影片超過1800萬觀看次數 ★ ★ Google搜尋關鍵字「脊椎保健」搜尋排行第一名 ★ 脊椎力學專家、健康書暢銷作家鄭雲龍最新力作! 健康來自正確的行立坐臥, 你的生活型態,決定你的健康狀態。 從彎腰、蹲下、由站而坐、由坐起身,到上下樓梯,這些人們習以為常的生活動作,卻最容易因為我們錯誤的行為模式,導致脊椎與膝蓋受到傷害。 脊椎的毛病,必須靠好姿勢搶救。面對脊椎造成的各種毛病及症狀,你真正要做的,絕對不是只有看醫師,更重要的是要改變你的生活型態,建立正確的動作認知,以及進行功能訓練,才能不只擁有健康,更能創造健康。 脊椎保健達人集二十多年精心研究最有效的正脊之道,告訴你:祛酸止痛必知的正脊觀念 ╳ 4種生活基本姿勢的自我檢測法 ╳ 13種最被輕忽的日常動作練習。只要扭轉日常生活中立行坐臥的「劣勢」,改「斜」歸正,就能找回健康。 最實用的正脊知識,徹底終結長期困擾你的腰酸背痛�o�o �X 強化脊椎的健康觀念。 包括:破解健康與酸痛的迷思、脊椎毛病可以不開刀嗎、如何啟動對於健康的自覺力…等。 �X 立行坐臥的自我檢測。 包括:測試自己是否會不自覺的駝背、肩頸痠痛是否因錯誤的走路姿勢引起、如何因應自己習慣的睡姿選擇適合的枕頭…等。 �X 生活中正確姿勢的練習。 包括:洗臉的彎腰姿勢、如何搬重物或拖地才不傷腰、如何上下樓梯才不傷膝蓋…等。 �X 互動式演練教學。 由作者親自拍攝影片,讀者掃瞄書上的QRCode,即可線上重複觀看與演練。 �X...

  • 數學大歷史
    By 蔡天新

    「在我看來,數學與科學、人文的各個分支一樣,都是人類大腦進化和智力發展進程的反映。它們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必然相互影響,並呈現出某種相通的特性。在按時間順序講述不同地域文明的同時,我們先後探討了數學與各式各樣文明之間的關係。例如,埃及和巴比倫的數學來源於人們生存的需要,希臘數學與哲學密切相關,中國數學的活力來自曆法改革,印度數學的源泉始於宗教,而波斯或阿拉伯的數學與天文學互不分離。」~蔡天新 數學源於人類生存的需要,觸角幾乎遍及人類歷史、社會和生命的每一個瞬間。 數學也是人類對生活和世界的觀察,以及對現實事物和問題的思考。 本書試圖跨越不同的地域和種族,依次探討數學與不同文明之間的關係,除了各有側重的古文明,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推動了幾何學的發展,十七世紀微積分的出現解決了一系列工業革命遇到的問題;十八世紀法國大革命的數學涉及力學、軍事和工程技術;十九世紀前半葉,數學和詩歌幾乎同時從古典進入現代;進入二十世紀以後,抽象化又成為數學和人文學科的共同性質。 從人類文明的角度來介紹數學是如此充滿新意與樂趣,數學是毫無疑問的人類智慧結晶,瞭解數學的歷史,就能瞭解人類發展的歷史!

  • 胭脂
    By 張翎

    我生來就是一隻蛾子, 我抵擋不了火,火也抵擋不了我。 我在二十二歲以後竭盡全力只做了一件事, 就是愛一個男人。 愛情是一場煙花,美得讓人忘了生死。 只是煙花瞬間即逝。 剩下的歲月,我都在清理那場煙花留下的殘局。 假如我從一開始就知道收拾殘局的難處, 我還會那樣奮不顧身嗎?…… 小說名《胭脂》,是以一個被窮畫家命名為「胭脂」女人一生展演的複音人生。胭脂,這樣的烈性女子,如蛾的女子,每個時代都有。小說往時間的故事軸線走,揭開的其實更多是時代的流轉哀歌。 「 誰要死呢?我不死。」她說。 倔得很,又倔得很有力氣,命運好壞自己的事。 這是張翎最長的中篇小說,她說:「這裡的胭脂,不是戲子交際花臉頰上的那層紅粉,而是行走在死亡隧道中的人猝然發現的一絲逃生光亮,是哀鴻遍野的亂世中的一丁點溫潤和體恤。」 全書分為上、中、下三篇,三個故事看似獨立,卻以一幅畫作串連。時間跨越數十年,地點貫穿大陸、臺灣、巴黎,交織著三代女人的愛情與人生。 【動情推薦】 長出蛾翅膀的胭脂,走過時代挫傷與感情撲火,卻在惡意人生中長出了自己的血肉。……看小說裡的女人,如何擁有強悍的生命力卻又不是蠻強地走過人生,適時地低頭,適時地轉身,適時地脆弱,甚至適時地說謊,就像水,只要有縫就能滴水穿石,覓著出路。愛情也如是般。──鍾文音 作家 胭脂雖然紅豔,落在亂世浮生的大地上,總顯得萬分寂寥,讀者解開背叛、隱匿與謊言交織的牽掛後,不難發現寂寞才是貫穿全書的主旨,……正是洞悉了「寂寞」是最忠實的伴侶,也才洞悉世界殘酷的全貌,方才能立足於亂世,這是張翎書寫中,又一次拓展了新的思想命題。──須文蔚 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 ◎本書特色 ★張翎最長的中篇小說,靈感源自於來臺偶然看到的畫作。 《胭脂》的靈感來自2015年初的臺灣行,就在看見某位前輩畫家的畫作時,老畫家的人生和畫作帶給作家巨大的靈感,小說題目也呼之欲出。小說描寫的既是一個千迴百轉的愛情故事,也可看成是一幅畫作從誕生到飄零海外的命運傳奇。 ★全書分三個篇章,是一個故事在三個年代的延展,也可以看成是由一條共同線索串聯起來的三個單獨故事。 以抗戰前後、文革時期和新世紀後三個時期為橫切面,時間跨越幾十年,地點貫穿大陸、臺灣、巴黎三地,訴說祖孫三代女性的故事。 ★以敏銳細膩的視角寫出女人遇見愛情時的兩種態度,觸及愛情在女性身上宿命般的矛盾。 小說裡,第一代、第二代女性面對愛情時如飛蛾撲火那般奮不顧身,第三代女性則因外婆與母親的遭遇而恐懼愛情,選擇不去燃燒。張翎說:「對於飛蛾撲火的女人,我不知該讚歎還是疼惜,明明知道火會燒毀她們,但是讚歎她們的勇氣;對於不再有那種姿勢的第三代,她的生活也很不圓滿,她的一生,金木水火中缺了火,一生沒有燃燒過,這也是缺憾。我給出了兩種選擇,是的,哪一種都不圓滿。」 ★寫出女性在動盪的大時代裡看似柔弱,實則擁有強韌的生命力。 小說描述祖孫三代女性一生因與「負心漢」的遭遇而起伏跌宕,不甘受命運的擺布而奮力在夾縫中掙扎與抗爭。張翎筆下的女性角色,往往擁有強悍的生命力,卻不以強悍的方式呈現,女人生存的方式很靈活,「像水被岩石包圍,哪怕有縫也能找到路徑來」。

  • 蒙古國:一部土地與人民顛簸前行的百年獨立史
    By 邁克.迪倫

    1921-2021蒙古國獨立百週年 臺灣首見呈現20世紀以來現代蒙古國史的權威之作 蒙古國——夾在俄羅斯熊和中國龍之間的小國, 在龐大野心威脅下,從自我覺醒到認清現實, 一路顛簸但也逐步走出對自己最有利的獨立之路。 在僅僅一百年多一點的時間裡,蒙古國經歷了1911和1921年的革命;還經歷了作為蘇聯附屬國的70年;以及作為一個完全獨立國家的將近30年時間。這段百年史因其夾在中俄之間特殊的地緣政治而足以成為許多邊緣小國該關注的借鏡。 傲然於俄羅斯熊和中國龍之間的小巨人 現代蒙古國被夾在兩大強國——中國和俄羅斯的中間。當西方提及蒙古時,總是把它輕視為一個被強大的鄰國主導的又小又不重要的國家。蒙古國目前的人口也許很少,但它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面積僅比伊朗略小,但比土耳其和法國都大得多。而且,決定蒙古國在現代世界中角色地位的主要是這個國家的戰略位置,而不是它的國土面積。 作為最重要的蒙古國研究的專家之一,邁克.迪倫帶來這個迷人國度的現代歷史 邁克.迪倫在本書中講述這個迷人國度的現代歷史。他審視了這個國家曾經發生的鎮壓歷史、對該國佛教徒的屠殺、在蘇聯統治和獨裁統治下的痛苦經歷和腐敗的歷史。但如今,它的未來是充滿希望的,它現在有一個運作良好的議會民主制度,廣泛地代表了蒙古國各民族的混合。這種情況能持續多久雖是另一個問題,但當這個國家開始對世界事務產生自己的影響,這本短小精悍、尖銳而權威的《蒙古國》將會成為關於該地區歷史的一本經典之作。 蒙古國的經驗很重要,它作為夾在俄羅斯熊和中國龍之間的小國,在和兩個強大鄰國的交手過程中,為了國家和獨立所作出的奮鬥凸顯出了許多地緣政治帶來的壓力和妥協,非常值得許多國家借鏡。 邁克.迪倫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第一本』,這本書是第一本對現代蒙古國從西元二十世紀初一直到當今時代的研究。他審視了那些重大歷史事件和發展趨勢,重點關注了蒙古國的國內政治、全球和區域關係影響,以及它的經濟政策等主題,並通過一些著名的、有影響力的個人來審視這個國家的發展。他針對一些英語著作所進行的批判分析,挑戰了一些長期以來的看法,這其中就包括對喬巴山在1930年代政治暴力中參與程度的論述。本書適合大學生和各領域的學者作為非本專業領域的課外閱讀讀物。對於那些從事蒙古相關工作或是身在蒙古的讀者來說,這本書也是一本實用書,迄今為止,他們仍然缺少一本能涵蓋現代國家發展的專著。──英國利茲大學蒙古研究名譽研究員朱迪斯·諾德比博士(Dr Judith Nordby)。 ★專文推薦  蔡偉傑/深圳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專文導讀  藍美華 /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副教授     孔令偉 哥倫比亞大學東亞暨歷史學系博士   王信賢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特聘教授兼所長   朱振宏 中正大學歷史學系系主任...

  • 不曾結束的一戰: 帝國滅亡與中東歐民族國家興起
    By 羅伯.葛沃斯

    一戰過後,帶給歐洲的不是和平, 而是一連串悲慘的戰亂, 並宣告「歐洲內戰延長」的時代到來! ★ 20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終戰百年必讀佳作 ★《泰晤士報文學副刊》年度好書 ★ 獲第一次世界大戰歷史協會(WW1HA)頒發湯姆林森獎(Tomlinson Book Prize) ★ 市面上唯一一本探討歐洲所有戰敗國之作 ★ 民主為何沒有帶來和平?本書解釋為何帝國滅亡後反而內戰四起 ★ 特邀臺北大學歷史系副教授伍碧雯作序推薦、政治大學歷史系教授周惠民背景導讀 一戰可說是歐洲秩序混亂的開端: 極端主義出現、大型帝國瓦解、民族革命四起, 讓歐洲人民落入比一戰更悲慘的暴力循環中,永無寧日。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初,大部分的歐洲人以為一戰僅是將原本巴爾幹地區與奧斯曼帝國的混亂情勢導正,迎向更穩定的局面,可讓人民回歸和平無爭的生活,沒想到戰事不僅讓全歐洲淪陷戰場,還持續了四年之久,而一九一七年以降,戰爭本質轉變,以消滅異己為目標,視暴力為唯一手段,也為往後的歐洲革命戰亂埋下伏筆。 因此,一戰的終結並未帶來和平,對戰敗國的人民而言,反倒陷入更殘暴、更恐怖的戰亂之中。從戰敗國所處的東歐、中歐到東南歐連接形成「弧形暴力地帶」,在這些國家及地區,因大帝國的瓦解而分裂成小型民族國家,當中極端主義崛起、內戰頻傳、民族革命四起,甚至發生跨國武裝衝突,導致歐洲內戰延長。進而醞釀未來二戰發生的種子。 這是一部還原戰敗國人民再度身陷戰火的悲慘故事。作者葛沃斯將焦點放在戰敗帝國,他蒐集這段時期各種資料、文獻,重現史實,試圖完整探討當時歐洲各戰敗國的狀況:各國是如何結束一戰,又是如何開啟戰後的內戰與革命。若能釐清一九一七年至一九二三年間的戰亂真相,就能了解歐洲二十世紀的暴力循環的運作,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開戰原由的背後祕辛。 ◆專文推薦 伍碧雯│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背景導讀 周惠民│政治大學歷史系教授、人文中心主任 ◆好評推薦 杜子信│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周雪舫│輔仁大學歷史學系教授